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收藏级】南阳汉画像石知识大全

 RK588 2017-03-18
2015-12-26 中原文博



一、南阳汉画像石产生的主要原因

汉画像石是两汉时代的墓葬(或墓葬的地面附属建筑, 如祠堂、阙、碑等)所使用的刻有各种画像的建筑石材。在全国,汉画像石主要集中分布在四个区域:(1) 河南南阳、鄂北区;(2) 山东、苏北、皖北、豫东区;(3) 陕北、晋西北区;(4) 四川、重庆、滇北区。南阳成为全国汉画像石四大集中地之一,是和南阳在两汉时代发达的经济文化、特殊的政治地位及当时社会的丧葬习俗密不可分的。

南阳位于河南省的西南部,地处汉水流域,东、北、南三面群山环绕,是一个河流纵横、气候宜人、雨量充沛、土地肥沃的扇形盆地。秦时在此设置南阳郡。两汉时,南阳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物产资源而成为农业和手工业极为发达的地区。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必然带来商业的繁荣。南阳郡治宛城在西汉时就已成为全国著名的五大商业都市之一,并享有“商遍天下”“富冠海内”的美誉,有不少王侯分封在南阳。新莽时,光武帝刘秀起兵于南阳,在他统一全国的战争中,南阳人是主力军,他手下的文臣武将大多是南阳人。东汉王朝建立后,南阳更成为皇亲国戚、达官显贵们的云集之地。因此,南阳在东汉时又被称为“南都”“帝乡”,由此可见南阳在东汉时特殊的政治地位。

汉代普遍盛行“灵魂不灭,事死如生”的丧葬观念。汉武帝后,统治阶级以儒家思想为正统。儒家崇尚孝道,所以汉代以孝治天下,以孝选贤能,而厚葬则是大孝的具体表现。因此,不仅财力雄厚的贵族富商极力推崇厚葬,就连一些不太富足的中下层地主、商人也不惜倾其家产对其父母实行厚葬,企图以此博得孝名,从而达到跻身仕途、升官发财的功利目的。

环抱南阳盆地的群山有取之不尽的建筑石材,瓦房庄冶铁遗址的发现与发掘见证了南阳冶铁技术的先进程度,并为石材的雕凿提供了锋利的铁制工具。

南阳在先秦时期属于楚国的统辖范围,楚人好巫信鬼等风俗为两汉时代所承袭。

在上述的自然与社会背景下,南阳一带便出现了大量的汉画像石墓。


执金吾、拥盾小吏

27 ㎝ ×112 ㎝ 北前室南梁柱正面

画刻一人,唇部涂红色,头戴红帻,身着红领长袍,右手执红盾,左手执金吾,正面端立。


二、南阳汉画像石的发现与发掘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社会动荡,经济凋敝,大量无人看守的坟茔因为埋藏有丰富的随葬品而成为不法之徒觊觎的目标。随着盗墓之风的日益猖獗,南阳一带的汉画像石墓开始遭到破坏。从现今南阳发掘的十余座魏晋墓中所用的汉画像石可知,早在三国时期就已有人二次利用汉画像石作为建墓材料。在其后1000 多年的漫长岁月中,不知有多少座汉画像石墓被拆毁,民间发现的散存画像石均出自历代被盗掘的汉墓中。画像石被盗掘出土后,因为体重量大而且没有多少经济价值,大多被丢弃在荒郊野外,有的被人移做他用,如作为捶布石、脚踏石、墙基石、铺路石、桥梁石等。南阳市老城区的魏公桥、七孔桥上原来都有不少汉画像石(被拆除后收藏于南阳汉画馆);南阳城北黄渠河上有座玉石月牙桥,桥上砌有雕刻着月亮的汉画像石;方城县博望桥上也有许多汉画像石,其中最有名的是民间传说的“石人大睡觉”,实指横砌于桥基上的人物画像石(现已被不法分子盗走)。对此,因当时无人知其为汉代画像石,人们误以为是神仙造就的古景。

