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SPIRE研究:血脂新药的失败结果与成功发现

 姑苏记忆 2017-03-19


PCSK9抑制剂bococizumab因抗药抗体的出现而在SPIRE试验中“折腰”,成为倒在研发途中的“烈士”。这一“失败”结果缘何产生,对后续的药物研发和临床试验有何启示?今年ACC年会为您揭晓答案。


整理| 希捷

来源| 医学界心血管频道


第66届美国心脏病学会年会(ACC 2017)于当地时间3月17-19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率先亮相的3项重磅研究(FOURIER、SPIRE-1和SPIRE-2,SURTAVI)吸引了全球关注。与FOURIER研究赢得铺天盖地的喝彩声有所不同,SPIRE研究因其“失败”结果而显得落寞。但临床试验不仅仅以成败论英雄,正如主要研究者Paul M Rider教授在总结中所言,虽然bococizumab无法用于临床,但31887例试验患者的数据仍有助于推动人们对PCSK9抑制剂和心血管死亡的认知。



抗体产生导致疗效下降


PCSK9单克隆抗体可谓是近30年来血脂领域的最重要进展,从鼠源性抗体到全人型抗体,药物的免疫原性逐渐减弱(图)。Bococizumab作为PCSK9抑制剂中的一员,是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的代表。



SPIRE研究旨在对bococizumab的调脂作用及该药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进行深入探索,包括降脂和心血管预后2大分支,分别入选4449和27438例患者,试验设计见图。



SPIRE研究的降脂部分结果提示,bococizumab与他汀联合治疗(SPIRE-SI试验的184例患者除外)能显著降低LDL-C水平,治疗12周时的LDL-C降幅可达55.2%。然而好景不长,治疗52周时,LDL-C的降幅出人意料地减少为42.5%,无独有偶,bococizumab对其他血脂标志物的有益影响也随时间延长而削减(图)。



这一意外结果与药物抗体的产生关系密切,且抗体滴度越高,血浆bococizumab浓度随时间推移而进一步降低。患者接受治疗后产生药物抗体的比例为10%——15%。Rider教授指出,抗药抗体削弱调脂效果的效应似乎是人源化单克隆抗体bococizumab所特有的,在全人型单克隆抗体evolocumab或alirocumab尚未发现。这种免疫原性或许也能解释为何bococizumab注射部位反应发生率较高。


个体差异让疗效更不明朗


对于疗效同样致命的影响是,即使在没有出现抗药抗体的患者中,bococizumab治疗后的LDL-C反应也存在广泛的个体差异(图),提示临床实践中应该注重治疗期间的LDL-C监测。


目前另两种PCSK9抑制剂——evolocumab或alirocumab治疗后的LDL-C反应是否存在相似的个体差异仍是个未知数。



失败之外的成功发现


尽管存在抗药抗体的产生和个体反应的差异,加之早期试验的终止,对于SPIRE-2试验中的高危患者(LDL-C≥100 mg/dl),bococizumab能显著降低心血管事件(预设的主要终点为非致死性心梗、非致死性卒中,需要紧急血管重建的不稳定心绞痛入院或心血管死亡)发生率(HR=0.79,95% CI为0.65——0.97),但对于SPIRE-1试验中的低危患者(LDL-C≥70 mg/dl)却无能为力(HR=0.99,95% CI为0.80——1.22,图)。



此外,若按治疗时间来分层,长期治疗(中位治疗时间13.6个月)较短期治疗(中位治疗时间5.6个月)也能带来更大的心血管益处(图)。



Rider教授认为上述结果与之前的假说“lower isbetter for longer”(LDL-C水平较低则越长期越好)相一致,那些持续获得LDL-C绝对和相对降幅较大的患者,无疑临床获益也越大。对于部分选择性患者,PCSK9抑制剂可以作为他汀联合治疗的药物之一。


Bococizumab何去何从?


Bococizumab的结局已经明确,去年11月,该药的全球研发已被叫停。但是SPIRE研究的共同作者、历任ACC主席的Steve Nissen教授却认为该研究结果不能阻碍与bococizumab类似的部分鼠源性PCSK9抑制剂的研发。他坦言PCSK9抑制剂有效但价格昂贵,如果部分鼠源性PCSK9抑制剂以少许免疫原性为代价,但能在价格上形成竞争优势,或许研发这类药物也是可行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