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高玉椿 编辑:韦娟 进针依主次先后 出针分升降虚实 高玉椿,女,北京市人,1930年生于中医世家。1946年起随父亲学河中医内科及针灸。1953年在天津考取为中医师,即从事针灸临床工作。1958年?1960年初,选送到北京中医学院中医教学研究班学习。1969年调河北中医学院工作。高氏主要著作有《子午流注讲义》(治疗部分)。《中医问答》下册(针灸治疗部分),及论文十余篇。曾任河北中医学院针灸系主任,副主任医师,兼附属医院针灸科主任,中国针灸学会理事,河北省针灸学会副会长。 一、学术特点和医疗专长 1.重视押手法 押手之名,系指左手而言,故左手称为押手,右手名为刺手。押手法有多种,均是根据所取俞穴部位、针刺方向而定。左右两手需要配合,即针刺之时,左手循按经脉,掐压穴位,右手持针轻快刺入,然后再徐徐进针。使用押手可使针刺准确,固定被针刺之肢体防止突然移动。由于押手之按压,使局部皮肤肌肉暂时麻木,针刺时可减轻疼痛。在使用长针之时,押手能起到保持针身挺直的作用。髙氏根据不同部位及病症,使用不同之押手方法。例如针眼区之睛明穴时,以指甲掐于内眦角,押手可起保护眼球之作用,针尖自指甲前垂直刺进皮下,如此既安全又不痛,其他如刺人迎、太渊、解溪等穴均用此法。用长针刺环跳、承扶等穴时,押手可使针身不弯。 2.善用补泻手法 (1)补法:高氏体会,以捻转结合提插作补法效果比较明显。即是针刺得气后,拇指轻轻向前捻转,食指后退至不能捻动时,随势向下插针0.5?1分,少作留针;并应在出针之时,再作一次补法,即可出针。 (2)泻法:针刺治病,泻多补少,但遇大实之症,有些泻法又感泻邪力量不足。髙氏体会,不同病症应使用不同泻法效果方佳。如一般气滞血疲,症见乳房胀痛或胸胁胀满,泻邪时使用迎随补泻法,针刺膻中用迎法针尖向下斜刺(任脉从下向上行)即能有效。若遇剧烈疼痛,或是狂躁不安等实邪较重之症,则需使用呼吸补泻法始能有效。在使用呼吸补泻法之“泻法”时,首要调好呼吸,呼吸代表气之升降:呼则气升,吸则气降,术者操作时只要手法与患者呼吸配合恰当,即能生效。操作时针入有得气之感后,以深而长之呼吸,从地置气(从深部开始),呼气时退针,拇指向前搓针,吸气肘进针,拇指向后退捻,反复进退 5?7次,停针10?15分钟,再操作如前3?5度。若患者不能配合作深呼吸,效果则差。 3.针刺俞穴分主次先后 针灸治病,应先立法,而后处方。进行针刺时,先针主穴,后刺配穴。例如肝阳上亢之眩晕,以镇肝熄火,降逆止眩为治则,应先针主穴肝经俞穴太冲,泻肝;再针配穴百会、风池,泻法,平肝熄风;外关,清泻上焦之热。以上各穴针毕,再从百会开始,从上而下,依次行针,达到引邪下达目的,再行留针。又如:胃脘疼痛,由于饮食不节,留滞中宫所致者,治宜通腑降独,和胃止痛。主穴取胃经合穴足王里,降逆止痛。配穴:中脘,胃经募穴,穴腑之会,针用泻法;天枢,大肠经募穴,胃经之俞穴,二穴具有斡旋中焦,和胃通肠之作用。先针主穴,后针配穴,然后再从上而下(中脘、天枢、足三里)顺序运针,引邪下行。若使用按时开穴者,先针时间之开穴,再配病穴。例如治癫痫病,证属肝阳上亢,木火相煽,治则以疏肝利胆,清心安神之法,如正当开八法穴之临泣、外关,先开临泣主穴,次配外关为客,再配病穴风池,胆经与阳维之会穴,清心利胆;膻中,心包之募穴,气之会穴,清心安神。各穴用泻法。针后再从上向下顺序运针,然后留针。此乃高氏常用之法。 4.出针须有法度 针刺治疗完毕,则要出针。髙氏主张,出针亦须有其法度。对于不同病症, 使用不同出针方法与顺序,以期增加疗效,减少不良反应。力戒在出针时,不分主次,不管是否需要出血,要否揉按。髙氏体会,出针方法不当,一是易于滞针,产生疼痛;二是达不到补虚泻实而影响疗效。