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港人为何不关心经济制度和政策

 SHARE IT 2017-03-17
    许久不谈香港问题了,特别是极少再谈香港经济问题了。因为,十几年前,在《香港的超级地租》和《回到一九八三年》这两篇文章中已经说清楚了。说清楚了,会有用吗?结论很残酷──没一点儿用。香港市民极少关心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令人震惊的是,全社会的焦点竟然仅仅在於谁会当特首。试想,手机坏了,不换晶片,一根筋地要换手机套。这,能不让人感慨吗?

    香港的繁荣,源於一九七一年到一九八三年的黄金十二年。一九六七年暴动後,港英当局被迫开启了历史性的改革,港英当局开始赋予港人部分当家作主的权力,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的调整极大激发了港人的潜力,香港经济迅速地崛起,成为四小龙并跻身发达地区行列。历史证明,好的制度和政策,就能带来全面的发展和稳定。

    可惜,一九八三年後,港英当局着手部署主权交接後的运作,开始扭曲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英国人设计了超级地租和联系汇率,开始通过超级泡沫转移在港形成的巨额财富。香港社会整体上是幼稚和单纯的,完全不明白一九八三年到一九九七年发生了什麽。所以,在一九九七年之後,社会开始集体抱怨祖国,特别是到了二○一七年,这种迹象没有缓和。

    当思维方式走偏後

    国家给了香港一系列优惠,不向香港居民收取税费,中央政府担负驻军和外交费用,并大规模提供各种经济政策的红利,这难道不算是祖国和祖国人民的爱吗?但,祖国的爱,更应该是一种父亲的爱,那是一种在制度和政策层面的匡正。为什麽不阻止超级地租和检讨汇率呢?三十四年前不能阻止,二十年前呢?二十年前不能阻止,今天总应该可以了吧?

    如今,普通港人承受着巨大的经济压力,当房地产泡沫年复一年地吞噬着人们的梦,除了发泄怒气,似乎无法再有多的作为。社会缺乏独立的思想家,无法解读数十年来的巨变,整个社会没有能力站在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的角度审视历史。多数人能讲几句英语,但生长在畸形的文化环境里,年长的有封建迷信,年轻的有或多或少的洋迷信。而作为一个国际大都市,定位於国际金融中心,所需要具备的理性和务实,在香港却显得是那样的难能可贵。

    当思维方式走偏以後,看待问题的结果会变成怎样?比如,超级地租、联系汇率,这是两把「杀猪刀」,遗憾的是,部分港人却认为这是香港制度的「骄傲」。走遍香港,遍访港人,对於满地的商机,不乏有头脑的商人,而传统的商业经,在香港也已代代相传,成熟发展。但是,有多少人懂财政呢?有多少人知道香港真实的税负呢?有多少人认真思考过,为什麽香港弹丸之地,却能出世界级超级富豪?而又有多少人计算过,英国人这三十四年从香港转移走了多少财富?

    一个社会的健康发展,与它的心态总是相关的。普通人心里苦,却无法倾诉。於是,他们决定换「手机套」。所以,就看到香港近乎滑稽的选战了。手机坏了,不想换晶片,大家集中精力,拚了命挑选手机套。但手机套,能改变手机的晶片吗?如果说香港还没有认清楚问题的根源,内陆同胞能否成熟一些呢?内陆的专家学者能否帮助香港,做一点有意义的事?比如说,告诉国家,香港的经济制度是哪里出了问题,经济政策是哪里出了问题,香港应该如何改变这种几乎荒谬的制度和政策设计?当然,内陆的学者和专家也应该想想,内陆学香港的超级地租和联系汇率意味着什麽。难道,非要挨到不可收拾,才会改弦更张吗?

    重新回到狮子山下

    接触香港这块土地二十二年了。在这里,有各行各业的好朋友,我深切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闹哄哄的选举,很快就会过去。可是,以後呢?超级地租和联系汇率要再搞二十年吗?或者,非要将香港搞成中央补贴的老少边穷地区吗?今天,在反对派的煽动下,部分港人确实幼稚而单纯,有时候甚至显得有点儿愚昧。

    但是,无论如何,香港曾经奋斗过,曾经辉煌过,只是在後殖民时代的新纪元中,香港目前还未能真正建立起主体性和身份认同。我必须说,香港市民是可以「幼稚」和单纯的,因为他们身後有一个强大的祖国。在某种程度上,我不认为港人能够自己检讨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因为终极立法权掌握在国家的立法机构手中。或许,这就是香港市民不关心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的外在原因吧。

    在香港,谈经济问题,变得越来越紧张了。说多了,上下左右都不喜欢。好,那就简单一些。请注意我以下的叙述逻辑:真理在质疑中产生,不许质疑的怎会是真理。不要仰望太平山,重新回到狮子山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