由于汉之后的历代文献对南阳汉画像石均未著录,所以,直到20世纪初,无论是学术界还是

民间,皆不知南阳有汉画像石的存在,那些散落在街巷荒野的艺术珍宝被岁月的烟尘埋没而成为千古之谜。直到20 世纪20 年代,这一谜团才被解开。

1923 年,当时为北京大学历史语言研究所研究生(后成为著名甲骨学专家)的董作宾(字彦堂)回家度假期间,在南阳老城区(宛城)发现了一些汉画像石。1927 年冬,南阳籍著名教育家、方志学家、河南省通志馆编修张嘉谋(字中孚)奉命回宛赈灾,工作之余,也发现了一些房屋墙基所使用的画像石。南阳发现的这些画像石由于与早已闻名的山东嘉祥、长清等地的祠堂汉画像石有类似的地方,所以被认定为汉代遗物,但人们尚不知这些画像石出自地上祠堂还是地下墓葬。

1931 年夏,南阳暴雨成灾,白河洪水泛滥,在南阳城西南9 公里的草店村附近,洪水冲刷出

一座古墓。南阳驻军宋天才师派兵挖掘,得文物三担,偷运出去变卖。1932 年秋,时任南阳县教育局局长的孙文青(新中国成立后任河南省博物馆馆长)前去草店查看,随后组织人员测绘、照相、拓片,得汉代陶片若干、画像石27 块,制作汉画拓片44 幅。1933年,南阳县北石桥镇和广阳镇(今方城县广阳镇)又发现两座汉画像石墓,墓葬已经被破坏,仅存部分画像石。孙文青闻讯前去考察,并拓印拓片30 余幅。草店等墓的发现与发掘,使人们对南阳汉画像石的出处和用途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

1933 年,已成为甲骨文专家的董作宾回南阳家乡调查草店汉墓,并组织人力将在南阳城北门外

发现的4 块汉画像石运回南阳民众教育馆保存。同年,孙文青在南阳城内及南阳通往各县的道路旁共发现散存汉画像石274 块,在张禹九等人的协助下,拓制汉画拓片144 幅。同时孙文青委派南阳民众教育馆馆长王万春(字笑山)组织人力对南阳城关及近郊的汉画像石进行认真调查,并将部分汉画像石搬运到南阳民众教育馆保存。

新中国成立后,地方政府高度重视文物的保护工作。随着城镇建设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步伐的加快,大量的汉代墓葬不断被发现,文物工作者在南阳境内先后科学发掘了有画像石的墓葬上百座,其中比较典型、规模较大的画像石墓有50 多座。同时,在全区范围内开展了几次大规模的文物普查,发现了大量散存的汉画像石。这些从墓葬中发掘出土和文物普查中发现的画像石大部分已被南阳汉画馆收藏。


舞乐百戏

130 ㎝ ×33 ㎝ 南后室门楣正面

画左刻二乐伎,身着红色长襦,一人右手执排箫吹奏,左手摇鼗鼓,一人双手执管状乐器吹

奏。中间一俳优,右手执一弯曲棍状物。第四人为女伎,挥长袖作踏鼓舞,短衣下部涂红色。

右边二人坐,右手均执一物,帷幔着红色。画面上边刻三角锯齿纹,每隔一个倒置三角涂红色。



三、南阳汉画像石的收藏与保护

南阳汉画馆是收藏、陈列和研究南阳汉画像石的专题性博物馆。自新中国成立前至今,南阳汉

画馆经历了“四建三迁”的曲折漫长的发展历程。1934 年,南阳民众教育馆内已存放了100 余

块从市区各地收集的汉画像石。为了更加有效地保护这些文物,南阳教育界知名人士自发在南阳民众教育馆内组成南阳文献会,屡次向地方当局提出“保护国粹,光我祖国”的建议,呼吁当局采取措施保护南阳汉画像石。此建议得到了时任河南省第六行政区公署专员兼南阳保安司令的罗震的首肯和大力支持。

