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古代文人是如何赏石的

 捂石斋 2017-03-28
[转载]古代文人是如何赏石的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庄子秋水》一书中就有:“吾在天地之间,犹如小石小木在大山也”的记述,这不能使我们惊叹我们的祖先早己注意到天然佳木奇石美学价值.并能够应用“石”与“山”的比例,来寓意“人”与“天地”的存在关系。这为后来“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我国古代人们将天然的石头用于神台之上、或苑囿之中,后来发展到盆玩、清供和孤赏,甚至直接作为庭堂斋院的陈设与装饰。屈指数来在我国至少有3000年以上的石文化的历史。(这还不包括石头作为原始部族“图腾”。加以顶礼膜拜的历史。以及新、旧石器时代作为劳动工具,生活用品的历史),若将这段历史加在一起,那么石文化就会更加久远。在这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人们对“石”的认识,鉴别,收藏,品玩以及应用,都是随着朝代更替,社会变迁,政治进步,经济的发展及民俗民风、社会时尚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赏石是中国各朝代的“晴履表”,兴衰的“指南针”。
“赏石”、“观赏石”是现代人的提法,古时称之为“供石”(贡石)、“奇石”、“美石”、“雅石”、“禅石”、“石玩”、“把玩石”、“苑石”、“怪石”、“仙石”(神仙岛),“神柱”,“山石”,“湖石”(河石卵石),“砚山”.(研山),“龙骨石”,“盆石”(介于奇石与盆景之间)、“峰石”,“玄石”,“五色石”,“仇池石”,“纹样石”等等,至近代(明清)又称为:“孤赏石”、“文人石”、“园林石”、“文石”、“清供石”、“禅石”、“寿石”、“庭堂石”、“书斋石”、“景观石”、“屏风石”、“风雅石”、“掌上石”、“玩石”、“雅石”等等。当时将较大的供石称为“清供”,小的把玩石称为“石玩"。古人对赏石的称谓是何其的多,何其的妙,尤如一首诗、一幅画、一个典故。也可以这样讲,一种称谓,就是一段历史,一种玩法,一种品味,一个特定历史环境中所形成的特殊文化现象(精神生活的积淀),仿佛就是赏石美的高度概括,是一种鉴赏的标准和“启迪语”.
总之在古代,无论是皇卿国戚、达宫贵人、还是文人雅士、平民百姓,对奇石、石玩都十分喜爱。周代周公曾用几架将一块玉质的石头竖起,陈设在神台之上,《周礼》注称:“周公植璧于座”。早在周代就有帝王将玉石供奉在几座之上。隋代隋炀帝叠石堆山辟西苑(《隋志》)。唐宰相李德裕藏石于“平泉山庄”,宋代宋徽宗以石为伴,倾其国力。宋代书法家米带拜石为兄、明清文学家蒲松龄的藏石留传至今。可见赏石具有无穷的魅力。不仅具有自然美与形式美,而且也展现出神韵美和意境美。这是古人乐此不疲、神魂颠倒的主要原因之一。
古往今来.历代的人们在长期的收藏、品玩、鉴赏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高雅的欣赏形式和方法
在我国赏石的最早出现,可以追溯到夏商周,甚至更远的年代。据《史记·五帝本记》中记载:“舜把一块夭然墨玉制成‘玄圭(玉器)’送给禹,禹现定贡品中没“怪石”一项.”。《史记·留候世家》中载:“汉朝开国功臣张良,将一方天然黄石供奉家中”。至于我国古代对赏石的鉴赏历史,长期以来人们众说纷纭.意见不一。但是对古代赏石的鉴赏形式与方法都较为认同。通揽历代有关古籍的记载,概括如下:
一,单一的“质”、“色”、“纹”赏石欣赏形式

1、以石的质地来欣赏,区分优劣。如春秋战国时。倍受当时君王和世人喜爱的“和氏壁”。这为后人的“美石如玉说”开了先河;
2、以石色取胜。汉代张良的“黄石”、魏文帝建“芳林园”景阳山所用的白、紫和五色大石等都是欣赏石色彩的。
3、而魏明帝在重修“芳林园”时,多“采笋城之文石”。纹理、美丽条纹的山石,这成为以后欣赏纹理石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米芾的“相石法”与太湖石鉴赏方法。

