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阅读科胡特的论文:《托马斯·曼的<魂断威尼斯>:关于艺术升华的解体的故事》

 小蓝2266 2017-03-22

科胡特的第一篇精神分析论文,名叫《托马斯·曼的<魂断威尼斯>:关于艺术升华的解体的故事》(1957a)。这篇论文写于1948年,那时科胡特只有34岁,但这篇文章并未立即发表,直到1957年,托马斯·曼的去世之后,文章才得以发表。在文章中,科胡特讨论了托马斯·曼的短篇小说,一个关于作曲家阿申巴赫的故事。


1、《魂断威尼斯》故事梗概:

1911年,德国作曲家阿申巴赫(Aschenbach)怀带丧女之痛来到水城威尼斯,想通过水城美景舒缓心情,可是一切景致所勾起的,不过是更加伤心的回忆,直到在旅馆里邂逅美少年塔奇奥(Tadzio),对方宛如希腊雕像般的容颜才令他浑身颤栗,浑然忘我地沉醉在激动的热情中。
其后,威尼斯城被瘟疫所笼罩,但官方刻意封锁了消息。阿申巴赫逐渐发现这一惊人的危机时,没像其他人一样慌不择路想尽快逃离,相反为了多看塔奇奥一眼,甘愿染上瘟疫命丧威尼斯……

一部以托马斯·曼的小说为题材的电影,《魂断威尼斯》,由魏西诺·维斯康蒂担任导演和编剧,这部电影曾获金闾奖的提名,小编从影片中截取了一个片段。


2、科胡特对于小说的评论:

(1)阿申巴赫带着忧伤来到威尼斯,伴随着不断的情感恶化,阿申巴赫试图通过与美少年塔奇奥(Tadzio)发展一种紧密的“迷恋”关系来逃离情感恶化。托马斯·曼把这“迷恋”置于故事的中心位置,科胡特和托马斯·曼都承认,经由理想化的迷恋,、能对主体起到修复的作用。

(2)尽管科胡特并未指出,导致阿申巴赫情感恶化的原因是什么,但他认定,阿申巴赫的情感恶化有一个经典的俄狄浦斯式的核心——这与阿申巴赫的专横的父亲的内部冲突相关。

(3)阿申巴赫深爱着塔奇奥,就如同阿申巴赫希望他的父亲也爱过他一样。科胡特写到,“对于朝向塔奇奥的破坏性冲动是次要的,它的出现只是因为,通过代理的方式对男孩的自恋性认同和对爱的享乐,不安全是成功的。”

(4)科胡特示范了弗洛伊德的经典理论,是如何解释焦虑的,焦虑是威胁穿过压抑屏障(repression barrier)和侵入前意识系统(System Preconscious)的无意识驱力的结果。为了控制焦虑,无意识的防御便被激活了。写作便是这样的防御。通过从事像写作这类的智力活动,注意力就被放置在观念和词语上,而不是放在痛苦的驱力和情感上。然而,在托马斯·曼的故事里,这个防御同样失败了,阿申巴赫的情感恶化还在继续。在故事的结尾处,阿申巴赫做了一个梦,在梦中,“秩序”恶化成了“混乱”。科胡特对这个梦的理解是,这是无意识对于破碎的自我(a disintegrating ego)的表达,梦境无法将其整合成内聚性的状态。

(5)分裂(Fragmentation)的概念,在主观体验上,自体的分裂使人产生“失去了自体在时间上具有延续性的感觉,失去了自体在空间上具有内聚性的感觉……” 自体的分裂之所以会让人产生这样的感受,根本原因在于自体结构中存在着缺陷。。由于失去自体在时间上具有延续性的感受,自体分裂的人会感到生命之虚幻、未来之难卜,由于失去自体在空间上具有内聚性的感觉,自体分裂的人会感到身心各部分不复为统一的整体。

 

这篇论文的重要意义在于展示了科胡特后期要论述的概念的雏形,诸如自体客体、自恋暴怒、自体状态的梦境、分裂状态、自体融合等。


编译:玄渊



证道心理咨询

微信:zdxlzx



专注心理师的专业成长与个人成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