1935 年夏,罗震会同秘书李静之、建设科科长李丹五、教育科科长吴重辉、民众教育馆馆长王恒超等,辟南阳民众教育馆内空地一块,筹资兴建南阳汉画馆,历时数月于10 月10 日竣工,计建单檐廊庑式展室3间、廊房26 间。汉画馆采用壁间镶石的陈列方法,展出汉画像石118块。

罗震亲笔题写“汉画馆”门额,并撰写了《南阳汉画馆创修记》碑文。1935 年创建的南阳汉画馆,占地面积不大,馆舍比较简陋,收藏的汉画像石的数量也比较少,但正是这座汉画馆的建成,使南阳汉画像石从此有了可靠的归宿。这些先辈为保护、继承和弘扬民族文化遗产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56 年农历年末,时任中国戏剧协会主席的田汉先生来南阳考察地方文化工作。田汉参观了南阳汉画馆后感到无比的震撼,又到魏公桥、七孔桥查看砌在桥基上的汉画像石,甚感可惜。田汉回到郑州后,及时向时任河南省省长的吴芝圃建议省政府拨专款改造魏公桥、七孔桥,并再建一座新汉画馆。此建议得到河南省领导的高度重视,1958 年,河南省政府拨专款2.8 万元重建南阳汉画馆 。

1959 年10 月1 日,汉画馆新馆在南阳武侯祠北面建成并正式开馆迎宾。新馆建“工”字房

11 间、廊房20间,展厅面积900 余平方米,收藏和展出画像石500 余块。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郭沫若先生为汉画馆题写了馆名。

随着工农业基本建设的发展和考古发掘的不断进行,南阳汉画馆收藏的画像石数量猛增到1000 余块,文物库房严重不足。1973 年,地方政府筹划在卧龙岗景区北部再建新馆。1978 年冬,

新馆工程竣工,占地面积2750 平方米,建筑面积3560 平方米,展厅面积1700 平方米。1979 年1 月,新馆正式开馆,有关专家从馆藏的1700 余块画像石中精选189 块进行陈列展览。另外,又复原具有重要价值的汉画像石墓两座(唐河针织厂墓、唐河湖阳“郁平大尹”墓),作为基本陈列的补充。

1985 年10 月29 日,汉画馆成为南阳市文化局直属二级单位,从此结束了长期被代管的历史。为了打造南阳汉画这一地方历史文化品牌,南阳市政府决定将汉画馆迁出武侯祠景区,重新建设一座更大规模的汉画馆,并将其作为一个新的文化景点。新馆址选在武侯祠南500 米卧龙岗龙首处,景区占地面积78.6 亩, 1999 年12 月27 日建成开馆。新馆陈列大楼平面略呈T 形,总建筑面积6000 平方米,展厅面积2410 平方米。新馆基本陈列荣获“2000 年全国博物馆陈列展览十大精品”奖。 2008 年,南阳汉画馆被评为国家一级博物馆。2009 年,响应国家的文化惠民政策,南阳汉画馆免费向社会开放。2010 年,为了进一步提高陈展水平,树立国家一级馆的良好形象,国家文物局投资200 余万元,对南阳汉画馆的基本陈列进行改造和提升。随着南阳汉画像石在国内外影响的日益增强,南阳汉画馆的知名度越来越高,已经成为南

阳的城市名片和文化地标。

目前,南阳汉画馆共收藏汉画像石2000 余块,成为我国建馆最早、规模最大、藏品最多的汉画像石专题博物馆。另外,除南阳汉画馆馆藏的汉画像石外,南阳市所属的唐河、方城等县市的博物馆(或文化馆),地方高校(如南阳师范学院)内部设立的供教学实习参观的小型博物馆,以及民间收藏爱好者等也收藏有一定数量的汉画像石,这部分藏品也是南阳汉画像石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发现和收藏汉画像石的数量上来看,毫无疑问,南阳是全国汉画像石的主要出土地之一;从题材内容和艺术风格方面来考察,南阳汉画像石则独具地方特色。