北宋文人米芾总结了太湖石后,提出了“相石法”概括为“秀”、“瘦”、“透”、“皱”。清代文人李渔将米芾的“相石法”归纳为“透”、“漏”、“瘦”三字,并为太湖石的鉴赏作了详尽的解释。主要包括形状、声质、光泽、色泽及皱纹。
1、欣赏形状千奇百怪的太湖石,应讲究瘦且有形,如白居易在《太湖石记》描述的那样“有盘拗秀出,如灵邱鲜方者.有端俨挺立,如真宫神有人者,有缜润削成,如圭瓒者,有谦棱锐判,如剑戟者。又有如此如风,若拳若动,将翔将踊,如鬼如兽,若行若骤,将里将折气
2、欣赏“洞眼”,长年受湖水冲击而形成的洞穴与透眼,古称“弹子窝气
正由于这些洞眼,给太湖石斌予了神秘感,前后左右的洞穴相通者,为“左右逢源气!下相通者,为“关系通天”.因此,历代文人们把它当作神仙栖息的“别有洞天”而具喜爱有加。被称为“神石”,“仙山”.
3、欣赏石的声音。是在敲击太湖石时发生的清脆的声响。清韵者为上品,沉闷者为下品。
4、欣赏石的色泽,是指石的色彩和光泽,一般来说,以及红色、黄色、绿色、紫色为上品(赏玉的影响),以常见的灰色为中品,墨灰色为下品。
5、欣赏石的润度,则以温润者为上,浮澡者为下。

三、《云林石谱》鉴赏法

这是一部由宋代杜缩所著的,详尽记载了106种奇石的谱记。对后代赏石影响极大.其中鉴赏方面分为:1、形色,2、质地,3、声音,4、硬度,5、纹理,6、润泽,7、晶形,8、透明度,9、吸水性。

四、“近山形石”类的鉴赏法(包括苑石、怪石、峰石、神柱石、山形石等)。

近山形石,又称近景山石,有近观山石的效果。鉴赏因素有:1、形姿:2、洞穴:3、色彩;4,声响;5,润泽:6、纹理.其中最重要的是形姿与洞穴,它决定了山石的形态,在鉴赏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色彩、声响、润泽与山石的化学构成有关,纹理则与山石的物理形成和石表风化水蚀程度有关.近山形石主要表现形式有孤峰、双峰等。玲珑形,险怪形和近山景观.多为高耸秀长,高度大于宽幅。洞穴讲究巧退、穿眼、委曲、透空、相通等;色彩讲究黄、紫、青、白等:声响讲究清脆、微有声、无声;润泽讲究续润、清润、稍润、温润、坚润、微燥等;纹理讲究纵横笼络、多刷道、白纹笼络、石面蟒峋等。

五、“远山形石”类鉴赏法

远山形石主要包括仙山(神仙岛)研山(砚山),盆石,仇池石等相关的景观石。其表现远距离欣赏的群山景观效果,要求视野开阔,视点远.其形姿为宽幅大于高度.一般来说,山峰越多,高/宽之比值越小.这与近山形石不同的是具有群山之峰、峦、崖、壑以及坡脚。峰峦讲究峰峦状、高拔、群山势、十数峰、八九峰、三十六峰、小而起峰等;崖谷讲究险崖、千崖、绝壁、悬崖、飞崖等;洞穴讲究有限透空、苍甄洞天、崖洞相通、崖穴穿眼、玲珑等;色泽更受重视.这是因为远山纹理(即脉络)不消,呈现光滑之肌理,这与中国山水画中“远人无目”、“远山无树”同理.因远山形石宽辐(长度)大于高度.明末文人文震享在其《长物志》中称为“横石”.并称:“横石以蜡地而峰峦峭拔者为上”.色泽讲究黑、碧、青灰绿、青、灰白等等。

六、象形石类赏法

形象石类包括贡石、禅石、玄石、象形怪石、象形供石、寿石、龙骨石等.其石的形状与大自然中的人物、鸟兽、云朵等可类似.如宋代杨康状曾收藏的形状酒醉后的道士形象的怪石,名为“醉道士石”;唐代李德裕于“平泉山庄”收藏的“狮子石”与“似鹿石”二石,这说明唐代己开始欣赏象形石了。
象形石主要讲究形似和神似,形似讲究整个石的外形或局部外形应与某物相似,而神似则与中国画中的“写意”或“大写意”相仿,讲究神态相似,即为佳品。

七、纹样石鉴赏法

用现代的话讲,纹样石就是纹理石,或图案石。即石的表面.呈现出各种天然的,酷似的人物、动植物.以及山水画似的纹样。其品种有:大理石、黄河石、雨花石、菊花石、以及各种化石类等。《云林石谱》记宋微宗所藏一石为“大若桃,上有鸽鸽,如子豆,栖柏枝上,颇奇怪”.《素园石谱》也记载宋学士吴冲卿家藏一石屏,其上“古木参差,两鸦栖立.俨然图画,遂名鸣树石”,欧阳修收藏有酷似峨眉山西雪岭上万岁不老松图画的石屏,以及具有鱼形的鱼龙石,燕子飞翔形状的石燕等等。古人鉴赏纹理石时,讲究与中国画理相近,如图纹,色彩,质地,反差(留白)命题等。并与人物,山水,花鸟画的欣赏、评品相对应,分上品、中品、下品来鉴赏。

