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你不是怕孩子自卑,你是怕自己被瞧不起。

 思考者 2017-03-23


为了儿子有面子,借债换宝马


前几天,在新浪微博里,看到一热点新闻。标题为“借债20万换宝马“




事件是这样的,男某某看到儿子所在的幼儿园里,好多家长在开宝马、奔弛、奥迪。而自己开的是10万的车子,他觉得特别儿子会被人看不起,可是自己家里条件本来就没那么好,买不起好一点的车子,于是就跟朋友们借来了20万,再把自己的车子买掉后,换了30万的宝马车。


他说,儿子这下子就开心了。

儿子是开心了,可是日子拮据了,为了省钱还债处处节省,在跟妻子的一场争吵后,妻子携儿子离家出走。


我看评论里,大家议论纷纷,大家认为觉得没有面子的,不是孩子,而是父亲。


父亲认为自己的车子低级了,产生了低人一等的感觉,自己有这种感觉,是很不舒服的,于是父亲把这种感觉转到孩子身上去了,从而避开了自己的自卑感。




我要给孩子上最好的学校


豆豆妈最近愁得不行了,原因是眼看着孩子到了要上小学的年纪,择校让她煞费苦心啊。



我们这边的公立小学,是真心不好啊,环境怎么跟私立的比?我们这里是小县城,小地方出来的人,你说素质能有几个是好的?

私立小学多好啊,老师都是积极向上的。这边小学的老师我真是看透了,我小的时候就是在这边的镇上读书的,小小的教室挤满了人,老师是不关注我的,我没什么朋友,视野狭小,什么都不懂,穿着打扮也土,别人说的我插不上话,觉得好自卑好自卑。

我想给我的儿子一个好的环境,送到大城市去上学。我自己都这样了,我不想我的儿子跟我一样,要从这种地方里接受教育.

不是我嫌弃,我觉得我自己心理就有好多的问题,给不了孩子强大的心理能量,所以我得选个好学校啊。不给孩子最好的学校,对不起孩子。

私立小学多好啊,学生少,老师肯定能多关注孩子,还有各种艺术培训可以上,学生父母都是有知识有文化的。

我很想送儿子去大城市上私立小学,可是经济不允许,我想过把家里房子给买掉,然后可以在大城市里租房子,让孩子上好的私立小学。我老公说我不现实,我怎么就不现实了?环境很重要,环境可以影响一个人啊,我不想我儿子被不好的环境影响了。



我回复她:


你是过度夸大了私立小学的好,过份贬低了公立小学的差了。



与其说不想孩子待在那里,不如说自己不想待在这样的环境里。

与其说很想让儿子丰盛,不如说是通过他来填满自己内心的遗憾。

与其说认为孩子会自卑,不如说是自己在看不起自己。


自己有过被看不起的过去,把这些体验投射到孩子身上去了。




你错把孩子当成自己的补偿了



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可能会有不如意,也许有一些渴望的东西没有得到过满足,这些东西,成为内心的一个遗憾,成为我们的未完成事件。


如果成长过程中没有被接纳过,我们就学不会接纳自己,那些遗憾存在内心里,自己是无法接受自己的,就会成为内心的空洞,总是时不时要自我挑剔。当我们成为母亲时,就很容易把不接纳自己的部分交给孩子,让孩子为我们买单。我们对自己的不接纳,很自然地投射在孩子身上。


如果一个人成长中被看低,她内心是满满的自卑,那么她对孩子会不会被人看不起就特别在意了。我的孩子会不会被人瞧不起了,别人怎么不找我儿子玩,是不是看不起我们,怎么孩子被抢玩具了,是不是孩子自卑啊?

自己是自卑的,会认为孩子也是如此……


一个人如果是匮乏的,当看孩子时,她就认为孩子会是匮乏的,这就是投射。


有投射就会有认同,比如,当一个妈妈认为孩子是会被人看不起的时候,她的言行里,无不敏感地在自卑这个点徘徊,她会无意识地担心孩子人际交际是不是不好啊,会不会因为玩具不够好,智力就比不上别人啊;会不会衣服不够漂亮就被别人排斥啊;会不会因为家里没有小车就被别人嘲笑啊; 会不会因为这个那个而受欺负啊。


她的这些担心,就在日常生活中如一副慢性药一样渗透到了孩子的人格里。


孩子接受到这样的信息后,于是逐渐担心自己是被看不起的,不敢大方地跟伙伴一起玩,不够自信地跟别人交流,甚至还有可能会觉得人际关系不太好是因为没有精美的玩具,觉得自己家里没有小车而自形渐愧……


然后,妈妈从孩子的这些表现里,更加肯定了自己的想法,我说得对吧,就是啊,你看,孩子确实是因为没有好的条件而被看不起了。


我们于是用一种补偿的爱(补偿自己)去对待孩子,这种爱,是因为爱自己,而没有看到真实的孩子。把自己内心的体验放在孩子身上,我是这样的,你也是这样的,你改变了,我也就好了。


