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课堂改革新支撑:借助学情观察员从“观教”走向“察学”

 袁占舵 2023-12-06 发布于河北

课堂改革新支撑:借助学情观察员从“观教”走向“察学”

   研究课堂常态的校本教研已走过三个基本阶段:听课评课、观课议课、课堂观察与诊断。

   听课评课中的“听”是指以旁观者身份看教师“教”,“评”主要指权威者评判一节课的得失。

   观课议课是成都大学师范学院教授陈大伟率先提出的,“观”的重点是使用观课工具,观察重心向学生表现转移,以学评教;“议”的重点是以此为案例,发现可能性,旨在诊断与发展。

   课堂观察与诊断经由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崔允漷提出后影响甚广,借助观察量表,让课堂研究实现了从定性到定量的突破。

   在上述三种样态的基础上,借鉴台湾教师李玉贵设学情观察员的做法,本着简易、可操作、常态化原则,有专家提出一种校本教研新形态:借助学情观察员从“观教”走向“察学”。

   观课教师首先要改变原来自由观课、自选座位的做法,变成由教研组长分配观课教师以学情观察员身份到各小组,并详细说明学情观察与记录规则及参与、指导小组学习活动注意事项。

   学情观察员的一次完整的学情观察与分析活动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课前公开会。课前教师向学情观察员通报本节课的设计理念、学习目标、活动流程、拟采用方法、效果预测,其中重点介绍学情及小组合作学习状态,给学情观察员提供活动案。学情观察员需要整体感知教材,在精确把握任课教师设计意图基础上,提前入课堂,与学生进行简单沟通,明了学生小组分工。

   二、观课中记录。学情观察员如实记录教师发出指令的有效性、组员学习状态及偶发事件;学情观察员要以课程资源、教师助教身份协助、指导、督察小组合作学习,使其学习效益最大化;学情观察员还要以“上课教师第三只眼睛”的角色,及时将学情悄悄以暗号、手势等形式反馈给上课教师。上课教师要利用好学情观察员的资源,及时借助反馈信息处置、调整、完善自己的预设,让课堂因动态生成而精彩。

   三、课后分享会。在上课教师自我总结的基础上,学情观察员如实汇报观察记录并提出自己的思考。在专业人员对共性问题进行专业引领的基础上,所有人员围绕“找出自己教学疑点、描述自己疑点、找到疑点解决方法”,写出总结。

   课堂上的学情不能完全按照预设进行,教师面对着几十名气质不同、性格各异的学生,既要实施教学活动,又要观察学情,因此局部发生教师盲区现象在所难免,而设立学情观察员就好如图给教师插上了观察学情的第三只眼睛,同时借助学情观察员现场提供的真实有效信息,更有利于课堂的有效生成。

   任课教师借助学情观察员提供的课堂观察汇总记录及分析,利于课后复盘,以改进、完善、优化自己的教学策略。任课教师角色发生转变,从旁观者走向亲临者,其观课更加投入、专注,以此破解了年轻教师议课时不会说或说不到点子上的尴尬。借助教师团队合作,可以很好地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进行现场技术指导。

   以上课堂改革的新焦点、新样态、新走向、新探索、新路标和新支撑具体描述了课堂未来发展的趋势,这是一道永远求解的未知方程,课堂改革永远在路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