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区分官窑和哥窑

 大雁rwb11reyd5 2017-03-28

如何区分官窑和哥窑

如何

王东霞·2016-06-24 14:58

{$item[

   要:从宋代开始“汝、官、哥、钧、定”合称五大名窑,在中国陶瓷史上留下了辉       煌的成就。当下,传世南宋哥窑与宋官窑、龙泉哥窑以及元哥窑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以至于人们或多或少都有着认识混淆或着“官哥不分”的概念,笔者从以自己的见解来鉴赏官窑哥窑入手,希望能够给大家对此的认识有所帮助。

关键词:北宋官窑  南宋官窑  南宋哥窑  龙泉哥窑  元哥窑

 

一、哥窑是宋代名窑

关于哥窑的文献记载最早可见于明代《宣德鼎彝谱》:“内库所藏柴、汝、官、哥、钧、定各窑器皿……”,由于柴窑被传为五代所烧,故后世只列五大名窑,即官、哥、汝、定、钧。作为五大名窑之一的哥窑,历来受到收藏家、鉴赏家、考古学家等专家学者的重视和关注。由于,传世南宋哥窑与宋官窑、龙泉哥窑以及元哥窑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当下人们或多或少都有着认识混淆或着“官哥不分”的概念。而事实上“龙泉哥窑”、南宋官窑、“元哥窑”、北宋官窑绝不等同于南宋哥窑。

 二、哥窑的认知

古文献上涉及的元“ 哥窑”、龙泉 “哥窑”(亦即琉田“哥窑”)和凤凰山“哥窑”均非真正的哥窑窑口。为便于比较、甄别,有必要根据“传世哥窑”和社会上惯称“哥窑”,对“哥窑”含义作如下界定:以单色(一般是黑褐色)或双色(一般为黑褐色和黄色或红色)线网纹开片和紫口(一般呈棕紫色或黑紫色)铁足(一般带赭色或黑色)为基本特征,以粉青为基本色调的宋代官瓷青瓷。人为着色线网纹开片,紫口铁足,以及官窑青瓷,均是构成宋“哥窑”的要素,尤其是铁线网纹和金丝铁线网纹,是必不可缺的最根本特征。现在人们已完全习惯将开细小铁线网纹或金丝铁线网纹的青瓷称“哥窑”或“哥釉”(“哥窑”的明清仿品),对于是否有紫口铁足现象似已并不在意。

三、龙泉“哥窑”

    明嘉靖四十年(1561)《浙江通志》:“至琉田窑造青器,粹美冠绝当世,是曰哥窑”。明宋应星:《天工开物、陶埏第七》:“有章氏造窑,出款贵重,古董行所谓哥窑器者即此。”明陆深《春雨堂随笔》“哥窑浅白断纹,号百圾碎。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龙泉之琉田窑。生二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明代《浙江通志》(1 5 6 1年印行) 提到的龙泉“ 哥窑” 也并非是真的哥窑窑口。《浙江通志》称, 在浙江的处州( 今丽水、青田、龙泉等一带)龙泉县硫田(今大窑)“相传有章生一、生二兄二人,未详何时人,主琉田窑,造青器”   兄曰哥窑, 弟曰生二窑”。5年后1 5 6 6年刊刻的明嘉靖郎瑛著《七修类稿续稿》又为此通志作了三点具体补充、注脚:(1)章生兄弟在处州龙泉各烧一窑,除继续称兄烧的为“哥窑”外,又称弟烧的为“龙泉窑”;(2)章生兄弟烧窑的时代定为南宋;(3)“哥窑”的特点是釉色“皆青,浓淡不一,其足皆铁色,亦浓淡不一”,“多断纹,号曰:百圾碎”。《浙江通志》和《七修类稿续稿》的记述曾广为传播和引用, 有的称之“琉田哥窑”、“龙泉哥窑”,有的干脆说“龙泉哥窑”的窑址就是浙江龙泉县的大窑、溪口两地。笔者分析首先,章生兄弟烧窑口为民窑。其次,在龙泉大窑和溪口一带窑址发现的青瓷黑胎(其实是灰黑胎)厚釉和白胎(其实是灰白胎) 厚釉制品是南宋仿官贡瓷,与传世哥窑不一样,这是古陶瓷界占主要倾向的看法。所以,它们与社会上约定俗成的“哥窑”概念也不可同日而语。

