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剑桥三国史(52):魏帝国和蜀汉帝国的灭亡(上)

 金色年华554 2017-03-28

 刘备去世以后蜀汉帝国所实行的政体有点类似今天的君主立宪制,作为皇帝的刘禅实际上并不过问日常事务,全国的大小事务几乎都要交给诸葛亮、蒋琬和费祎进行裁决,即便他们并不在首都(一般是在汉中),公文也仍然要送达到这些人手上。

这个情况直到费祎去世后才有所改变,因为姜维是一个职业将领且不具备太多的行政管理能力,所以他并不能履行自己倒霉前任所留下的所有任务,因此行政方面的工作完全转移到了一个叫陈祗官员身上。陈祗是费祎一手提拔起来的人物,同时他与刘禅有着极好的私人友谊,这些情况让他在董允去世后成为了新一任的皇室秘书长并在费祎死后接管了全国的政务工作。

历史记载证明陈祗是一个坚定的鹰派人物,他异乎寻常地支持姜维的北伐行动并与鸽派官僚、大知识分子谯周进行了坚决斗争,正是因为他的帮助姜维才终于可以在费祎死后扩大对帝国的战争。但即便如此,几乎所有人都认为陈祗要为蜀汉帝国政治的败坏负重要责任,因为正是在他执政期间宦官黄皓走到了历史的前台,像第二汉王朝的那些同样被阉割的前辈们一样开始干预自己国家的政治事务,而鉴于黄皓本人没有任何才能却喜欢敛财,所以他的存在对于蜀汉帝国而言确实是一件坏事。

但是要将蜀汉帝国的灭亡全部归咎于陈祗与黄皓对国家的破坏是非常无理的,因为我们并没有看到帝国因为这两个人而发生太多的改变,至少,他们对于蜀汉帝国的影响绝对没有姜维大。

就在费祎遇刺的当年(公元253年)夏天,在听说诸葛恪发动了第五次合肥战争的消息之后姜维也发动了专属于他的第一次大规模北伐战争,这次他带上了几万人的军队,但却没有准备充足的粮食,结果当陈群的儿子陈泰赶到西北前线的时候姜维已经退出了战场。

这次战争几乎是诸葛亮第二次北伐的翻版,那一次蜀汉帝国也是因为缺少粮食而被迫撤出的战场。姜维的失败给了司马师的弟弟司马昭以重新崛起的机会——司马昭是司马懿的第二个儿子,他曾直接参与父亲消灭曹爽的军事政变,属于司马家族中的中坚力量。但司马昭在之前的表现非常的一般,首先是当他在公元249年得知父亲的阴谋后惊吓得无法入睡,虽然这是正常的反应,但他的哥哥司马师却休息得非常安稳。其次在公元252年的时候,正是因为他的部队被丁奉所打败这才导致了哥哥对魏帝国的作战计划全部落空,作为惩罚,司马昭因此而被剥夺了爵位。

但是借着这次与陈泰一起救援西北的功劳,司马昭又恢复了自己失去的一切,虽然他基本上什么事都没干。不过这次战争也是一个契机,因为它充分证明了司马昭本人具有一项非常重要的本领,即战略预见性。当得知姜维在西北地区联系蛮族、储存粮食之后司马昭准确地判断出了敌人的目标不是与自己进行决战,而是蓄积力量为以后的战争做准备,结果姜维果然和他预料的一样提前撤出了战场。

而在此之前,当曹爽在公元244年带兵进攻蜀汉帝国时,司马昭也成功地保证了自己的军队不被敌人所偷袭,同时预见了费祎会利用地形优势阻击本国的军队,所以客观来讲司马昭的能力并不会比哥哥差劲,但是他不适合做危机决策,而不久后这个问题险些葬送了他的整个家族。

所以我们现在又必须把视线拉回魏帝国身上来。

魏帝国实际上是三国中第一个灭亡的国家,因为吴帝国虽然内乱频繁,但最高权力至少一直在孙权家族的手中;至于蜀汉帝国,虽然不怎么掌握实权,但刘禅的地位一直很稳定,没有人公开反对过他和他的家族在全国的尊贵地位。然而从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以来,曹操的后代们便逐步失去了对魏帝国的控制,一个属于司马家族的新王朝已经在事实上成型了。

司马师是北方改朝换代过程中的关键性人物,虽然执政时间不长,但确实是他将自己的家族由别人的仆人转变为了主人的主人,这其中的关键在于公元2542月魏帝国皇帝曹芳所发动的一起未遂“政变”。是的,皇帝发动政变,这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但事实上却确实是如此。因为不堪忍受权力被臣子剥夺,曹芳秘密联系了自己的几个亲信,试图以政变的方式杀死司马师,夺回属于自己的东西。

遗憾的是,他失败了。

一大批忠于皇室的人因为牵扯进了这次阴谋而被司马师所杀害,但是事实上他们中的一部分都是无辜的,这其中就包括了那个拒绝以武力解决司马家族的夏侯玄。作为夏侯玄的好友,此时的司马昭显然还不明白司马师想要的是什么,所以他非常幼稚地向哥哥求情,请他绕过夏侯玄。这时司马师却问道:“你难道忘了赵先生葬礼上的事情吗?”

