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学于生”的思考

 清源渭水 2017-03-17
  

        作为一个新教师,每一次的培训都会有一种: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感慨。毕竟自己懂得太少。“听”很重要,但“思”赋予成长更大的意义。

     对于我来说,我甚至是第一次接触“让学于生”这样一个名词。相对熟悉的是“以生为本”“以学定教”。“让学于生”,对于语文老师来说从字面上来理解没有什么大的难度,甚至可以较快的掌握这样的一种理念,然而真正难的是将理念付诸于实践的过程。

      张特就如何实践“让学于生”结合了几个案例分析总结了三个点。

    一、想让学,靠自觉。

    1、语文功能:人文关怀、语言积累、信息提取、交流表达。

    2、学习的本质:学习是学生认知自主重构的过程。“我想学”是学习的第一核心动力。

    3、教师大的职业自觉:只教学生会学。

    4、课堂教学定位:能力素养靠习得。

    就以上四点,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不难发现,理论是如此丰满,现实却是如此骨干。就学习的第一核心动力来讲,并非每个孩子都处在“我想学”的这样一种状态,甚至有些孩子是“我厌学”,他们将学习视为一种负担,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和欲求并不高。想学是一种兴趣的体现,然而兴趣的培养又岂在一朝一夕。出于这样的一个学情,让学的实施让我们担心,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学,可终究还是有不会学的孩子呀!然而当我听到第三点的时候就豁然开朗了,正是基于这样的一种情况,所以才要强调“教学生会学”,学生自己“会学”是“让学”关键所在。

    二、敢让学,靠自信。

    就这一点,张特和校长各执己见,张特主张“胆大艺高”,校长更偏向“艺高胆大”。不管是胆大在前还是在后都强调了“胆大”的重要性。张特从以下三方面来说:

    1、自信自己是够格的语文教师。

    2、自信自己是正确认识学生的老师。

    3、自信自己是阳光民主执着的老师。

    自古以来从来没有人否定过适度的自信,它所带来的效益更是常常让人拿来作为正面的教材。但也不可否认,盲目的自信却成了一种自负自大,甚至是一种莽撞。自信也是一门艺术。故而,张特将自信具体化,化为三个点。就第二点,我当时就底气不足了,“正确认识学生”,我常常觉得自己读不懂孩子们,他们的想法,他们的行为,有时候让人实在无法理解。面对一个班的孩子,参差不齐,正确认识更是成了一个高高在上的目标。既然目标存在,就并不是不能实现,只是这个过程并不那么容易。

    三、善让学,靠智慧。

    1、读懂学生,会装糊涂。

    2、会数据统计,能抓重点。

    3、能动态生成,差异教学。

    张特的三个点,层层推进。姑且不说让学,不管做一件什么事,智慧自然是至关重要的。以上三点,让我个人觉得在教学实践中最难实现的是第三点。“差异教学”估计能追溯到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的“因材施教”。这其中实施的难度也不必我多说。就从作业的自主多层设计上来说,我曾做过这样的布置,小练笔部分自由选做,教师提倡做,而且是加分制,做了的小朋友可加作业分,觉得难度太大可不做,不扣分。结果令人瞠目结舌,第二天全班无一人做。我高估了孩子们的自觉性。实际上他们是能少做就少做,甚至是不能少做也想法设法的想要“少做”一些。因此,多层次教学的实现所要付出的努力远远是不能够想象的。要做的太多,只有踏好、踏稳了每一步,才能更稳健的踏出下一步。

    张特和周校的这一次“让学于生”实践观察与理性思考,让我有了努力的方向的同时也有了更多的思考和前进的动力。多听、多看、多想、多做,让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