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听形意拳大师讲站桩

 天下读书人心意 2017-03-24

听形意拳大师讲站桩

70多岁的马世琦老先生,是尚派形意拳传人,11岁师从北平国术馆副馆长许笑羽弟子文肇楠先生学**形意拳,21岁由文先生推荐至陈子江、王茂斋高徒关秉公先生处深造,学**尚派形意拳和吴式太极拳,并得韩来雨先生传授128式太极拳。22岁开始教授形意拳至今,弟子遍及中外。中医爱好者们非常熟悉和尊重的徐文兵老师和范长伟老师,都师从马老师学**形意拳。


马老认为,中国传统的内家功最适合大众养生保健,而桩功就是容易上手的入门功夫,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练起来。

1
顶天立地才是桩

马老说,虽然武术源自中国,但大多数人分不清什么是功夫,什么是把式。其实真功夫表演时没有观赏价值;把式是表演性的,看起来热闹、好看,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却算不上真功夫。还有散打运动,年轻人靠体力,打得鼻青脸肿,很受观众欢迎,随着年龄增长,体能逐渐下降,不可能再参加比赛。这种剧烈运动,都对身体有极大伤害,也不适合中年人,更不用说老年人了。真正能够养生、养心性的,还是传统的内家功夫。

可是练传统内家功的人,有时候也会出问题。有学生问马老,许多太极拳名家后来两腿膝盖都要做手术,本来太极是养生的,为什么练得越好越容易残废?

马老回答:这个问题非常简单。人是直立行走的动物,全世界几十亿人都直立行走,你势下得越低,越与众不同,自己认为功夫越高,功夫是大了,功力却没有。全身的重量由两膝承受,不出毛病那就不是直立行走的动物了。膝部是重要关节,只负责屈伸,而发力是由肌腱承担。前几年有一位京剧武丑演员讲,我们这个行当要走矮子功,演武大郎自始至终都要曲腿,所以我们两腿膝盖都有极重的伤残。正是因为这种功夫违背了自然,其结果是必然的。

马老发现,“站桩”二字包含着古人智慧的结晶最符合自然之道。“站”字代表直立,说“站桩”而不是“蹲桩”,代表练**时不能屈膝下蹲。“桩”字的含意也是直立,工地上打桩,桩必须是笔直的,有一点弯曲就是废品。因此练功者站桩,自己就是桩;腿越弯,阴面越练越僵,阳面越练越软,第一损害健康,第二阳面无力。人的腿像一张弓,前面(阴)是弓背,后面(阳)委中大筋是弓弦,弓用力下弯,弓弦自然松弛无力,此为 “软”,不是“柔”。
有人认为马先生提倡的是“高”桩,但马老认为这种说法并不严谨。马老说桩没有高低之分,屈膝下蹲不能叫“低桩”,因为弯了就不是桩,只有顶天立地才是桩。

2
成年人练**桩功最适宜

男人年过40,女人年过35,这是生命由强盛而转衰微的起点,从气血到体能都在由强转弱,此时不注重养生,容易给健康留下后患。

马老认为中国内家功法除了儿童外,人人均可练**。许多人认为“童子功”最厉害,成年后练不了。其实“童子功”是很容易练的腰腿功,因年龄小,压腿踢腿时韧带柔软,极为容易。如坚持不辍,到老年时仍能劈腿下叉。但内家功不然,十五六岁之前练**桩功非常困难,因为年龄越小,越难静下心来,反倒是成年人练**最适宜,不要以为年龄大就不能练了,只要坚持下来,一定能终生获益。

桩功的练**,松腰是最重要的。这是内家功法的关键,是各门派修炼的关窍。我们的后腰由多层肌肉组成,松腰,即整体全部放松。我们平常很少有松腰的体验,**惯挺腰站立、行走。女士们**惯了穿高跟鞋,挺胸、翘臀,显得性感。但是,这样做会让重心前移,放在前脚掌上,破坏了原有的平衡。为了找回平衡必须把腰挺起来,客观上加强了曲线效果,显得臀部丰满,身材性感。其实这都是不健康的姿势,偶尔几次身体还能承受,久而久之,就会造成腰肌疲劳,甚至劳损。所谓“久立伤骨”就包括这一点。反之,所有的身体修炼方法,都要求松腰。比如双盘打坐时,腰部就是放松的;正襟危坐时,腰部也是放松的;打太极拳时,腰部也是放松的,大部分拳法的屈膝站桩,也是为了把腰松下来。

腰松下来后,脊柱随之拔直,有三个好处: 一、腰部肌肉得到放松,腰椎疾病可得到改善。 二、脊柱拔直后,椎孔对齐,督脉打开,内气自然生发上行,培补元气。 三、脊柱拔直后,横膈膜更易放松,升降自如,久而久之自然形成腹式呼吸,做到深、长、绵。


3
要练武,别吃苦;要练功,先放松

提到练武,练功夫,绝大部分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要吃苦。通过对身体的磨练,忍耐别人难以承受的痛苦,不断超越肉体的极限。要练武,一定要吃苦,而且功夫高低与吃苦总量成正比。

除了身体上的疲劳辛苦,还要对内心不断历练,精神高度紧张,不能放松,有时还要做出咬牙瞪眼的表情,假借实战临敌的意念,高度警戒,一触即发。

要练武,先吃苦;要练功,别放松——这大概就是大众对武术的感性认知了。更有甚者,为了追求高功夫,击石撞树,负重疾行,苦上加苦,自残自虐,对人体构造毫无所知,全凭自己主观臆想盲修瞎炼,最终不仅白白浪费了时间,还弄得一身伤病,折损了寿命。