白虎

160 ㎝ ×41 ㎝ 后室中柱南侧

画刻一白虎,作前行状。



四、南阳汉画像石的区域性特征

1. 题材内容

汉画像石在题材内容方面几乎涵盖了汉代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方方面面,曾被我国现代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誉为“一部绣像的汉代史”。南阳汉画

像石的主要题材内容如下:

(1)生产劳动类画像:主要有耕耘、捕鱼等,再现了汉代先民辛勤劳作的场景。

(2)建筑类画像:主要有双阙、厅堂、楼阁等,它是汉代建筑成就的生动反映。

(3)历史故事类画像:主要有二桃杀三士、鸿门宴、聂政自屠、晏子见齐景公等,这些画像是对儒家忠孝仁义道德、“君权神授”思想的极度渲染。

(4)贵族生活类画像:此类画像为大宗,内容庞杂,有达官显贵投壶宴饮、车骑田猎、斗鸡走狗、往来拜谒等生活场景,也有拥彗、端灯、捧奁、执戟和持盾等诸多奴婢侍吏的形象。

(5)星宿与神话类画像:地域特色最为鲜明,有日月同辉、日月合璧、北斗星、彗星、牛郎织女星座、苍龙星座等具有天文学价值的画像,还有与星宿密切相关的许多神话形象和故事,诸如日月神、

嫦娥奔月、羿射十日、雷公、风伯、雨师、河伯以

及伏羲、女娲等,这些画像融天象与神话为一体,

具有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双重价值。

(6)角抵类画像:此类画像极富个性,主要有技击、搏熊、刺虎、斗牛等,这些画像中的人和

动物形象夸张,富于感染力,充分展示了崇武尚力、富于挑战意识的时代精神。

(7)舞乐百戏类画像:有各种舞蹈、杂技和乐器演奏形象,建鼓舞、七盘舞各展风姿,飞剑跳

丸、冲狭倒立异彩纷呈,展现了两汉时代歌舞升平的盛世景象,也是汉代南阳文化艺术空前荣的生动表现。

(8)祥瑞升仙类画像:有龙、凤、鹿、龟等诸多祥禽瑞兽,更有羽人戏龙、乘龙骑虎的升仙场

景。这些仙气弥漫、祥云缭绕的画像正是汉代盛行的天人感应、灵魂不灭、辟邪升仙思想的像化反映。

南阳汉画像石内容丰富,题材广泛,堪称为一部图画式的汉代史,在具有全国汉画像石的共性特征之外,个性化特征也十分鲜明:生产劳动类画像极少,而观舞赏乐、拜谒宴请、走狗田猎等吃喝玩乐场面比较常见;历史故事不多,而星宿、神话、祥瑞、角抵斗兽和辟邪升仙类画像甚众。

2. 艺术特色

南阳汉画像石与全国其他地区的画像石相比具有鲜明的区域性特色。南阳汉画像石大多是一石一画一主题,画像布局疏朗、构图简洁、主题突出,雕刻技法主要有横竖纹底浅浮雕、平面底浅浮雕、斜纹底浅浮雕、高浮雕或透雕(局部)、阴线刻、凹面浅浮雕(早期)等,以前两种居多。

画像石是雕刻与绘画结合的艺术品,除雕刻工艺外,大多数画像石还有彩绘的最后一道工序,但由于年代久远,原来的彩绘多已脱落殆尽,仅有少部分残留了朱砂等颜料的痕迹,目前南阳画像石彩绘保存最好的是南阳市区的陈棚墓画像石。南阳汉画像石最早出现在西汉昭宣时期,发展到东汉中期达到鼎盛,东汉晚期趋于衰落。早期的作品显得稚拙、粗犷,鼎盛时期的石刻线条流畅,极富弹性和韵律感,各种形象夸张、生动而传神,其艺术水准臻于巅峰。

