分享

“315”成了媒体与公关的攻防战,打假报道何以沦为罗生门?

 圆角望 2017-03-16
摘要
 
中青评论
前些年媒体曝光了某家大品牌,还足以使其声名扫地,甚至一蹶不振,现在揭露某个知名品牌,其结果几乎不痛不痒。

王钟的

每年3月15日前夕,哪些品牌会因为质量问题被钉上市场的耻辱柱,几乎成了万众瞩目、全民参与的“竞猜”。昨天,谜底终于揭晓,一些公众熟知的品牌果然“中枪”。无印良品、耐克等响当当的国际大牌,承受舆论风暴无情的曝光和批判。

在质量时代,一个品牌不管之前享有怎样的声誉,在消费者心目中拥有多高的认可度,只要没有把好质量关,就会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315”不仅是让消费者扬眉吐气的节点,也是舆论监督的仪式。然而,近些年的“315”出现了这种奇怪的现象:一些被企业被曝光后,非但不第一时间认真反省错误,纠正产品质量出现的问题,反而把公关作为抵挡舆论监督的“自卫武器”。“315”不只是监督与被监督的质量风暴,还成了公关界的年度大考,这的确出乎许多人的意料之外。

今年3月15日前夕,著名餐饮企业俏江南长沙悦方店“炒菜锅洗拖把,死鱼充当活鱼”被曝光。俏江南在“315”当天回应:长沙食药监局对俏江南长沙悦方店进行了检查,未发现报道中的问题,并质疑报道中的视频文件为何在拍摄后长达9个月的时间才进行报道。整个文本有礼有节,不卑不亢,既表达了企业对食品安全的重视,又有力地回击了先前的报道,堪称公关经典案例。

这样的公关案例还有很多,总体思想就是表达歉意和重视,回避核心问题,甚至质疑媒体报道的正当性。应该说,作为维护企业利益的公关团队,他们尽职尽责,经受了“315”舆论风暴的考验。但是,消费者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媒体曝光和企业公关让“打假”成了罗生门,缺乏专业判断能力的他们难免莫衷一是。各方说法不同,如果没有权威监管部门的一锤定音,这戏就会越唱越蹊跷。

“315”成了一场公关大战,让媒体曝光的威力一年比一年弱了。前些年媒体曝光了某家大品牌,还足以使其声名扫地,甚至一蹶不振,现在揭露某个知名品牌,其结果几乎不痛不痒。媒体多支付一点公关费用,等到风暴过去,事情就会自然平息。更糟糕的是,即使是消费者也不完全相信媒体的曝光了。选择性曝光、柿子挑软的捏、没有及时给媒体“充值”……种种说法让舆论的天平倾向公关的一方。

究其原因,公关抓住了媒体的一些“软肋”。要知道,媒体覆盖再细、再广,终究只能选择最有新闻价值的对象报道,这在公关的辩护语中就变成了选择性曝光。选择“315”这一时间节点曝光,可以让新闻得到最大的传播,但是,每年这段时间前后,恰恰是企业重点整顿质量的时候,再不济的企业也要摆出个样子给外人看。媒体提前布局采访,放在“315”这天曝光,就会被企业若无其事地掩盖。当然,个别媒体违背行业准则,轻轻放过存在广告合作关系的企业,也是监督乏力的关键原因。

“315”成为公关界的年度大考甚至狂欢,成了媒体和企业的攻防战,启示人们消费者权益保护不能依赖某个特定的日子。只有天天都是“315”,媒体的每一篇报道都能被重视,消费者权益保护才能日常化、规范化。更重要的是,媒体原本不是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主角”,更不能替代执法部门展开普遍和全面的监管。只有消费者个人的举报被真正重视、监管部门切实肩负起责任,消费者权益保护才能从个案追究变成普遍和常态的制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