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银行理财产品购买 三大陷阱

 北极熊788 2017-03-26

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很多人习惯性的选择相信银行,但是不要忘了,银行理财产品也是具有风险性的,除此之外,在购买过程中,银行业务人员也会有意无意的进行“诱导”,所以有些陷阱需要注意。今天我们来看看其中三个陷阱。

1、预期年化收益率≠实际收益

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我们经常被“预期年化收益率”所吸引,银行工作人员在讲解产品时,也会有意无意的夸大收益,而且会说,以前的类似产品都达到或者超过预期年化收益率,这样就给投资人造成一种错觉:这是一种能够“保证收益”的银行理财产品。

实际上,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也是不能保证的,尤其是一些风险较高的产品,到期实际收益率可能远低于预期,甚至可能本金都要受损失,因此,投资人不要被宣传所忽悠,要保持冷静克制的心态。

2、银保产品是保险而非银行理财

出于自身利益考量,不少保险公司的销售人员会在银行内推销保险产品,而且银行的工作人员也会给用户推销其代售的保险产品,用户在银行内很容易被“忽悠”,稀里糊涂的就买了保险。一般的套路是,业务员会告诉你,你要买的这款产品已经售罄,现在给你推荐另一款更好的产品,这时候拿给你的,一般都是保险。

购买的产品是保险还是银行理财产品,在认购书上有明确的注明,因此要在签字前了解清楚产品属性。

3、在银行里服务的不一定就是银行工作人员

很多人被忽悠购买产品,出于另一个心理误区:在银行里服务的一定就是银行工作人员。实际上,银行大堂里可以坐基金证券开户的机构人员、也可能有保险公司的人员等。这是因为银行与这些机构合作紧密,有时候会允许自己的网点里有其他金融机构营销人员驻点,最常见的就是证券开户。

以上是购买银行理财产品时常常碰到的三个误区,我们可以看到,银行理财产品购买时,并不比自己在P2P等互联网上购买理财产品时省力,同样的也都需要保持冷静克制,理性分析产品属性、风险及投资收益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