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赏石与中国古典文化(四)

 老刘tdrhg 2017-03-23

赏石与中国古典文化(四)

四、古代诗歌

    赏石不但与绘画息息相关,而且与中国传统正宗而纯粹的文学形式——诗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园无石不秀,斋无石不雅”早已道出了古人对观赏石的钟爱与向往。而一代枭雄曹操所作《观沧海》:“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潺潺,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作为第一首山水诗歌,它描写了山河的壮阔雄伟,美丽多姿,也借山石、沧海以抒发自己一代英才的博大胸襟和高远志向。

    东晋诗人陶渊明,乐隐田园,山水诗词甚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表达一种心灵上极度超脱的境界,期望在有山石、花草的自然环境中,悠然恬适自由自在地生活,享受自然、回归自然、溶入自然的无穷乐趣,而其《桃花源记》更是集中、典型地描述了山水田园的理想模式,以一种人为的浪漫性想象来描绘梦幻的人间妙境,这对中国园林山水赏石有很深远的影响。“静念园林好,人间良可辞”,情趣犹然,记忆犹新。宋人作诗咏曰:“万仞峰前一水傍,晨光翠色总助凉。唯有片石多情甚,曾送渊明入梦乡”。可见山石已与文人有着多么深厚的感情。这数千年的颂叹、景仰,传达着一种人文,一种对赏石的情不由已的衷情和依恋。

    才华横溢的大诗人李白对赏石、山水更是一往情深。“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把山水与心境描写得活灵活现。“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把山石人格化,抒发了对山石的钟爱,奇妙之至,无可企及。“登高壮阔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返;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山之雄伟壮观,水之辽阔滔滔,尽收眼底,尽致挥洒。“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则表达了诗人对山川博大的无限感慨。王维有诗:“荆溪白日出,天寒江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色彩、寒暖、动静、虚实表达得淋漓尽致,寥寥数笔,不仅点出了山溪所产石头的色泽,而且从江叶、无雨、湿衣等诗句,反映出诗中画意之美和石头美感之强。

    白居易的《太湖石记》:“要而言,则三山五岳,百洞千谷……,尽在一石,百仞之拳,千里一瞬,坐而得之,”表达了对赏石喜不自禁的情怀。而一代文豪苏东坡《壶中九华》写道:“前溪电转失云峰,梦里犹惊翠扫空。五岭莫愁千峰外,九华今在一壶中。天池水落层层见,玉女窗虚处处通。念我仇池太孤绝,百金归灵碧玲珑”。把神思化入石形之内,兼具艺术之美,绘声绘色传达了对赏石由衷的赞叹,也绘尽天然赏石的美感。陆放翁也有“花能解语还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的诗句。赏石在其心目中俨然一位可爱佳人,一位艳丽柔和、多情善意的大家闺秀。此外,宋诗人范成大《太湖石志》,叶梦得《石林记》和常懋的《宣和石谱》等都有对赏石的赞颂和形象描绘。

    山石以一位文化传播者的身份,吸引着历代文人的目光与诗意传颂,他们深深地被观赏石的玄妙与艳姿所折服,他们的心境在苦闷烦乱的世事中真正找到一种回归自然,修身养性的寄托,他们从赏石的千姿百态感受着自然的神采与召唤。文人尤其是诗人——文化的客体、载体兼传播者,从赏石的神韵中觅得了一种灵魂上的和谐与默契,这与其说是对赏石醉心的文人性情的超度,不如说是观赏石以其自身的魅力和与人类息息相通的天然秉性及灵气对人们灵魂的超度。这是人与自然的溶合交汇,是文化的起源,也是文化的欣幸所在。
赏石与中国古典文化(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