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说万达牵手银联更能体现新商业文明创新?

 天馬躍中原 2017-03-17

为什么说万达牵手银联更能体现新商业文明创新?

导读:万达的探索,比BAT的探索更能代表中国线下生态升级,具有更大的指标意义。

万达与银联的合作,很多人视之为一种对抗阿里与百联、腾讯与京东等新型商业联盟的行动。

无论时间点还是合作空间,形式上确实有这味道。它仿佛就是要发出这样的暗示:决不能让阿里、腾讯们在新零售、新商业文明领域专美。

我也相信,这一案例有比较深的博弈用心:这可是一个高度互补的战略合作。

基本逻辑如此这般。

先看万达集团。它代表着传统阵营走出的巨头,在新商业形态上,与BAT代表的互联网阵营之间,正在形成不同的发展路径。

它拥有丰富的场景资源,业态丰富,比如商业中心、百货商场、超市、院线、酒店、主题乐园、医院等。万达的用户群庞大,流量可观。

而且,万达集团变革用心非常强烈。尤其是去年10月万达网络科技集团在上海宣布成立后,万达集团产业结构发现了显着变化,即由原商业、文化、金融三大板块调整为商业、文化、金融、网络四大产业集团,全面转型现代服务业。

万达网络脱胎于原万达金融集团,专注线上线下融合,打造新一代物联网服务模式。它旗下包括飞凡、快钱、征信公司、网络数据中心、海鼎、网络信贷公司等。万达金融集团则发力传统金融业务。

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表示,这是万达深化第四次转型、加速转型现代服务业的重大举措,能为万达2020年实现“2211”目标,成就世界超一流企业打下坚实基础。

你能看到,万达网络业务服务模块非常完整。不过,每块都不是行业最强,尤其还缺乏更多金融科技与工具支撑。之前收购的支付平台快钱,口碑相当不错,但很难独立支撑起万达生态,形成完全闭环。同时,在面向更大范围的全球市场覆盖上,也缺乏支付平台的支撑。

而银联不但是官方气质的支付平台,也是全球最大的银联卡交易巨头。它的用户群涵括非常完整,并已覆盖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我们能看出,银联至少能补足万达集团以下短板:


1、技术层面。更广泛、普及的支付平台;

2、用户层面。更为庞大、覆盖更广的用户群;

3、市场覆盖层面。可以帮助万达加速国际化。

其实,还有更多支撑。这里只强调一点,也是比较隐晦的一重好处:银联身份比较特殊。

它是2002年经国务院同意、人民银行批准成立的专门经营银行卡跨行转接清算业务的股份有限公司。在对各种金融政策的适应度、专业技术服务尤其风控等关键层面,有天然的便利。它能让万达集团在这些层面的运营,少去很多不确定性。

是啊,想想几年来支付宝、财付通们的遭遇吧。我们不要一直抱怨当局政策如何不合理,要看到互联网金融创新过程中确实隐含诸多风险。过去两年,这个领域风险持续释放,导致支付宝们加速祛魅。

所以,你能体会到,万达牵手银联背后的稳健考量。这里面一定有它超越与BAT等代表的互联网路径博弈的因素。

当然,在我看来,银联可能更需要万达集团。过去几年,它在支付领域持续遭遇第三方支付的冲击,固然有一些政策保护,但面向未来,随着金融市场开放,如果不能获得线下生态的支撑,它会被进一步OTT。

而放眼中国甚至整个全球,我们实在找不能哪家实体商业组织能比万达更匹配银联的战略合作诉求了。

关于银联可能更主动牵手万达的信号,你能从它旗下银联创投参投万达网络体会到。万达网络虽是独立板块,但可能并不急需融资,毕竟万达集团现金储备强悍。双方既然在资本与技术层面达成合作,一定是互相体会到对方独特的资源要素,透露了双方拓展新商业形态的强烈意志。

双方在这个层面的合作也没有说带有排他性。但我相信,既然在资本与技术层面达成合作,且双方高层都已见证,那么未来,即便万达保持开放合作,应该也会充分考虑银联的利益。

事实上,双方去年已达成“战略合作”,只是没有更多细节支撑。而2017年春天公布详情,一定是到了关键周期。

站在万达一端,确实是个敏感时间点:对立阵营,包括阿里与京东,都在加速冲刺新零售概念。其中,阿里强调,2017年是集团“五新”战略尤其“新零售”开启的元年,它以牵手百联集团为信号,率先释放了强烈意志,好像成了“新零售”代言公司。事实上,之前,它已完成银泰、三江的整合,并成功牵手苏宁云商;而京东过去两年已成功投资、嫁接永辉超市、沃尔玛,并借物流开放、支付自主开始了一轮全新拓展,势头正猛。

我相信,万达与银联此刻宣布合作深化,有上述用意。

不过,外界更关注的是,这两个合作主体有多少成功的几率。

有些人不看好它们。尤其站在在互联网一端的人们。他们认为,过去几年,万达、银联都像是被互联网阵营革命与颠覆的对象。

我并不这么认为。

无论万达还是银联,其实都不是什么传统阵营企业,也不是什么纯线下企业。它们早就适应互联网业多年,都有比较完整、独立的互联网业务。万达内部的信息化应用程度非常高。过去半年多,双方加深着合作。它们欲联手打造的消费场景全渠道“实体云服务”,实际上已是双方在技术、业务层面实践过的方案,并不是始于这次发布会。