四、元“哥窑”和所谓的凤凰山“哥窑”

南宋时杭州先后有两个官办窑场,一个是凤凰山的老虎洞,另一个是乌龟山的郊坛下,带“洞”字的窑场只能是老虎洞。据杭州考古所发掘老虎洞所作地层分析,老虎洞不仅是南宋官窑器的窑址,也是元代中晚期元官府烧造仿南宋官窑器的窑址。所以,“哥哥洞窑”或“哥哥窑”很可能就是指元代时在老虎洞烧造的官窑,这种官窑自然就是元代仿南宋官窑,“哥哥洞窑者”也就是这种仿南宋官窑产品。“绝类古官窑”中的“古官窑”显然指南宋官窑。杭州考古所副所长杜正贤曾直接参与老虎洞遗址发掘工作,他曾经对有关实物资料研究分析后指出:“老虎洞元代窑场是由官府控制的为当权者烧造‘仿南宋官窑’的一处窑场。……此处窑场生产的明明是仿制‘南宋官窑’瓷,却在元代文献中只字未提‘ 仿南宋官窑’5字,而用‘哥窑’、‘哥哥窑’权以代之,其原因也许是元当局者不想与‘复宋’有关的言语而已。”(见《南宋官窑瓷鉴定与鉴赏》,江西美术出版社20031月版)。

元代山东人孔齐所撰《至正直记》中谈到的“哥窑”实指元仿南宋官窑。它说:“乙未”(按:元至正1 5 年, 即公元1 3 5 5 年) 冬,在杭州时, 市( 按: 意“ 买” )哥哥洞窑器者一香鼎,质细虽新,其色莹润如旧造,识者犹疑之。会荆溪(按:在江苏宜兴南)王德翁亦云:近日哥哥窑绝类古官窑,不可不细辨也。”很多文献一般认为,这里指的哥哥洞窑和哥哥窑即为哥窑,可是既然是哥窑就应直称“哥窑”,为何称之为“哥哥洞窑” 和“ 哥哥窑” 呢? 原来“ 哥哥”是元人使用的蒙语,是“当官者”之意,“哥哥洞窑”、“哥哥窑”就是官窑。

五、南宋官窑不等同于南宋哥窑

南宋修内司官窑与“传世哥窑”之间难划等号。有色线纹开片和紫口铁足是“传世哥窑”的基本特征,但不是修内司官窑的基本特征, 因修内司窑瓷具有着色线纹开片和紫口铁足的只是很少一部分,属局部现象。有人就根据这一局部现象推断出“传世哥窑”就是修内司官窑,这完全是不了解情况的误解。还有人认为,宋代哥窑器很可能就是修内司官窑烧制过程中意外产生的“釉面的冰裂状”的特殊器物。正常的修内司官窑器就有很大一部分呈冰裂状开片,但冰裂纹恰恰不是宋哥窑特征。由此说更脱离实际。此外,我们还可以从杭州考古所编录的《杭州老虎洞窑址瓷器精选》一书(200210月由文物出版社出版)中获悉,在145件修内司窑器物图片中,具有着色线纹的仅7件,而且都是单色线纹,无金丝铁线;大多数开无色的冰裂纹和蟹爪纹(也可称叶脉纹)。具有灰黑胎足的5 5件,绝大部分无紫口,图例上标明“紫口铁足”的,可见也是凤毛麟角。亲自经历老虎洞窑发掘工作的杭州考古所的杜正贤、周少华就明确断言:从修内司和郊坛下带有金丝铁线的南宋官窑瓶坛下“ 两处官窑遗址中出土的几十万片官窑瓷片中并无发现有‘金丝铁线’ 、‘ 文武片’ 、‘ 鳝血纹’、‘蟹爪纹’、‘梅花片’、‘墨纹’等富有诗意的纹理。常见的纹片多为自然形成,有的纹细似丝, 有的里外两层开片, 呈冰裂状,亦称冰裂纹。……有人把‘紫口铁足’现象作为南宋官窑的主要特点,这是一种误解。从出土的大量瓷片看,有许多器物是没有这一特征的。”(见《南宋官窑瓷鉴定与鉴赏》, 江西美术出版社20031月版)所以,可以较肯定地说,“传世哥窑”非修内司官窑(南宋官窑)。