赵先生指的是当时魏帝国的副首相赵俨,他去世时司马师和司马昭都参与了其葬礼,但大家却没有给与其过分的尊重,而当夏侯玄到来时在场的很多人都从座位中站出来前去迎接他。这种别人身上的强大的社会影响力显然是司马师所不愿意看到的,所以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夏侯玄必须被消灭,正如当年父亲必须要消灭曹爽一样。

通过这次打击,司马师又扫除了一批反对分子,看起来帝国中似乎应该没人可以和他作对了,但他却很意外地在皇太后那里遇到了麻烦。

曹芳可以退位,但帝国不能没有皇帝。按照中国的政治传统,当皇位出现空缺时任何候选人都必须得到皇太后的批准才能接替这个位置。这种情况在第二汉王朝的历史上屡见不鲜,现在司马师也必须遵从它,尤其是当他的父亲是打着皇太后的名义发动高平陵政变的时候。但他提名的皇帝继承人却遭到了曹睿妻子郭夫人的反对,因为这个人是曹操的儿子,所以算起来是曹睿的叔叔。让叔叔来继承自己的养子?郭夫人打死也不答应。

折衷之后皇位由曹睿的侄子曹髦所继承——他在当时年仅十四岁,看起来似乎对司马师完全不构成威胁。但问题在于曹髦是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所以一般认为皇太后的坚持并不仅仅是出于礼仪上考虑,这其中可能还有利益上的思考。不过司马师暂时来不及顾虑这些问题,因为姜维又来了。

得知北方发生权力变动之后姜维迅速有了反应,正好凉州地区又有地方官员秘密向他献上了投降书,所以他在公元2546月发动了又一次北伐行动。这次战争蜀汉帝国虽然损失了镇守云贵高原蛮族地区多年的张嶷将军,但却也成功击毙了敌方前线指挥官徐质,同时劫持了三个县的平民回到了本国,算起来也是对司马师的一次重要打击。而紧接着,司马师在本国内的敌人也活跃了起来,这就是毋丘俭和文钦在公元255年发起的名为捍卫皇室的叛乱行动。

这件事情我们有在第五十一讲中提到,但是当时他们并不是故事的主角,所以详细介绍只有从现在才开始。毋丘俭和文钦的父亲都是曹操集团中的重要军政长官,上一代人的努力为自己的孩子们赢得了参与帝国各个领域领导工作的机会,而成绩则证明了毋丘俭和文钦的优秀。尤其是毋丘俭,他在公元244年和245年的时候两次带兵进攻位于今东亚东北地区的朝鲜人政权高句丽,几乎完全摧毁了这个国家,正是这些卓越的功绩让毋丘俭和文钦得以逐步上升为魏帝国的重要军政长官。

尽管都曾在司马懿手下工作,但毋丘俭和文钦并没有因此而培养出对司马家族的忠诚,相反因为曾经被曹睿和曹爽所赏识,所以他们都认为曹姓家族才是魏帝国的合法统治者,所以非常反感司马家族对皇帝权力的剥夺,这种情绪在司马师废黜曹芳后达到了顶点,于是他们决定发动武装叛乱,而地点正是王凌当年所盘踞的淮河流域。

然而毋丘俭和文钦对这次叛乱的准备却并不充分,一方面他们并不能策反在淮河流域拥有极高人气的将军诸葛诞与自己合作,同时又没能很好地与吴帝国的孙峻安排好协调作战的事宜,结果虽然两人在战争中动员了六万以上的军队,但除了从当地临时征召的农民部队外,大部分来自北方的职业军人都离开了他们的队伍,于是这场战争便很快以毋丘俭的阵亡和文钦的流亡吴帝国而结束。