高氏常用出针方法有以下几种: (1)一般出针法:一般是对病情平稳,病之虚实不太明显之患者。出针时,右手持一消毒干棉球,自上而下顺序出针。若是卧位,左右两侧均被针时,可先出靠近医生之侧的针,然后再出外侧之针,也即是“从上而下,从内而外”的顺序出针。如此可以防止拉针或是碰弯针身。 (2)虚证出针法:患者体质虚弱,疲乏无力,腰膝酸软或麻木不仁,肌肤弛缓不收等症,宜用开合补泻之“合。出针之后用棉球紧按其针眼,揉按数次为宜。若其感觉迟钝,又当在出针之前,再度提插捻转,使其针感增强,即速出针,使之遗留针刺感觉,谓之后劲。此种后劲对于知觉不敏者,活动不灵者有益。出针顺序同前。 (3)实证出针法:针灸科患者实证较多,如剧烈头痛、腿痛、牙痛、咽痛或是腹痛。在用针刺泻法之后出针时,可用开合补泻之“开法”。出针之时,将针柄稍一捻动,试其未曾滞针,随即将针提出,不可大幅度捻转,防止再度出现针感,若已出现针感,需再留针片刻,在出针之后不要很快揉按针孔,以期使邪气充分外泄,亦可在出针后捏挤针孔,使其少量出血,疗效更佳。 (4)升提出针法:由于脏腑功能失调,而出现的脏器下垂,如针灸科常见的眼睑下垂、胃下垂、子宫下垂、脱肛,以及低血压等病证。用针灸治疗的目的,是升提下陷之经气。因之治疗完毕,出针顺序从下而上,引导经气上行。例如:脱肛,针灸取穴长强、百会,先针长强,后针百会,在出针之前,再次运针,待有针感后,先出长强,后出百会。灸则先灸长强,后灸百会,引导经气上行,助其升提之力。 (5)下降出针法:下降与泻下的理论相似,引邪下降,引邪外出,均属于泻之范围。如肺气不降,肝邪上逆,使其下降为顺其势也。临床所见咳嗽、胁痛、头晕、血压升高等病,要注意出针之先后,应严格遵守上部先出针,下部后出针,从上而下引气下行。例如肝阳上亢型之髙血压患者,头痛,头晕较重,先针血海2穴;次取足三里2穴;再取行间2穴均用泻法,留针后,先出血海,次出足三里,再出行间,要从上部开始,向下顺序出针。若是逆行出针,再出针时捻转不当,往往达不到降逆目的。 (6)特殊出针法:特殊出针法:行针完毕应立即出针,由于患者精神过度紧张,或医生操作时手法不当,而出现滞针,在提针时牵拉不动,稍用力提则胀痛难忍。此时 可在该穴附近之经穴,浅刺1?2针,留针片刻,即能将所滞之针起出。此时若针感仍很强,切不可将针体全部退出,只将针提出2/3左右,待其痛胀感全部消 失,再行出针,就能免去遗留不适感觉。 5.按时开穴与辨证取穴兼顾 子午流注和灵龟八法等,是以时间为条件的一种特殊取穴法,其理论始自 《内经》。子午流注包括纳甲法、纳子法、养子法、灵龟八法和飞腾八法。计算方法各异,所开之穴亦不相同。高氏认为子午流注等之开穴,乃是由于经气旺盛于某一点,此点即是应开之穴位。全身藉经脉运行气血,各条值时经脉则均有气血旺盛之点,即是应开之穴。而全身不可能只旺盛一、二个点,故同时可以有数条经脉可开之穴。古人研究出几种不同的开穴方法,使所有经脉旺盛之点均能达到治疗效果。 关于使用子午流注开穴,高氏体会虽一个时辰可开出数个时穴,但应有选择,所选择之穴最好能与所患之病相符,可以起到事半功倍之效,若所患之症与当时开出之俞穴毫无关系,便可以根据平素善用方法,选择其中一种“时穴”,用其开闭泻邪或是通脉补虚。然后可以再配病穴。如治某患者,女性,20岁,学生, 1986年8月20日晚11点15分就诊。三日来均在晚11点整开始,胃部胀硬,疼痛拒按难忍,平素食欲尚可,若多食则胃脘胀满,有时口苦、口臭,饮水不多,睡眠尚可,大小便正常,脉弦略细,舌质淡红,舌苔白薄。辨证分析病系胃虚肝亢,木邪克土。从时间分析,(夏令时间晚11点)尚属亥时,应属三焦经脉,因三日来天天如此,故诊为三焦经气不通,中焦阻滞。胃腑以通为顺,取时穴治疗。当时可开出下列穴:①纳甲法,当日为丙申日、已亥时,应开脾经合穴阴陵泉。 ②纳子法,亥属三焦经,虚证可补心包经井穴“中冲”,实证泻三焦经合穴天井。③养子法应开隐白。④灵龟八法开照海,配列缺为辅。⑤飞腾八法开列缺配照海。根据病证,选取脾经阴陵泉或三焦经天井均可。此为结合病证。亦有完全按时开穴的。例如:一小孩,因高烧后抽风,以后逐渐加重,每日抽风数次,治疗皆按时开八法之穴,主客相应四穴,经半年余治疗亦获痊愈。 二、医案选 例1: 疳疾 陆XX,女,四个月,1954年6月20日初诊。 患儿生后即较弱小,母乳少不能喂饱,出生五十六天即寄放托儿所内,由于患儿爱哭,阿姨总给水喝,水一停喂即啼哭不止。至今虽已四个月仍不见发育,大便稀薄,一日数次。尚不会笑,哭时涕泪俱无。诊见精神萎靡,面色晄白,肌肤甲错,毛发稀焦,腹大肢瘦,青筋显露,舌质淡,唇不华,指纹不明显。触按腹部膨胀而硬。证为疳疾。 处方:四缝穴,点刺之,出少许淡黄色粘液。艾条轻灸中脘、关元、足三里、三阴交。 治疗经过:次日复诊:大便次数减少,按前法继续治疗。第三次复诊(6月24日)啼哭减少,腹部胀硬减轻,取中脘、关元、足三里、三阴交轻灸。第四诊(6月26日):精神好,大便每日2?3次。取穴同前,轻灸。共治4次。数月之后,其体质发育大为好转,顔面红润,精神活泼,身体肥胖,食欲及大便均正常。 例2:难产 XXX,女,24岁,1971年夏初诊。 患者系一农村妇女,体格健壮,为第一胎足月临产,有产兆后即请当地卫生员接生,由于胎儿较大,产妇初期用力过猛,时延二日,至宫口开全业已全身无力,宫缩亦弱,经用催 产素后,宫缩完全停止,当地医生束手,送至省城。入院后曾采用各种催产方法,因无宫缩效仍不佳。此时胎儿心跳早停,故欲作手术取胎。辨证为气亏血亏。 处方:合谷、三阴交、催产穴。 治疗经过:在手术准备之际,试用计灸催产。因其脉、气均弱,首取合谷二穴,以捻转提插之法补之,次取三阴交二穴,泻之。再取催产穴二穴(关元旁开3寸)刺五分深,双侧同时捻针,施以补法。针后立即出现宫缩,约1分钟后宫缩加强,死胎随之产下,出血不多,产妇无其他不适。 例3:带状疱疹 赵XX,男,24岁,学生,1974年6月。 患者于三日前突然左肋间及腰部起一小簇水泡,蔓延极快至两胁及腰部,烧灼疼痛难忍,不能呼吸,胃纳减少,睡眠亦受影响,大便干燥,小便黄色。脉弦数有力,舌质红绛、黄苔。辨证属三焦郁热,肝胆邪盛。治拟清肝泻胆,通利三焦之法。 处方:支沟、章门、阳陵泉。 治疗经过:支沟垂直刺6?8分,以呼吸补泻之海法,取其通泻三焦之热,行针3?5 度,留针15分钟后运针1次,反复操作共留针1小时。配穴章门,垂直针5?7分后用捻转结合提插之泻法。留针时间同上。阳陵泉亦以呼吸补泻之法泻之,方法同前,留针1小时,泻肝胆之邪。出针时疼痛基本停止。次日复诊,针后未再大痛,睡眠安稳,疱疹未再新起,旧有之处已见干瘪。由于疼痛减轻,胃纳大增。脉仍弦数,舌红、黄薄苔。再以清肝利胆之法,治疗、处方及操作手法均同前。又继续治疗数次,将呼吸补泻之法改为提插泻法而收功。 例4:梅核气(慢性咽炎) 刘XX,男,50岁,工程师,1982年7月10日初诊。 患者平素工作劳累,无暇饮水,又遇急恼,出现咽部疼痛。平素总似有物卡于咽中,吞咽无碍,食道曾多次造影未见异常。一年来每天下午5点之后疼痛加重,口干不喜饮,精神苦闷,睡眠不隹,食量减少,大小便正常,脉弦细数,咽红不肿,舌淡红嫌少苔。属肺肾阴虚,肝气郁结,金不生水,亦不制木。下午5点时属酉,为肾经值时,酉时咽部痛重,肾阴不足之象,法宜生金益水,选取时穴治之。 处方:列缺、照海、中脘、足三里、三阴交。 治疗经过:治疗时是上午8时30分,为辰时。选用八法之穴开列缺,针5?7分,随经刺法为主,配以照海,直刺3?5分,均用补法,留针15分钟。隔日复诊,针后咽部轻松。 时穴列缺为主,配以照海,手法同前。三诊:咽部红退,堵塞感消失,辰时继用时穴,照海为主,配以列缺、中脘、足三里、三阴交健脾和胃,增加食欲,使体质强健。 