六、北宋官窑不是南宋哥窑

从开封及郑州部分地区流入社会的北宋官窑瓷片和残损器看,从国内其他地方出现的在总体风格、形制、施釉、装饰工艺等各方面与开封及郑州部分地区器物一致的官窑看,在众多宋瓷窑口中,北宋官窑最具传世“哥窑”和社会认可“哥窑”的基本特征。

1)估计存世北宋官窑器不足百件,除因施釉、烧造过程一时疏漏或窑变等因素,造成个别器物釉面纯素无纹外,这些器物几乎都有单色的铁线网纹或双色的金丝铁线网纹,两者的数量比例几乎相等。铁线通常表现为黑色、褐色、紫色,金丝呈色有黄有红。有人认为,开细小片纹的是“哥窑”,开大片纹的是宋官窑。这是对北宋官窑实物见得少所致,实际上这两种片纹状况北宋官窑都具有。

2)北宋官窑器大部分都存在紫口铁足现象。主要表现为赭色或深棕色底及少数灰黑底,口沿显露棕色或紫色或褐色, 深浅不等。紫口的产生,北宋官窑的选料都是当地含铁量极高的瓷土,北宋官窑器是纯正黑胎,这些黑胎器都是铁黑色底足、铁黑紫色口沿,可谓是地地道道的紫口铁足。它们显然有别于龙泉仿官窑、修内司窑和老虎洞元代仿南宋官窑的灰黑胎,后者原料来自杭州凤凰山的紫金土。据估计,自金后,具有上述主要特征的少数北宋官窑器开始流入社会, 其中一些就落入明代上层文人雅士之手。明郎瑛提到的“ 百圾碎” 文震亨、高濂提到的“细碎纹”和“鱼子”纹,都应是北宋官窑的细密网纹开片;后两人称为“鳝血和“黑纹”的当指北宋官瓷中的红色丝纹和铁线纹;他们称为“梅花片”纹的也该是北宋官瓷中的梅花冰片。由于北宋时没有对北宋官窑的文字记述,北宋官窑的烧造总量有限,徽宗对官窑器的使用范围控制极严所以一般都缺乏北宋官瓷的概念,于是误将它们称作“ 哥窑”,或与南宋官窑混为一谈,也是有可能的

    结论:综上所述,传世南宋哥窑由于历史种种原因,造成很多误传,并将“龙泉哥窑”、南宋官窑、元哥窑”、北宋官窑作其替身,它的基本特征很似北宋官窑的基本特征。从这个角度讲,自然便会产生“官哥不分”的概念。但对元仿南宋官窑的“哥哥窑”、南宋仿官窑的龙泉“哥窑”、南宋凤凰山“哥窑”和南宋修内司官窑而言,它们并不具备“传世南宋哥窑”的基本特征,因而不存在“官哥不分”的问题,事实上“龙泉哥窑”、南宋官窑、“元哥窑”、北宋官窑是绝不等同于南宋哥窑的。


徽宗文化--北宋官窑

 



北宋官窑(beisongguanyao)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