武术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精华,不仅是一门技术,更是文化的载体。**武可以入道,练功可以明心,真功夫包含着真学问,要具备相当的文化素养,有着上下求索的精神,才能理解古圣先贤的真实本意;再投入足够的时间来实修,才能让功夫上身,体悟大道之妙用。

马老常说:要练武,不能吃苦;要练功,先要学会放松。真功夫不是打把势卖艺,也不是小说电影里的剑影刀光,舞台艺术是给别人看的,举手投足都要有艺术性,所以“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吃苦受累是学艺的前提。而功夫不是这样,武术不是艺术,不是给别人看的,是给自己用的。和武术最接近的领域不是舞蹈,而是医学。练武之人要对自己的身体一清二楚,有的放矢,不失方向。

拿“吃苦”这件事来说,现代人练武所吃的苦,大部分都是肌肉训练,也就是“练力”。而人的力量是有上限的,肌肉也不可能无限制的增长。练**力量,也只会增加肌纤维的粗细,而不会增加肌纤维的总数,更不会把脂肪变成肌肉。而且力量训练有一个最大的弊端,就是会让肌肉僵硬,变成“疙瘩肉”。肌肉僵硬后,血液循环就会受到阻滞,流速就会减慢,而为了保证肌细胞及时得到氧,心脏就会增大功率,通过提高血压来供血。越大块的肌肉所需的氧气越多,对心脏和血管的负荷也越大。历史上很多著名的实战外家拳武术家,寿命都不超过60岁,练得越勤死得越早,死因基本上是高血压导致的心脏病和脑溢血。职业健美运动员、特种部队的士兵,平均年龄都只有50岁。

而内家拳从来没有“练力”一说,无论是太极、形意还是八卦,历史上从没见过那个内家拳大师举杠铃、做俯卧撑的。没有力量怎么技击呢?内家拳不练外力,而练“内力”,或“内劲”,比如形意拳的明劲、暗劲、化劲,太极拳的缠丝劲,八卦掌的螺旋劲等等。外力由肌肉产生,而内劲由内气产生,源于丹田,遍走全身,无一处不可御敌。没有内气,就不是内家拳,既没有养生效果,又没有实战能力。

内气的修炼与外力完全相反,不能紧张,而要放松;不能短期获得,而要靠长期积蓄。内家拳中保留的生命修炼体系,与中医理论一脉相承,是传统文化中最宝贵的遗产之一;而内气修炼,贯穿于内家拳修炼的始终,以放松为前提,舒适为原则。


4
三伏桑拿天,适合练功吗?

现在正值伏天,对普通人来说,是一年中最难熬的时期;而对**练内功者而言,则是最能享受练功乐趣的时期,也是难得的黄金练功时间段。为什么这么说呢?

“冬练三九,夏练三伏”,通常人的理解是不畏艰辛,吃得苦中之苦,比如在冰天雪地里锻炼,或顶着烈日扎马步,类似一种苦行。

其实,这句话另有深意。我们都知道,冬天阳气深藏体内,保护着所有重要的器官,我们即使暴饮暴食,也不容易上火,因为食物都被转化成热量和脂肪来御寒了。寒冷地方的人体型相对更厚实魁梧,也是这个原因。而相对于更加重要的内部,留给四肢的气血就比较少,循环速度慢,阳气不足的人就容易出现手脚冰凉的现象。在最冷的三九天,天寒地冻,水冰地坼,寒气也容易从末梢侵入人体,所谓“寒从脚下生”。此时练内功,正如雪中送炭,培补全身的阳气,推动气血在全身运行,将热量传到四肢;同时可以消食化积,让摄入的食物得到最大化利用,炼精化气效果最佳。所以说要“冬练三九”。马老曾有一位学员,三九天下着雪,光着膀子在院子里站三体式,浑身热气蒸腾,足可见内功御寒的功效。

而夏天,为了给五脏六腑散热,身体开启“空调模式”,阳气浮于体表四肢,毛孔**,排汗散热。身体也借助天时之力将冬天所受寒气排出体外,正是“冬病夏治”的好时机。但另一方面,由于门户大开,身体相对冬天更易受风邪之害,如果卫气不足,就极易中招。加之本身伏天就是一年中湿热最重的时期,而湿气一旦侵入人体,极难祛除,所谓“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此时的环境又极其不利:室外闷热(湿+热),室内吹着人造“贼风”(风+寒),到处是冰镇的碳酸饮料和凉啤酒(湿+寒),还有防不胜防的冰淇淋(湿+寒)。真是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怎么办?攘外必先安内,唯有站桩可解。此时练内功,可以增强内部阳气,“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抵御各种风邪,并更好地将湿邪寒凉排出。很多人在三伏天站桩,会出一身黏汗,这就是深藏在体内的湿气。湿气一除,浑身通透,天气再热也不会感到难受。这就是“夏练三伏”的好处。

冬练三九,疏通气血,夏练三伏,排湿散寒。老百姓常说“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其实也是这个道理。

现在正值伏天,大家可以尽情地站桩,需要注意的是,在户外要避开烈日,找一个阴凉地方即可。正所谓:酷暑难耐万物枯焦,独立守神身心清凉。岂不快哉!

欢迎订阅养心殿微信,并转发给你的微信好友,分享中医正能量!

微信ID:szk-yangxindian

点击左下角“阅读原文”,加入“养心殿”公益中医沙龙,一起学**当归中医学堂提供的精品中医课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