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朗读者:一米映照心灵的初阳

 陈士同 2017-03-18
对一个栏目来说,十年磨一剑时间太长。而用一年时间的酝酿、筹划,到最终与观众见面,董卿主创团队为大众奉献的《朗读者》着实给公众带来眼前一亮之感。褪去俗世的浮华,呈现的是一种质朴与本真。不管得到何种毁誉,但该节目的开播,似一袭轻拂人们心灵最柔软处的暖风,情愿也好,不情愿也罢,它实实在在的让观众的内心收获了不一样的感觉。

综观整个节目的风格,并不繁富的程式,没有复杂而炫目的现代高科技手段的移入,节目的推进伴随着舒缓的钢琴伴奏徐徐而行。至于节目关涉的主角都是来自社会的各行各业,身份也是“不拘一格”。尽管该节目有近似“艺术人生”的架构,但少却的是那份煽情与矫情,更多呈现的是在节目现场人物的最本真、最感性的一面。也许正是这份率真与坦诚,该节目播出后,一阵“朗读者”的旋风悄然在大江南北刮起,大街小巷、茶余饭后谈论更多的就是关于“朗读”和“朗读者”的话题。

朗读者,从词面上看,它包括朗读和朗读的人两个方面。而从整个节目呈现的形式看也就是按照这样的程序展开的。朗读,是对文字的驾驭,这里的驾驭不是专注于专业层面的字正腔圆,也不是追求声情并茂的演绎,而是一种率真的发自内心的自然呈现,无须雕琢、加工和润色。正是这样,公众所听到的朗读既有文字的增与漏,也有读音的错误,但所有外在的瑕疵并没有冲淡或弱化文字背后所蕴涵的厚重的情感,虽不是“字字读来皆是血”,但在颦蹙的双眉和盈盈的泪光中折射出的是沉寂的文字与鲜活生命相契时溢出的淡淡的馨香;朗读者,没有身份的高标,没有地位的限制。对于活在当下的人,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或每一个都在演绎着自己的故事。在由无数个人生故事交叠而成的故事谱系中,每一个人扮演的要么是主角,要么是配角。角色不同,对故事的理解和诠释也就不一样。濮存昕生命中遇见荣大夫,柳传志人生中遇见联想;徐静蕾对在天堂中生活的姥姥的念念不忘,麦家对独在异国他乡打拼的儿子的牵挂;李亚鹏、倪萍对上苍赐予生命中最宝贵的礼物——孩子的不离不弃,赵蕊蕊对上苍眷顾给予她排球的馈赠的感恩......茫茫宇宙、滚滚红尘,作为每一个匆匆的过客,当睁开双眼欣赏到第一米阳光时,一卷漫长的人生画卷就在眼前铺就;而作为庞大社会谱系中的一分子,因为是自我生命独一无二的的存在,所以为了证明存在的理由,必须在花开花谢、潮起潮落中不断地进行角色的转换,不停地行走。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暖阳呵护带来的惬意,才能体味到人情冷暖、爱恨情愁。

从每一个做客节目的嘉宾身上,褪尽外在附加的东西,回归本真呈现出来更多的是双脚亲吻大地后收获的厚重。人生尽管短暂,但并非单调。因为有一次次未曾设定的邂逅,才让世事变得无常,人生变得丰富多彩;因为人生中有太多意外礼物的馈赠,才让浮华和聒噪失去了诱惑力。摩拜单车创始人的胡玮炜关于先有社会价值再有商业价值的认知,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喧嚣的城市增添了一道别样的风景;而业已离世的赵家和教授身上折射出来的是老一代知识分子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家国情怀的真意;而“苦了我一个,幸福很多人”的大爱情怀,让更多人感受到的是一种对国家和民族责任担当的厚重......从某种程度说,他们也许曾经是某一个领域叱咤风云的人物,曾经是高大上的符号象征,曾经有光鲜亮丽的阅历。但浮华落尽之后呈现在观众面前都是一份坦然与从容。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是在各自生活时空以自己的方式书写着自己的人生,用行动诠释着生命的价值,用生命的五弦琴弹拨着生命的最强音。当有声的语言泛化成实实在在的可视性的行动时,言辞轻盈与漂浮被慢慢消解——豪言壮语不在,却有掷地有声的穿透力。

速度与激情让普罗大众整天疲于奔命,当数字成为生命的全部时,灵魂对淫雨霏霏与春和景明的变换引发的吸引力已经产生了免疫力,一路向西的狂奔,有限生命与情感的无度消费,即使最终成就的是数字大王,可失去的却永远无法用数字能够换取。也许正是左支右绌的透支让奔跑着感受到生命难以承受之重,所以当一曲优美旋律伴奏中传递出的嘶哑的声音让急促的步履慢慢放缓,虽非仙乐,但每一段浅近的文字背后包蕴故事和情感的感染力足以让人们开始慢慢沉下身子、静下心来。与备受追捧的心灵鸡汤似的精神补品相比,朗读者用情感和生命朗读出来的经典更能够滋养情性,滴灌灵魂。当然,如果用上纲上线的高标来评判节目的价值和意义,也许无法抵达高处,但其贴近生活,直逼人的心灵最柔软处的感化功能,多少对浮躁,甚至死寂的魂灵起到轻拂与唤醒的作用。一档大众化的节目,能够起到这样的社会性作用足矣!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