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为什么练书法的人,都懂得手下留情?

 中和137 2017-03-30

为什么练书法的人,都懂得手下留情?

上周讲从“脚”诸字那天,中国男足大胜韩国队。许多朋友给我留言,说是我拆“足”字的功劳。没想到我的小文有了“预言”的功能。这周该说手了,希望篮球方面带给我们惊喜,没惊喜也没关系,此文献给中国女排。

手: 拳也。象形。凡手之属皆从手。(《说文解字》)

许慎说:手是拳。特别好玩的是在《说文解字》里,“拳”的解释是“手也”。这两个字是互训字,《段注说文解字》中就讲到“今人舒之为手,卷之为拳,其实一也。”

为什么练书法的人,都懂得手下留情?

我们来看金文的“手”,看字形的话,这个字是从手指尖到手臂的样子。

到隶书时,屈卷的手指伸直了。

为什么练书法的人,都懂得手下留情?

楷书的手字。

为什么练书法的人,都懂得手下留情?

为什么练书法的人,都懂得手下留情?

为什么练书法的人,都懂得手下留情?

毕竟只有四画,这个字太难写了。但是在高手笔下还是能写出各种变化。这两个“手”就是米芾的手段。

为什么练书法的人,都懂得手下留情?

草书的“手”就比年字少一短横。

“手”到这讲完了,大家都知道今天带有提手旁的字,大都和手有关系,而且在篆书里提手旁就是手。

说到这里,其实还有个字不得不说,这个字是“又”。

“又”

在今天的汉语里和手是没有一点关系的。但是,《说文解字》里,“又”被解释为:手也。象形。三指者,手之列多,略不过三也。

我们观察一下金文的“又”,如果说“手”字是正面形象,这个“又”字是侧面形象,省略为三根手指,而且“又”字就是右手的侧面形象。

为什么练书法的人,都懂得手下留情?

今天的“又”看不出一点“手”的样子了,我找两个带“又”的字给大家拆拆看。

为什么练书法的人,都懂得手下留情?

一只手抓住一个人,这个字是“及”。在说文里的解释是“逮也”,就是追上抓住了。今天“及”还有到达、趁着的意思,比如“不及格”就是没到达合格。

为什么练书法的人,都懂得手下留情?

后来,手的部分不再抓住人,而是顶到手上了。

为什么练书法的人,都懂得手下留情?

隶书中“又”与“人”发生了变形,两个构件相互融合。

为什么练书法的人,都懂得手下留情?

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及字了。

“又”象右手侧形,古人借用这个象形真的和人的习惯太紧密了,通常情况下,我们每天生活都习惯用右手。我们的手,不只抓人,还能抓物。

为什么练书法的人,都懂得手下留情?

比如这个字,一只手抓住了“禾”。这个字就是“秉”,《说文解字》解释为:禾束也。今天来说就是一束稻谷呗。有“又”这个构件反正就是说抓了一把稻谷在手里。在古文中“秉”还是一种计量单位。我觉得,

粮食在人的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用“禾”造“秉”字自然有重大的意义。虽然,“秉”有手持、掌握的意思,但今天的“秉”字多用在比较重大的事情上,比如“秉公执法”、“秉承宗旨”。

为什么练书法的人,都懂得手下留情?

后来,“又”不抓着“禾”了,而是把禾握在了手心里。

为什么练书法的人,都懂得手下留情?

出于美观,“又”的部分被压方了。

为什么练书法的人,都懂得手下留情?

楷书的“秉”,和前面我选的“手、及”都出自《智永真草千字文》。

为什么练书法的人,都懂得手下留情?

为什么练书法的人,都懂得手下留情?

这个字并不常用,挑两种不太像的草书。

还有个字要说,就是“爪”。

爪: 丮(jǐ) 也。覆手曰爪。象形。凡爪之属皆从爪。(《说文解字》)这个意思是向下的手。

跟篆书的“又”一样,就是三个趾头代表了,不管几个趾的爪子,也不再多加笔画。

这个字,读 zhǎo也读zhuǎ。我查了资料,解释也是两可,没有太明显差别。口语多读zhuǎ,书面语多读 zhǎo,古汉语统读zhǎo。

但是,梳理一下发现比较可爱的都读“zhuǎ”,比如“狗爪子”。比较凶的都读“zhǎo”比如“鹰爪”、“爪牙”。

朋友们会说了,“爪”是讲动物的啊!今天咱聊“手”啊!诸位莫急。刚说了“爪”有向下的手的意思。

咱求书法家写完字,盖印才叫完成了作品不是么。这印就是书法家亲手盖上去的才生效不是么?当然,秘书、弟子的手盖上去也算。

印: 执政所持信也。从爪从卪。凡印之属皆从印。(《说文解字》)。印:是执政者的信物,由一个“爪”和一个“卪”构成。说白了就是要变现手拿着个东西,往下抑按。印是抑的本字。印即抑埴之义。

为什么练书法的人,都懂得手下留情?

金文“印”字,一个“爪”拿着“卪”。 “卪”就是“符节”。“符节”是古代传达政令、军令的凭证。这么重要的凭证,怎么会抓到动物手里?在“印”字中“爪”确是代表“手”的意思。

这是汉印中的“印”字,很形象,一只向下的手按住符节,就是一个盖印的动作。

为什么练书法的人,都懂得手下留情?

后来,这两部分构件发生了移位,“爪”立起来放到左边了、“卪”到了右边,形成了我们今天的“印”字。

为什么练书法的人,都懂得手下留情?

《多宝塔》中的“卪”还保留着中间的一点。

为什么练书法的人,都懂得手下留情?

我幼时学习篆刻,好多篆刻的教材封面上都印着这个“印”字。这个字出自米芾的《学书帖》。

手的不同写法、位置,分化出不同的字。手,??,又,??, ??(廾),(甚至包括丮)等等,它们其实都象形手,古文字中常常无别。

“手”就聊到这里,人类的双手创造了世界。我们爱书法的人除了多看、多思考之外,最重要的是多动手。当毛笔像我们自己的手指那样灵活而敏感了,定会“手下留情”的。

本文作者

本堂

1987年生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天津美术家协会会员

天津印社社员、现供职于天津市津南区文化馆。

点阅读原文,看往期拆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