尽管如此,司马家族仍然遭受了重大打击,因为司马师的死亡和文钦的一个叫文鸯的儿子紧密相关:正是因为文鸳对魏帝国军队发起的夜袭行动所以才导致了刚做完眼科手术的司马师因为惊吓而病情恶化。当时的情况非常可怕,因为情绪激动,司马师的眼珠从手术创口迸了出来,为了不影响军队的士气,他被迫将自己的头蒙在被子中不让别人看到,同时试图以窒息和咀嚼来缓解痛苦,以至于后来人们发现他的被子竟被撕咬出了一块又一块的碎片。战争结束后不久司马师便去世于军队中,享年四十八岁。

司马师没有儿子,与他血缘最接近的人就是同父同母的弟弟司马昭,所以他在临终前宣布将自己的权力全部转交给了司马昭。这种家族成员间转让国家公共权力的行为原本就赤裸裸的非法,但是司马师显然已经把自己与皇帝等同了起来,所以他才不在乎别人定的什么规矩。然而司马昭再一次证明了自己不擅长危机决策的弱点,因为他在现在这种情况下应当立刻封锁哥哥的死讯,等自己回首都安全接手国家权力后再对外公布。但是事实却是:司马师刚死,大家就知道这个消息了。

年仅十五岁的曹髦立刻展现出了自己的政治天赋,他迅速下达了一个指令,让皇室秘书傅嘏带领军队返回首都,司马昭则留在许昌处理善后工作。年轻的曹髦很快便找到了推翻司马家族的关键,那就是军队——能有这样的领悟实属非常的难得。但是曹髦显然忽略了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整个魏帝国的上层人物几乎都已经投靠了司马家族,这其中就包括了傅嘏。

司马昭立刻带兵来到了洛阳城外,此时曹髦面临两个选择,要么与其殊死一搏,要么就承认既定现实,保全自己的生命。这一次,他选择后者。

如果曹髦知道自己的下一次选择将是前者的话他一定会后悔现在的决定,因为即便司马昭拥有对自己的绝对优势,但皇帝毕竟是皇帝,如果双方在战场上见面,就算司马昭成功击毙了曹髦那也只会带来北方政局的大动荡,或许帝国仍然将不再属于曹姓家族所有,但也未必会顺利落入司马家族手中,毕竟蜀汉帝国和吴帝国都在等待着这样的一个机会。但是现在的曹髦可能还是太年轻了,所以他暂时没有这样的胆量,于是一次宝贵的翻盘机会就这样失去了。

姜维倒是不想浪费这次大好机会,于是他趁着司马师的去世而对魏帝国发起了新一轮攻势,这次战争持续了两个月左右,姜维成功打败了魏帝国的第一批主力部队,但最终还是因为无力抵抗敌人的车轮战术而撤出了战场。正是在这次战争中,姜维遇见了蜀汉帝国最终的掘墓人——邓艾。

邓艾出生于荆州南阳郡的一个平民家庭,自幼丧父的他曾经要通过为地主家庭放牛来维持生计,但是他却不甘心永远贫困下去,于是在艰难的条件下自学了很多文化知识,这无疑为其后来的人生产生了重要影响。出身贫贱再加上有口吃的生理缺陷,邓艾长时间都只能在基层工作,直到有一天,他遇见了司马懿。

一个偶然的机会,司马懿在一次基层向中央汇报工作的过程中认识了邓艾,然后对他表示了高度赞赏。这可能要归功于邓艾的一个小癖好,那就是研究地理地势和谈论军事。和诸葛亮对蒋琬的评价一样,司马懿大概也认为邓艾的能力一定可以胜任更高的职务,于是他开始在政治和军事领域一点点提拔这个年轻人,而邓艾也成为了司马家族的铁杆支持者之一。

到公元255年的时候邓艾已经是魏帝国的高级军事长官,这让他获得了与姜维对战的机会。当时魏帝国在与蜀汉帝国作战时最大的瓶颈就是不熟悉山地的地形,而邓艾的出现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而司马昭也发现了这一点,于是他将邓艾永久性地留在了西北战场,直到他最后被人杀害。

姜维暂时还不能看到这一点,因为他在公元256年的时候成功获得了大将军的职务。通常这个职务都是由执政所担任,但费祎死后确实没有人比姜维更有资格获得它,所以凭借着去年的出色战绩,姜维终于成为了蜀汉帝国的第四代领导集团核心人物。高兴的姜维立刻在当年六月又发动了北伐战争,结果邓艾为他送上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他大败了蜀汉帝国的军队,结果迫使姜维回国后辞去了大将军的职务。就这样,姜维作为大将军的处女战就这样呗邓艾给完全摧毁了。

但是蜀汉帝国内部却没有人敢剥夺姜维的军权,所以尽管因为战败而引咎辞职,但姜维随后仍然以后将军的身份暂时代理大将军的职务,而这就说明了一件事:战争还会继续下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