我们必须从一种新的维度,尤其是新的融合趋势考察万达与银联的合作案。它们与阿里牵手百联,腾讯牵手京东,本质上没什么区别。

我个人看好双方合作。刚才提到银联与万达的要素优势互补。如果考虑到线下生态,我认为,这个阶段,阿里系、腾讯系没什么骄傲的资本。万达与银联本身也都是开放平台,它们的合作,也在形成一种新的生态联盟。未来,一旦打通场景资源,在会员层面实现深度共享,这个新的联盟会具有更强大的实力。

确实不要只从互联网一端考虑市场博弈。过去几年,阿里、腾讯比其他企业更重视线下。马云倡导的“新零售”,本来就是融入线下的旅程。这个阶段,市场上根本就没有什么真正的新零售成功案例。阿里、腾讯、京东、苏宁们截至目前的布局,也只是初级探索罢了。

阿里很清楚这一点。否则这个阶段它不会发起那么多针对线下业态的投资与并购。阿里决策层也明白。这里有必要提一个细节。阿里与百联牵手当天,逍遥子接受采访时这么说,现在谈新零售模式还早,市场上没有参考,只能靠不断的摸索。

让我们再听一下王健林在这次发布会上的表态。

“互联网不神秘,在线上线下融合,创造新的商业模式上,所有人都站在同一起跑线。原来的巨型公司并不意味着在这方面有先机,因为现在没有一个公司宣布自己在线上线下融合方面做成功,现在都在融合,我们是在线下往线上走,大家都在不断的探索。所以,我觉得没有什么神秘的东西,也不存在谁天然占有先机,就看谁创新,或者看谁试验成功。只要自己好好的干,未来是光明的。”他说。

这是非常自信、理性的表达。王健林与万达破除了过去一段充斥在互联网业里的一种神秘主义气息。

我过去一直批判“互联网沙文主义”。它的内核就是一种神秘主义与非理性特征。不是因为我们看不懂,而是因为,在资本、技术、市梦率、造富效应等种种背景下,互联网好像天生就有一种道德优势,形成了路径依赖。

拿新零售来说,这周期,很多人都在谈论它,个个都像救世主。但我更信服王健林、逍遥子等人的判断。就是这个周期,还是初级探索,没有什么成功的参考,也没有什么神秘的东西,“只要自己好好的干,未来是光明的”。

很多人仍在不断提及过去几年万达在电商与O2O领域的挫折。我觉得这里面有认知与视野的误区,没有看到这样两层话题:

一、线上、线下合理的融合,成就一种新商业形态,不可能一蹴而就。

万达的探索,比其他企业的探索,更能揭示这一过程中的艰困与复杂。应该说,跟阿里一样,万达承担了许多探索的责任,它也在为整个行业缴学费。不踩更多的坑,它不可能迈过去。

不要只看万达,在融合旅程中,互联网领域失败的案例比实体更多。过去3年,至少几十个O2O项目惨烈死去。很多人只喜欢从资本、运营层面谈种种死法,忽视了项目对线下生态缺乏敬畏,它们更多还停留在工具层面,根本没有真正融入线下生态。当然,也有一些是因基础设施不完善所致。比如那些面向全国拓展的生鲜电商,之所以失败,就曾受困于冷链物流与商品的标准化。

二、我们没有看到万达的自信,它在不断破除被神秘化的互联网路径。

继续看王健林的言论。他说,通过三年摸索,万达网络公司已经“找到了自己正确的道路、正确的方向,但是离成功还有距离”。

“如果万达网络集团的这个模式不具备巨大潜力,我相信银联不会从资本和技术层面,全面跟我们达成合作。”他说。

这一句里面确实有很多底气。

为什么我更重看万达的探索,乃是因为,在公众眼中,它属于传统阵营走出来的商业组织,比BAT的探索,更能代表中国线下生态的升级,具有更大的指标意义。它的一举一动也比其他同行更受关注。它的探索,即便遭遇阶段性挫折,都比纯粹的互联网企业的探索,让人更能看到新商业形态形成的艰困。

在我看来,2013年到2016年,中国互联网业之所以持续发生那么多整合案,除了我们说的所谓人口红利弱化,其实更多还是这样的原因:互联网业本身已经“传统化”,过去多年,它对许多产业乃至整个社会层面的驱动,更多是“柿子专拣软的捏”,许多领域不过停留在服务表层,没有真正渗透到产业深处。这一点,美团点评的王兴、58同城的姚劲波都曾有过精彩的论述。

比如牛逼的支付宝与财付通吧,看上去,它们快速推进,甚至连东南亚、美国部分场景都已经覆盖。但是,它们并没有真正触达许多交易的幕后,没有触达供应链环节,也没有掌控数据。未来,在供应侧改革中,也即主要向B端服务转型的周期,它们会遇到很多难题。

马云说,纯粹的电商没有未来。诚如斯言。纯粹的线上模式也已失去血色,正快速祛魅。互联网想获得新一轮成长机会,必须走出纯线上模式,大规模融入线下世界。

2017年春天的中国商业社会,已播下许多长久变革的种子。万达与银联、阿里与百联们的探索,未必全部成功,但一种融合的趋势已经确立。我相信,经过折腾、挫折、磨合,多年以后,中国一定会诞生超越全球的新商业形态,从而成为引领全球新商业文明的驱动力量。

夸克点评。覆盖百度百家、今日头条、创事记以及腾讯、搜狐、凤凰、网易等客户端。

商业合作请联系:QQ:2223843522wangruchen2012@qq.com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