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二战中为何二流美军却在欧洲战场势如破竹

 昵称413468 2017-03-25

总所周知,自从德意志统一后,德国陆军水平一直是世界一流水平,但在二战中后期的欧洲西线战场上其主要对手是美国陆军一支世界二流水平的部队(二战爆发前美国门罗主义盛行,因其与欧洲有大西洋天险,所以美国政府对于军队的发展并不重视且军队数量极少。直至二战爆发前的1939年,美国武装部队人员总数约为33.5万人,其中海军及陆战队共14.4万人。在美国参战后,美军急速扩军战争结束时军队总人数达1200万),德军却屡屡败退。这奇怪的现象是缘何而起?让我为大家解读。

一战结束后,原以德意志第二帝国,奥匈帝国(1918年德意志第二帝国覆灭变为魏玛共和国)为首的同盟国与以英法美为首的协约国于1919年在法国凡尔赛宫正式签订凡尔赛协定。其中严苛的限定了德军的规模:

>

1陆军被限制在100,000员以下,并且不得拥有坦克或重型火炮等进攻性武器,取消德军总参谋部的设置。

2·不得拥有海军,船舰方面只能有6艘排水量10,000吨战列舰,不准拥有潜水艇。

3·不得组织空军。

在战后大裁军中,军队最多只能有十万陆军,士兵就选择12年以上的服役经验的,军官选择有25年以上的从伍经验。以从军经验丰富的老兵组建成了国防军,冯·西克特将军要求每一个军人都要接受一项专门培训,军官重点是领导才能,士兵强调个人技能和主观能动性。凡尔赛合约禁止德国拥有军事院校,就在团一级的单位建立了一个建在部队上的军事教育体系,每一位列兵都受到成为军士的培训,每一位军士都受到成为军官的培训,每一位军官都受到成为将军的培训。凡尔赛合约禁止德国拥有,就借助荷兰来制造飞机,没有空军无法训练飞行员,就通过在民间开设飞行俱乐部的方式训练,没有至关重要的技术型兵种,就以志愿兵的模式送到苏联、西班牙等国培训。因此在二战爆发后德军迅速扩张而战斗力依旧保持在世界一流水平以至二战初期德军在欧洲战场势如破竹。

但是在1941年爆发的苏德战争中,德军尝尽了苦头。战争爆发初期,由于法西斯的突然袭击,苏军一路溃败。德军凭借局部兵力优势和相对先进的战术长驱直入,并在明斯克、基辅等地发动钳形攻势,大规模歼灭苏联红军的有生力量,平均深入苏联境内六百公里。直至1942年6月爆发斯大林格勒会战,德军进攻受挫,双方在乌克兰东部陷入胶着,互有胜负。苏联红军凭借人力物力上的优势逐渐占据主动,于1943年8月,在库尔斯克会战中挫 势,自此进入战略反攻阶段。此后,苏联红军发动一系列战略攻势收复绝大部分国土进而占领东欧多国,最终于1945年4月30日攻占德国首都柏林。

在苏德战争胶着阶段,大量的德军精锐被牵制甚至被消灭在苏联辽阔的国土上,与仅仅是在1942年夏初至1943年冬末的斯大林格勒保卫战中德军伤亡高达84万人。整个苏德战争中苏联动员出近三千四百万的军队,付高达近三千万伤亡的代价,用战士的生命在莫斯科,斯大林格勒,库尔斯克等地形成一座座血肉磨坊消耗和牵制了德军大量有生力量。以至德军在东线战场的伤亡接近一千一百八十万。正式因为大量德军精锐在东线战场的折损导致二战中后期德军素质严重下滑,补充的新兵由于战事的紧迫导致训练不足难当大任。

同时德国空军遭到重创也是影响战局的重要因素。自一战结束后,航空业的发展日新月异,更好的气动布局,更好的发动机使得飞机作为一种空战力量在战争中起到的作用越来重大。(虽然二战中的战机还不够先进不能达到像1991年海湾战争中,战争持续43天,单纯空袭就持续了38天。地面部队只是补充的程度。)德国空军元帅戈林便是空军致胜论的忠实拥护者。

自1940年起的不列颠空战实在是二战中德军一大败笔,在空战中德军失去了近两千五百名飞行员,使德国空军损失大量精英,大伤元气。因此二战中后期,欧洲西线战场的天空被盟军所统治。这对德军是极大的劣势。

国人口较少能动员出的军队极其有限相较与盟军的庞大人口优势,德国无法在持久的消耗战中取胜。

最后美军介入已是二战中后期,所面对的德军部队大多为由老弱及没经验的新兵和狂热的党卫军。兵员素质优势已被拉平,再加上盟军的数量优势和空中优势。由此可见德军的败退是无法避免的。

由于战争事态持续恶化德国军事集团面临两线作战,希特勒在战前许诺的胜利迟迟不能来到,国内对战争的热情不似战争初期那样高涨,基层官兵的士气低落,对盟军抵抗意识不在强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