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动不动拿人品说事的人,错在哪?

 长沙7喜 2017-03-27

动不动拿人品说事的人,错在哪?—一个心理陷阱

假想你正哼着小曲儿,稳稳当当地开着车,突然前面的车急刹车……害得你差点追尾,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是不是很可能会想:“有病吧这家伙!怎么开车的!”

这时,我们或许就掉进了一个心理陷阱——基本归因错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1、什么是基本归因错误?

我如果碰到这种情况,肯定和你一样啊,第一时间怪罪前面的司机,这是我们的本能反应。但从司机的视角看,就可能存在两种情况:

①自己就是有“病”,以急刹车为乐。

②因为情境中发生了特殊情况,比如一只小狗突然横穿马路,急刹车是为了避免伤害小狗。

但我们作为观察者,第一时间只看到了司机的刹车行为,却忽视了那只小狗,怒火冒上心头,觉得这个司机真是“有病”。

这就是基本归因错误:

我们解释别人的行为时,倾向于内部归因——个人的品质,而忽视外部归因——情境的影响。

比如,王二忘带要交的作业了,在老师看来可能是这样的:“没带就是没做,我昨天都叮嘱了好几遍,班上49个人都带了,为什么偏偏你王二没带?你的学习态度不端正啊!”

但还有可能有外部的偶然因素,王二昨晚写作业写太晚,早上又起太早,以至于迷迷糊糊,忘带了作业本,他不好意思讲出来……

当然,这只是我随便想出来的例子,社会心理学家早已做过各种实验,检验到了人们的基本归因偏差,比如他们发现:

①人们看待弱势群体,比如穷人、失业者、流浪汉等等,倾向于内部归因——他们活该穷,因为他们很懒、不努力、不上进。

②面对成功人士,同样偏好内部归因,很多人觉得,这实在是因为他们努力上进,或者天赋非凡。

但事实是,他们往往高估了个人品质的影响——如性格、天赋,但低估了外部因素。

比如,我们很容易低估穷人不良的家庭环境、低水平的教育、歧视等等因素的影响,也容易低估成功人士的家境、教育、时代红利和运气成分。

2、如何应对?

想知道如何应对,得先了解人为什么会出现基本归因错误?

是因为信息不对称。你,作为观察者,更容易获得他人行为的信息,比如前面的司机急刹车,却难以觉察情境信息——小狗横穿马路。

但司机作为行动者则相反,恰恰因为获得了情境信息,才作出急刹车的行为。你和司机的获得的信息是不对称的,这也就导致了基本归因错误。也就是说,司机作为行动者,注意焦点都在情境上,而我们的注意焦点都在他的刹车行为上。

动不动拿人品说事的人,错在哪?—一个心理陷阱

这就好比,如果我们自己怒火中烧,会觉得是因为当时的情境、某某人的行为让我太生气了!但当我们看到别人暴跳如雷时,可能就会觉得这个人脾气不大好……

那怎么办呢?可以参考下面这3个方法:

认识到基本归因错误本身,就能削弱它的影响

这个过程中,其实是在调用你的元认知能力,所谓元认知,是对思考过程的反思:

本来,你有基本归因错误,但根本意识不到自己掉进了这个思维陷阱。

现在,你仍有基本归因错误,这是我们的本能反应。

随后你可以意识到自己正困在这个思维陷阱里,于是你开始尝试跳出来,虽不能完全摆脱,但大大削弱了它的影响,这就是元认知的工作——对思考过程的反思。

就事论事,而不是攻击人品

好,现在你可以用元认知,在想法上削弱基本归因错误的影响,这在多数情况下已经够用,至少你不会探出车窗对前面的司机破口大骂。

动不动拿人品说事的人,错在哪?—一个心理陷阱

但生活中和别人发生矛盾时,光在想法上理解还不够,你的目标是化解矛盾、解决问题。所以第一步动作最好是:就事论事,而不是攻击人品。

比如伴侣之间吵架,别动不动就“你不爱我了!”“你就是个暴脾气!”,重点在说出事实和自己的感受,解决问题,而不是通过攻击对方人品而获得优越感,甚至快感,这样只会越陷越深。

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多角度理解他人行为

如有可能,去丰富自己的知识体系。

比如多读文学,可以改善移情(empathy)能力,因为我们通过小说里的人物,经历了不同的人生,从不同的角度感知世界,进而能在不同的境况中理解他人的感受。

还可以学习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等等学科,没必要太深入,了解一些起码的学科常识,避免管窥蠡测地看问题,多角度理解他人的行为。

3、一点思考

动不动就攻击人品,这种事我们还见得少吗?

比如,两年前柴静拍了《穹顶之下》,引发争议,有人说柴静曾经是小三,有人说她竟然抽烟,有人说她跑到美国生孩子等等,他们竭力证明柴静背叛国家、矫揉煽情、道德低下,且不说这些话里很多不是事实。

这些人不是考虑其成果、观点本身怎么样,而是根据各种二手信息,或捏造事实,或捕风捉影,评判这个人的人品如何如何渣,道德如何如何低下,进而贬低其成果、观点的价值,然后还引来一大波认同。

不过,这就超出基本归因错误的范畴了,而是犯了“诉诸人身”谬误,翻开任何一本批判性思维的书,都会讲到此谬误。遗憾的是,网络社会,攻击人品貌似是“驳倒”一个人最简便的方法……

古人说得好: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做到这点,或许能化解许多无谓的纷争:)


我是靳小凡,一名大四工科男,关注心理、成长和读书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