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组成、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与脏腑相关联的理论体系,是中医理论的重要部分。经络学说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无不体现着中医独特的思维特点—辩证思维,这对经络理论的产生、发展和临床实践,始终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那么如何去更好的认识经络辩证及临床应用呢?基础决定高度!今天就经络辩证的理论基础做一论述。 1.经络系统是局部与整体的统一 还记得学习经络的歌诀:四十二 一十五 奇经八脉浮孙数。十二正经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形成一个整体循环。同时,十二正经通过相互交会及络脉、经别、奇经八脉的沟通,加强纵向联系;气街、四海则是加强经络之间的横向联系,从而在全身构成复杂的纵横交错联系。 2.经络‘之为病’ 《素问-调经论》:五脏之道,皆出于经髓,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髓焉。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气血以经络为径,滋养脏腑、形体、官窍、皮肉筋骨及经络通道本身。张机云:千般疢难,不越三条 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由此可见,临床上很多的疾病都与经络气血不和有关。故,《灵枢-九针十二原》:余欲勿使被毒药,无用砭石,欲以微针通其经脉,调其血气~。 经络致病最早在《内经》中记载的‘是动病’,是动则病。当某些因素使经络功能异常时,会引起脏腑功能的改变,外邪则趁机体正气虚而中与阳经,引起阳经经气变动。阴经经气变动,则是在五脏功能失调的基础上发生的。 经脉的经穴具有治疗经脉变动,或脏腑功能异常的作用,《内经》中‘是主某所生病’是该经经穴治疗作用的描述。在《灵枢-经脉篇》对于阴经所主病,此‘某’为脏,有五脏之所生病,而对于阳经论述,则 从‘津’、‘液’、‘气’、‘血’、‘筋’、‘骨’所生病来论述。‘是动病’是经络‘致病’的病机体现,‘所生病’是经络‘治病’的表达。 3.经络之阴阳 阴阳学说是古代一种朴素的辩证思想,它帮助中医构筑了最初的理论体系,并贯穿了中医的各个方面。阴阳的来源,开始是以日(太阳)为基点,向日的一面是阳,背日的一面是阴,随着逐渐的引申,热的、动的、燥的等特性理解为阳,冷的、静的、湿的特性理解为阴。 《内经》: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不可见,但水火可见,水与火是阴阳特性的标识物,观察体会水火的特征,可以更深地感悟阴阳的特性。同样,阴阳学说同样应用于经络系统,经络系统的阴阳,是与阴阳的本质,及脏腑理论相融合的,人体阴阳划分,背为阳,腹为阴,上为阳,下为阴,外侧为阳,内侧为阴;脏腑辩证中,五脏为阴,六腑为阳,再加上心包,组成了经络系统中的手足三阳、三阴的十二正经。上面提到经络是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十二正经的循行是一个阴阳反复转化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环,这一恒定律,符合自然世界的阴阳转化。
结语:经络辩证理论是中医理论的一部分,是在古代医家反复实践的总结,是在临床应用中十分重要的理论依据。它不单有它独特的辩证特色,同样也包含了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的八纲辩证。针灸易学而难用,认识经络、穴位不难,学会针灸不难,但是做到准确辩证而施针难。 下一期经络辩证组推送:经络辩证的具体应用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