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十二章埃及-西亚-希腊(14):波斯帝国

 金色年华554 2017-03-27

前面已提及,公元前2000年代时有一支部落与米底人一起进入了伊朗高原,他们便是后来的波斯人。当米底人崛起并与新巴比伦王国一道灭掉亚述帝国时,他们的亲戚波斯人(两者可能源于一处)尚处在游牧部落阶段并一直接受着米底的统治,这个状态一直维持到了公元前7世纪。在这之后,波斯人可能已步入了国家阶段,但尚未获得政治上的独立,直到公元前558年,波斯领袖居鲁士二世在帕赛波里斯称王,接着在5年后起兵反抗米底人。公元前550年,波斯人灭亡了米底王国,迁都于米底的首都,次年又完全灭掉了古老的埃兰王国,进而第3次迁都于埃兰首都苏撒。

波斯的迅速崛起引起了西亚各国的大恐慌,其中最不安的当属离其最近的吕底亚王国。为了遏制这个可怕的对手,吕底亚王克洛伊索斯,也就是那个横扫了希腊在小亚细亚半岛领地的君主,这时企图联合小亚的希腊诸邦以及斯巴达、埃及等国一起对付波斯。公元前547年,克洛伊索斯率先出兵开进波斯领土,双方发生了一次会战,结果吕底亚战败,波斯军趁胜追击而包围了吕底亚首都。观望的斯巴达和埃及等都没有出兵援助吕底亚,西亚强国新巴比伦王国也正忙于内乱,无暇顾及北方的战事。公元前546年,吕底亚都城城破,波斯人成功吞并了整个小亚细亚半岛。

消灭了吕底亚,波斯已经成功切断了新巴比伦王国的北方商路,接下来自然是应该发兵南下了。不过就在此时,波斯也受到了来自中亚地区的游牧民族的侵扰,这使得居鲁士不得不先解决了后顾之忧才能继续其在中东地区的攻略。公元前545年至前539年间,波斯人征服了中亚地区的广大领土,大规模清洗了这一地区的各游牧部落,为自己国家的发展开辟了一大块战略后方。公元前539年,当居鲁士兵临号称固若金汤的巴比伦城下并做好了长期与两河流域强国新巴比伦进行拉锯战时,波斯人惊讶地发现自己眼前的这座宏伟城堡的一座城门竟然自己打开了。没错,正是由于新巴比伦王国内部长期不和,所以最后竟出现了有外敌入侵时一位祭司贵族擅自打开了城门,从而将波斯士兵引入了城内,新巴比伦王国也便就此而灭亡。

进入巴比伦城的居鲁士并没有大肆屠杀降民,相反还释放了那些被关押了半个多世纪的“巴比伦之囚”犹太人,让他们回到了巴勒斯坦地区重新生活。这些政策无疑为其收拢人心、安抚被征服地起到了重要作用。

然而,这位波斯帝国的伟大开创者却最终没能获得善终。公元前530年,居鲁士在远征中亚时遇伏身亡,享年60岁。居鲁士死后,其子冈比西即位,是为冈比西二世,继续了帝国的扩张政策。公元前526年,冈比西远征埃及,次年吞并了埃及并建立了其历史上的第27王朝。然而,极不适应非洲环境的波斯军队在随后的扩张中遭遇了重大挫折,他们在继续向埃及周边地区挺进时连遭惨败,有一次还因遭遇沙暴而全军覆没。接连的打击重创了波斯国力,至冈比西执政后期,波斯国内的旧贵族、普通民众和被征服地居民都对国王的政策表示反对,其中贵族们不甘心自己的权力被日益扩大的王权削弱,普通民众则反对无休止的征战,而被征服地的人民则不堪忍受征服者的重重剥削,三重矛盾齐聚一起,终于在公元前522314日酿成了著名的高墨达暴动。