例5 :癫痫 张X,男,3岁,1979年7月10日初诊。 患儿自1岁半时种牛痘后高烧,引起抽搐,烧退后仍不时发作,近一月加重,一日抽数十次,不抽时精神呆钝,智力低于同龄儿童,睡眠不安,食欲尚可,大便稍干,指纹紫红至气关,舌质尖边色红,白苔。 处方:后溪、申脉。 治疗经过:采用八法针时开穴法,正当巳时(为戊寅日,丁已时),开后溪为主,配以申脉客穴,用泻法,不留针。第一次针后抽搐次数减少。每次计时取穴,治疗3个疗程,抽搐基本停止。后改每周针刺1次,巩固疗效。现此患儿已上学,智力发育正常,学习成绩优良。 注:(1979年平年,元旦戊辰,7月10日为戊寅日,9时至11时为丁已时) 例6 :心悸(房颤〕 卢XX,男,50岁,干部,1984年9月。 患者素体健壮,一年前突然心悸不安,经XX医院诊断为心房纤颤而收住院,三月后前证略有好转即出院。到我科治疗时仍心悸、胸闷,全身乏力,面色晄白,精神不振,行动缓 慢,语声低微,胃纳欠佳,食后腹胀,大便溏薄,小便略少,脉细而促(140次/分),舌色黯红,口唇紫黯。属心阳亏损,脾阳不足,心脾气虚,无力运行气血,则气滞血疲。治拟强 心健脾,益气活血之法, 处方:内关、膻中、三阴交。 治疗经过:内关垂直针2?4分,施以提插结合捻转之补法。膻中,随经向上斜刺5? 7分。三阴交,施以调法、垂直针5?7分。上穴针后留针5分钟。隔日复诊,针后胸闷减轻,其他症状无变化,脉舌同前。处方针刺手法同前,观察一疗程(10次)。第13次复诊,心悸胸闷均减轻,精神佳,自觉有力,唯胃纳仍少。腹胀便溏,脉略数促,1分钟3?4次间歇,心率96次/分,口唇舌紫黯已转红。处方同上加中脘,直刺1寸~1,5寸,补法。天枢直刺1.5?2寸。足三里直刺1寸左右,补法,上穴共留针10分钟。嘱隔日治疗1次,再观察一疗程。第24诊:患者可以骑自行车行20余里路,上半天工作,胸闷,心悸均轻,胃纳亦佳,大便略溏,一日2次。脉略细,1分钟间歇3?4次,心率90次/分。用穴变更如下,俯卧, 首取心俞、次取膈俞,垂直针刺5?7分,捻转补法不留针。仰卧针取内关(方法同前)、 膻中(方法同前)。阴陵泉,直刺1?1.5寸,补法,共留针10分钟,停针中间运针1次,并用艾条轻灸阴陵泉5分钟。用此法隔日治疗1次,共治十个疗程,心电图已基本正常,停止治疗将近一年,每日能骑车上下班。 例7:自汗 靖XX,女,68岁,师院干部家属,1986年6月 患者自春天开始,日夜汗出不止,并感胸闷,犹如置身蒸笼之中。每洗澡后,汗揩不净,并感体疲乏力,睡眠易醒,胃纳欠佳,口中溃烂,影响食欲,大小便正常,脉数略细,舌质略红,舌苔白薄,舌系带旁及下唇粘膜上有2个2 X 2 mm溃疡面。辨证为心火有余,肾阴亏损,治拟清心火,滋肾阴之法。 处方:阴郄、复溜。 治疗经过:阴郄直刺3~5分,泻法。复浦:直刺5?7分,以提插结合捻转之补法,留针,5分钟时运计1次,共留10分钟。间隔三日复诊,患者云:针后胸闷已觉减轻,汗出亦见减少,洗澡时已能揩干水液,夜睡亦安,口疮无大变化,脉数略减,口中溃疡面如前。 效不更方,处方及手法同前。三诊(间隔二日)由于天热,汗出又多,但已无憋闷之感,口中溃疡仍无变化,患者精神较为紧张,怕溃疡产生癌变,脉舌同前,遂增加地仓穴,向外斜刺 3?4分,调局部之经脉,泻法。阴郄易合谷穴,以清气分之热,复溜治法同前,共留针15 分钟。四诊:三日来口疮疼痛明显好转,汗亦不多,精神倍增,身体已无疲乏之感。脉沉细,舌淡红,舌系带旁溃疡面已不明显,下唇内粘膜溃疡面变浅,处方针刺方法同前。五诊:(隔二日复诊)近日来虽略有出汗已无痛苦,口中溃疡已愈,但略有舌板之感,胃纳正常,嘱再针1次,以巩固疗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