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汝窑与张公巷窑的相互关系

 南山五彦 2017-03-28

汝窑与张公巷窑的相互关系

汝窑与张公巷窑的相互关系

汝窑与张公巷窑的相互关系

汝窑与张公巷窑的相互关系
      宋代五大名窑之首的汝窑,从古至今都是学界和收藏界中经常热议的话题,汝窑与北宋官窑是何关系直到今天仍无定论,学界也对此争论己久。不过,从宋代的行政区划中可以找到相应的答案,即汝州府是宋代的一个州治,而古文献记载的北宋官窑则置窑于开封府。不同地点置两个窑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也在情理之中。然而1998年随着城建改造工程的加快,座落于汝州市东南部的北宋张公巷窑又浮出了水面,它的出现进一步引发了汝窑、北宋官窑、张公巷窑之间相互关系的激烈争论,而争论的结果则是谁也说服不了谁。

     图一、二分别是北宋张公巷窑和北宋汝窑生产的青瓷标本。[私人收藏]这二图标本无论从成型工艺到支烧、胎质、胎色与釉色及开片纹都基本相同,若混入一体是难以区别的,唯一能够界定两窑产品的是张公巷窑胎比汝窑更薄,结构更致窑,施釉更匀称。

     张公巷窑是因宋代名人张维新而得名。张维新,汝州人氏,曾任山东冠县[今聊城]县令,他一生不阿权贵,敢于对社会的弊端条陈上疏,向皇帝直疏己见,力促朝政改革,因而深得皇帝的信任。晚年他与知州方应选和编出版了[[汝州志]],为纪念张维新的功绩,当地百姓为他立祠堂,同时将他住的东大街改名为张公巷,随后的窑名也因他而起。

     张公巷窑发现于1998年,先后于2000一2001年两次进行了大规模的抢救性发掘,并获得了很多实物资料。该窑的烧造时间不长,其产品都属汝瓷类,仅有少量为仿烧钧瓷。产品的釉色以青瓷为主,可分为粉青、翠青、蟹青、天青和月白等诸色。胎与汝窑一样为香灰胎,薄胎厚釉占据产品的一半以上,也存极少量厚胎厚釉标本。釉中经检测与汝窑产品一样含有玛瑙成份,显微观察它的气泡也属星辰稀疏类型。

    汝窑是古文献中记载最多最详尽的古瓷窑,北宋中期"定器有芒不可用,遂命汝州烧造青瓷"的任务就落在了汝窑的身上。汝窑是河南地区北宋时著名的瓷窑,受皇家委派烧造御用瓷而声名鹊起。其实汝窑并非是官府垄断的瓷窑,只是当"有命则供"时才烧御用瓷,它更多的是生产一些民用器皿,"宫中拣退方可出售"这句话才真实地反映了汝窑的窑场性质。我在2001年发表的[[汝窑问题的几点思索]]论文中,对汝窑的窑场性质及起始及废烧等表明了自已的观点,同时提出了汝窑不是北宋官窑的基本论述。

    张公巷窑是继汝窑之后的又一重要瓷窑,古文献中并无记载。考古发掘资料证明:该窑生产的汝瓷在制作技术、支、装烧等成型工艺上与汝窑产品存在一脉相承和延续关系,汝窑废烧的时间也正好与张公巷窑在始烧时间上相对接,在某种程度上表明了两窑之间是有先后的继承脉络,而最终导致张公巷窑突然消亡的真正原因是源自金兵的进犯,在这点上我们可从张公巷窑遗存的大量半成品和人为砸毁的堆积层中找到相对应的答案。
     汝窑与张公巷窑严格地讲是汝瓷生产的两个不同阶段,只不过是置窑地点和时间不同而已,就烧瓷与技术成熟程度上讲,我认为张公巷窑产品相对汝窑更好,面对留存在各大博物馆的汝窑瓷,我以为要重新审视,重新进行数据及微量元素的检测,以完善汝瓷系列产品的数据库建设,尽最大努力不让历史谜团再去困扰我们的下一代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