高墨达是波斯的一个宗教领袖(拜火教),他自称为冈比西之弟(一位反对冈比西而被杀死的波斯王子),并趁冈比西出征埃及之际在山区宣布起兵。起义得到了波斯境内的广泛支持,而仓皇回国的冈比西在途中却莫名死去,死因不明。高墨达暴动持续了7个月,最终在波斯7个大贵族的进攻下失败。随后,这7个贵族中的一位精明者以可能是假借神谕的方式获得了波斯上层的支持,进而登上了波斯帝位,此人即赫赫有名的波斯皇帝大流士一世。

大流士即位后,波斯国内又接连爆发了两次大规模起义,波斯帝国处在了被肢解的紧要关头。这时,大流士充分发挥了其政治军事才能,接连击败了国内所有的反对者,重新一统了自己的国家。除此外,大流士甚至征服了印度河流域和巴尔干半岛的一部分,从而使波斯成为了世界史上第一个地跨亚、欧、非三大洲的超级帝国,并首次将埃及、西亚、希腊、印度4个世界文明中心沟通了起来,就此而言,大流士无愧为全球史上的第一位“世界征服者”。

而大流士真正最大的贡献其实并非军事上的。军事征伐,充其量不过是最低级的征服手段;能开辟万里疆域而不能守住这些领土的征伐只会是完全没有意义的个人简历罢了,于国于民则只会有害无利。作为一个新兴不到30年的民族,面对自己辖下众多拥有数百甚至上千年文明的国家和人民,如何巩固这些领土则成为了摆在波斯人面前的重中之重。亚述帝国的前车之鉴仍历历在目,一些目睹了盛极一时的新巴比伦王国灭亡的人还尚在人世,如何避免重蹈覆辙成为了摆在大流士面前的一大难题。

于是,著名的大流士改革开始了。

首先,大流士将全国划分为了20余个行省和5个大军区,所有行省和军区的长官和统帅均直接对国王负责,各地则负有向中央纳税的义务,此举大大增强了波斯的君主专制制度;其次,大流士统一了帝国的铸币,开辟了通行全国的驿道,加强了各地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再次,大流士积极笼络被征服地区的统治阶级,一改过去征服者们残暴的政策,默许各地地方贵族对本地区实行有限度的自治;最后,大流士宣布以当时流行于帝国内部的拜火教——琐罗亚斯德教为国教,同时允许国内宗教信仰自由,拒绝信仰迫害。

通过改革,各地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波斯帝国终于在整体上获得了协调,全国上下出现一片安定和谐的政局,波斯也因此获得了宝贵的歇息时机,从而摆脱了其前辈们骤兴瞬亡的命运。

帝国的强大使大流士成为了当时西方世界的中心人物。传说大流士在平定叛乱、再统全国后便踌躇满志,巡行领土各地,直至一个小村庄时,他让人在附近的一处海拔1500米的石壁上刻上了一篇巨大的铭文为自己歌功颂德,此即至今仍然存在的著名的《贝希斯敦铭文》。在这篇铭文中有着这么一句话——

伟大的神阿胡拉马兹达,他创造了这大地、天空。他创造了人类和人类的幸福。他立大流士为王,使之成为众王之王,众号令者之号令者。

但大流士却并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众王之王,因为在他所已知的世界里,还有一处地方未被自己征服。

那便是希腊那些面积不到自己领土百分之一乃至千分之一(一点也不夸张)的小城邦们。

公元前500年,波斯在小亚细亚半岛上的一个希腊城市发动了反抗帝国的起义,希腊半岛诸邦均对其表示支持,这引起了大流士的极度愤怒。在残酷镇压叛乱后,大流士可能对希腊各国提出了无理要求并遭到了拒绝,于是,他的利剑开始指向了这片欧洲文明的发源之地。

这次他能否成功呢?

一场决定未来世界文明发展命运的战争即将拉开帷幕。

本章完。


 

【附】

22.1 居鲁士大帝

第二十二章 <wbr>埃及-西亚-希腊(14):波斯帝国

22.2 大流士一世

第二十二章 <wbr>埃及-西亚-希腊(14):波斯帝国

22.3 波斯大帝国的形成

第二十二章 <wbr>埃及-西亚-希腊(14):波斯帝国

22.4 《贝希斯顿铭文》

第二十二章 <wbr>埃及-西亚-希腊(14):波斯帝国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