总之,简约娴熟的雕刻技法、挥洒自如的绘画线条、夸张变形的人物动物造型、主题鲜明的构图形式、以形写神的创作理念、豪放浪漫的艺术情调、活力四射的强劲动感以及震撼人心的恢宏气势共同构成了南阳汉画像石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拜谒

52 ㎝ ×48 ㎝ 前室南壁东假门后壁上端

画像左一人戴前低后高冠,身着长衣,跽跪于地作拜谒状。其后一人似童子,戴尖顶冠,肩

扛一棒站立,作躬身等候状。





五、南阳汉画像石图像资料的著录与出版

南阳汉画像石因为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而受到世人的极大关注,将馆藏部分精品画像石进行陈列展览无疑是让参观者了解、认识、研究南阳汉画像石的重要手段,然而,限于种种客观。原因,不少人难以亲临现场考察展出的原石,况且汉画馆展出的也不是馆藏品的全部。目前南阳汉画馆展出的仅仅是其全部藏品的十分之一,绝大多数藏品尚沉睡在文物库房内。因此,编辑出版南阳汉画像石图录就显得十分必要,它无疑是展示、宣传南阳汉画最便捷、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对南阳汉画的研究大都是以公开出版物作为主要的参考资料,鲁迅先生就是较早的开拓者。

20 世纪30年代,身居上海的鲁迅因为获得了河南省博物馆馆长关百益编的第一部南阳汉画图

录《南阳汉画象集》(1930 年上海中华书局出版),才知晓南阳也有汉画像石,并对其情有独钟,但觉得本图录收集的画像太少(40 幅,张嘉谋收集),于是就萌生了自己收集拓片并编辑图录的念头。从1935 年11 月5 日到12 月29 日的50 多天时间内,鲁迅连续发出7封致王冶秋、台静农关于收集南阳汉画拓片的书信,可见心情之迫切。1935 年11 月

至1936 年8 月,通过杨廷宾、王正朔、王正今等南阳人的热情帮助,鲁迅先后收集到241 幅南阳汉代画像石拓片,但遗憾的是,鲁迅英年早逝,他编辑南阳汉画图录的夙愿未能实现。鲁迅生前收集的南阳汉画拓片,新中国成立后由其夫人许广平无偿捐献给了北京鲁迅博物馆。可以告慰鲁迅先生英灵的是,北京鲁迅博物馆和上海鲁迅纪念馆联合从鲁迅收藏的南阳汉画拓片中精选了200 幅,整理编辑为《鲁迅藏汉画象(一)》,于1986 年由上海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1934 年9 月,孙文青在开封寓所整理他历年来收集的汉画拓片,并开始编著《南阳汉画像汇存》一书,于1937 年由金陵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出版。该书共收录南阳汉画拓片145 幅。这是新中国成立前公开出版的第二本南阳汉画图集,也是此前收集南阳汉画像拓片最多的一本图录。

1937 年7 月7 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南阳汉画像石的收集和著录工作受到巨大影响。

在抗日战争的艰苦环境中,孙文青在中共地下党员刘尧庭、刘寿之及国民党著名抗日爱国将领黄樵松的帮助下,继续四处寻访汉画像石,并把调查到的画像石编辑成《南阳汉画像汇存》第二、三、四、五集初稿,但遗憾的是这些书稿最终没有出版发行。

新中国成立后,南阳地方政府对汉画像石的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除新建馆舍外,还把墓葬发掘出土和文物普查中发现的画像石及时收集入馆保存。同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南阳汉画的影响力,扩大受众面,南阳汉画馆还组织专业人员编辑汉画出版物。历年来,编辑出版的南阳汉画像石图录主要有《南阳汉代画像石刻》(1981 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南阳汉代画像石》(1985 年文物出版社)、《南阳汉代画像石刻(续编)》(1988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南阳汉画像石》(1989年河南人民美术出版社)、《南阳汉代墓门画艺术》(1989 年百家出版社)、《南阳两汉画像石》(1990年文物出版社)、《南阳汉画早期拓片选集》(1993年中州古籍出版社)、《南阳汉代画像石墓》(1998年河南人民美术出版社)、《南阳汉画像石精萃》(2005 年河南人民美术出版社)、《南阳汉代画像石图像资料集锦》(2012 年中州古籍出版社)等。随着时间的推移,新的汉画像石不断被发现,上述诸种版本的图录已经远远不能满足读者的需求,人们强烈期盼更新、更全、质量更高的图录早日问世。