八、文人石的鉴赏法

文人石准确地讲,是具文人味的赏石,它始于南北朝,兴于唐宋,盛于明清。文人石更注重神似,通过对某种石的收藏,陈列,养护,玩赏来再现文人那“清高、孤傲、隐逸、脱俗的风骨、气派。并通过苦读瞬想,寄托远大的理想和抱负。如文人石、孤赏石、禅石、玄石、寿石、仁石等具有一定抽象性的天然石。讲究于仁山、儒味和人之喜,以及意境,风水,禁忌。除石本身外,还注重几座、配诗、题名、题对,与木琴,条案,书法,古画,古瓷,茶艺等中国文人相谐调的居室环境相适应.达到“雅之大雅”的效果。把赏石延伸到更加美妙无比的境界之中。扩展石之意境,给人以多方位、多视角的乐趣享受。
文人石更讲究:朴(天然),清(色不繁杂),雅(秀美),瘦(孤傲),慰(慰藉),灵(智慧),润(湿润),态(高远),古(苍桑感),正如江南四大名石“冠之峰”、“玉玲珑”、“皱之峰”、“瑞之峰”,以及清代郑板桥收藏的“竹形石”.文学家蒲松龄收藏的“蛙鸣石”,“三星石”等皆为文人石。这时期,对石欣赏形式和方法更加丰富丰富多彩。
1、静赏与雅赏
人们在赏石时,通过整洁、安静的静赏环境,达到触景生情,陶冶情操的雅赏之目的。无寺院,幽林茅舍,还是处在一城中皇家园林,私宅花园之中。赏石大多在安静、素雅、悠闲的小环境实现的,如庭堂、书斋、卧室等较为静态氛围中欣赏奇石的形色质纹韵,以及寓意和精神的。
2 、自然赏
将赏石视为自然的缩影,或自然之物。以为“不能置身岩下与木石中“是一件憾事,(李笠翁语)并深信赏石是“云之根、地之魂、山之骨,人之灵。.于是通过石之质朴的外形,奇妙的纹理,和谐的环境,本体味绝胜深迫的意境.达到感受自然回归自然的目的。
3、曲赏与声赏
(1)、声赏:利用器物对石的轻轻扣击,所产生的清脆玄妙的声音.达到悦耳和愉心的目的,两者具有异曲同功之妙。
(2)曲赏、对石咏歌,对石抚琴,对石吟诵,以优美的典子,脱俗的词语听觉与视觉结会起来,相得益彭。
4、茶赏和酒赏
茶可醒神、酒可激情。品茗赏石情欲浓,借酒赏石更醉人.利用味觉和视觉相结合,达到赏心悦目的境界·这多为中国历代文人雅士的兴趣和挤好.酒、茶、石、文被古人称为雅士之四雅.于是倍受人们的推祟.
5、字画赏
配以字画、祖联、赏石,能够使人把石的质朴,雅致与宇画墨的情趣,风韵结合起来,产生雅趣交融、情感倍增.达到斋中有石、石旁配画、画中点石、石中寓画、相互衬托的观赏效果.宋代大书法家米莆既是名扬天下的书画家,也是留芳百代的赏石家.他石、书、画玩得琳确尽致前无古人.
6、月赏
在夜晚利用月光欣赏奇石。这是古人的雅性之一或漫步于石前,或半卧半坐桌边.通过皓洁的月光将奇石的外形轮廓、透洞、润穴表现出来,尤其是步移景迁、奇石所产生的各种形状的剪影,妙不可言。“使石的搜、透、漏、皱完美的表现.其效果不亚于白天观赏;使人更富暇想.清代书画家郑板桥常借助于月光,观赏竹子与湖石的剪影,久而久之,月光下的石竹成为他感悟人生的体验和绘画的蓝本.
7、评赏
古人评赏奇石时:(1)注重环境的幽静清雅。字画诗楹的装饰等方面的谐调统一以及几架陈设的经营. (2)着重讲究石的外形和质感(包括纹理李化)。(3)泪朴丸命题,因为点题能够引起主人和朋友(观赏者)的理解和共鸣。当时人们通过评鉴得到美的享受,而不是对石进行划分等级优劣,这与今人的趣味有所不同,古人更注重赏石的象征性和寓意性。
8、心赏与意境赏
古人注重人心与石“意”的对话,正如我们现代人所说的“以石为伴”、“以石为友”、“以石为师“。把奇石作为朋友和师长。师法自然,欣赏奇石也就是去捕捉天意、感悟人生、禅玄真谛、通过赏石得到自然的启迪,美的情趣和感性的飞跃、达到心赏、意赏、境赏、物化之目的,正如禅意、玄味、擂风、诗境、画韵、琴律,皆是心赏、境赏的结果。古时的文人“几乎无人不以石为伴为对象,室内悬绘石之事,书架上必插谈石之书,斋几案必设各类石玩,好石者尤多不胜”(《古玩指南》赵汝珍)。古人留下了众多的“石谱”供后人阅览,《云林石谱》、《太湖石记》《素园石谱》、《治梅石谱》、《长物志·名石)》等等,为我们中国赏石的鉴赏提供了宝贵的史料。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学习研究,发扬光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