所以会有不少妈妈会发出这样的“伟大”的言论:孩子快乐我就快乐了,孩子的生命就是我的生命。


看上去,她们真的是很伟大,对孩子事无巨细,事事全尽全力,深怕孩子吃一点点小亏,担心孩子会遇到一点点挫折;为了孩子上各种培训班,深怕对待孩子的态度不当会给孩子造成创伤,她们去听讲座,花钱去上课,她们所说的是,我要给孩子最好的爱。


可是,殊不知,她们忘记了最重要的一点,她们没有爱过自己,自己里面是空的,怎么做到自然而真实地爱孩子呢?


如果内部是空的,她们就会失去看到真实的自己与孩子。


这部分的空,她们要通过孩子来完成满足。于是给孩子非常多的补偿性的爱,因为无意识里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自体客体。



“我在借由孩子补偿自己童年的不足,自己小的时候家庭管教特别严格,除了严格管教,父母对我的需要和爱完全是忽视的,因此我会无形之中想要满足自己童年的遗憾”,有个妈妈这么说过她对孩子过度的爱。


“我把另外一个人(孩子),当成我的一部分来使用,没有想过这个人是跟我是不同的个体,是有着跟我不同的思想和体验的,这是跟我完全不同的人。这个人就成了我的自体客体,我用这个人来满足自己的需要(扩展自体的需求)。”


当我们把孩子当成了自己的一部分时,孩子就成不了一个独立的人,他很难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也难以有自己的体验,他得到的,都是妈妈的体验与想法安放给他的。当我们开始要让孩子来满足自己的缺憾时,孩子更会有一系列的困扰。


像上面提到的那个想让孩子上名校的妈妈,那对为了孩子而买宝马车的父亲,其实现实能力是有限的,她们这样子做,不过是,让孩子来达到对自己自尊的需要,满足了自己内在的需求,孩子成了父母的自体客体,被父母当成了她们的一部分在使用。


补偿的爱是一份沉重的负担。

因为没有爱自己,会把孩子当成了自已的自体客体。


父母自己的自我功能不足的时候,就不能把爱灌注在自己的身上,只能通过孩子来满足自己这些需要。


而当孩子成了自己自体一部分时,我们往往是控制、占有、入侵孩子,结果是孩子的自我会是不整合的。


有人说,我都为孩子付了一切了,我怎么就不是爱他呢?

这付出的一切,真的是孩子需要的吗?

往往,说为了孩子付出一切的,要满足的却是没法自我灌注爱的自己。


 “只要孩子快乐,我才会快乐。孩子是我的唯一,他要什么我一定会满足他的。”

“我要给孩子一切丰富的东西,我才觉得我不会对不起他”

……


要知道,一个孩子的发展是不是足够健康的,并不是取决于多优越的环境,也不取决于多好的物质,遇到多么好的老师。最根本的是,父母是不是能够有足够健康的人格,父母是不是自爱的,是不是能够看到真实的孩子。


一开始,我们应该做百分之百的好妈妈,在孩子生命的前期,1岁前,我们说,孩子要吃要喝要抱,都要满足他。


然后,孩子就发展出了足够的信任感,他可以承受一点儿挫折了,可以承受那恰到好处的挫折, 我们承认,育儿过程中肯定是会有失误时候的,这些失误或者环境的不足,是可以给到孩子恰到好处的挫折,这些挫折,让孩子慢慢地在成为自己的路上走得更好,当然父母在这个过程中是起到接纳的作用的。


这样子,孩子会,将受挫的体验转变为自体的结构和功能,这个孩子就会形成稳定的自体结构,他的自尊就不用靠别人了,他自我功能是有的,外面受到一些刺激,也不会让他有创伤。他也不会需要依赖他人来执行自我功能,他是可以独立地维持自尊的。


以上,需要父母是有自我功能的,就是说,父母不需要依靠孩子来满足自己,父母自己是爱自己和接纳自己的。


反之,如果父母是缺乏的,孩子才有可能需要物质啊他人啊来维持所谓的自尊。


我们可能希望让孩子得到最好的。


可是什么才是“最好的“?


对孩子来说,健康幸福的人生,不是说要有多么好的物质和环境,而是他可以成为他自己。内心的强大的孩子,在他未来的人生中即使遭遇逆境也会用积极的心态去面对,被爱所滋养和喂饱的孩子,懂得自己要什么,懂得用怎样方式过好自己人生。


最好的是,你要学会爱自己,然后,你自然可以很轻松地去接纳孩子,爱孩子,没有压力,没有痛苦。


别再打着自己在为孩子牺牲的旗号来满足自己了,先让自己成为爱,放下对自己的评判,接纳不完美的自己。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