35 ㎝ ×50 ㎝ 前室北壁东假门后壁上端

一龙倒立,后腿漫漶只余一爪,龙尾下卷。龙肩生双翼,头生一角,张口作回噬状。



六、《中国南阳汉画像石大全》的编撰

2012 年,北京大学汉画研究所指导协助南阳汉画馆开展历时两年的馆藏画像石数据库建设工

作,在此基础上,我们组织馆内的主要业务人员着手编辑十卷本的《中国南阳汉画像石大全》一书。本书是南阳汉画的大型图录,收入的图像全部是南阳汉画馆馆藏画像石(包括已调拨到河南博物院的部分画像石)的拓片。之所以称为“大全”,是因为此书几乎囊括了目前馆藏品的全部,相对于以往出版的诸种单行本图录而言,它是收录图像最多、最全的(2000 多幅)。不过,囿于本书的容纳量,我们不得不舍弃了一些内容重复太多、残损或图像不太清晰的画像石,如人物图像等。另外,还有一些因为展览、原地封存以及调出等客观原因,不便制作拓片的部分画像石也没有收入本书。

《中国南阳汉画像石大全》一书内容按画像石的来源分为两大部分:前三卷为墓葬出土的画像石的拓片,后七卷主要是征集的散存画像石拓片。第一卷前面有《序》《前言》,每卷的前面都有简要介绍该卷主要内容的《卷首语》,每幅图片下边附有简单的说明文字,主要包括名称、尺寸、征集地(在墓中的位置)、内容描述等。需要特别说明的是,1985 年之前在南阳市区和南阳县征集的散存画像石,很多没有具体的出处,所以征集地一项只能笼统地标为南阳市。有一些内容简单的画像石,如第十卷的装饰图案,因为没有描述的必要,内容描述从略。墓葬发掘出土的画像石按区域分卷,以墓葬为单元进行介绍。第一、二卷为南阳市宛城区、卧龙区发掘的部分典型墓葬画像石,第三卷除南阳市第二化工厂30 号墓外,都是南阳市所属的唐河、方城、邓州等县市发掘的墓葬画像石。

为了方便读者查阅,民间征集的散存画像石,按画像的题材内容进行了简单分类。由于目前学术界对汉画题材内容的分类存在很大的争议和分歧,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而且有些画像内容尚待考证而意义难以明确,所以对于部分画像,我们只能从艺术形象的表面形态进行非功能性的粗略划分。其中第四卷为各种单体的人物图像,因这类图像数量很大,一卷容纳不下,只好顺延到第五卷。第五卷内容比较杂,除前半部分单体的人物图像外,还包括生产生活中的多种人物活动场景以及建筑、历史故事画像等。第六卷主要是各种具有祥瑞意义的单体动物。第七卷是反映逐疫和升仙思想的动物或仙人类的组合画像。第八卷为角抵类画像,本书所谓的“角抵”是指人与兽斗、人与人斗和兽与兽斗的场景。除了反映世俗娱乐活动,有的角抵画像很可能具有辟邪意义,但因争斗的特征比较明显,故也被归入本卷。第九卷包括两大部分,前半部分为“星宿与神话”,后半部分为“舞乐百戏”,这两部分内容本无多大关联,只是数量较少难以独立成卷,故合并收入一卷中。第十卷是纯粹的几何图案,集中展现了汉代南阳这一区域装饰艺术的主要流行样式。

由于工作量大、时间仓促,加上我们的学术水平有限,书中难免存在一些不当甚至舛错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赏南阳汉画馆稀世珍品

叹中国画像石鬼斧神工




来源:大象出版社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