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这些玩具不但能玩,古人还用来辟邪

 木头1018 2017-04-01


玩具是供小孩子娱乐玩耍的东西,有时候某些大人也会玩玩具,也有人会给心爱的宠物置办玩具。但是如果认为玩具仅仅就是用来玩的,那你就大错特错了。其实许多玩具在玩耍之外还被赋予了更丰富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含义,比如下面这几种玩具,不仅是用来玩的,还是用来驱邪的。


风筝和响器玩具

据说风筝起源于军事活动。《南史》卷八十记载,公元549年,梁国将领侯景带兵造反,把梁武帝萧衍包围在了台城。梁武帝采纳臣子的建议,造纸鸦也就是风筝,然后将敕令藏在里面,趁着刮西北风的时候放飞,以期外面的人能够收到敕令前来救驾。但稍微想想就会明白用风筝传信是不合理的,因为根本无法保证风筝能刚好落到有梁武帝军队驻扎的地方呢?真的要传信的话还不如用飞鸽传书呢。再说了,有哪将领会受到一只风筝带来的消息就贸然调动军队吗?要是消息是敌人伪造的怎么办?

除此以外还有好几种关于风筝起源有关的传说皆没有说服力。虽然风筝的起源不得而知,不过根据习俗看来,放风筝与驱邪有关。

风筝 

明清的时候,人们喜欢在春秋两季放风筝,北方人集中在春季放风筝,南方由于春季阴雨绵绵不适合放风筝,只能挑在秋季的时候放。当时人们管放风筝叫做“放晦气”,即把风筝当成是晦气的载体。他们会在尽兴的时候,主动切断风筝线,让风筝随风飘走。这个行为也预示着坏运气会跟随风筝一起离开。而捡到风筝的人也不能将风筝带回家,那样会招来晦气,而应该将风筝撕成碎片。

春天是一年开始的季节,人们希望接下来的一年家人平安、事事顺利。所以春节前后会举行各种各样的驱邪或送晦气的仪式。而秋季则是收获的季节,这时候人们担心将农作物收入家中的同时,也会不小心带入一些晦气或妖怪。而且距离春季举办的驱邪仪式已经过了半年,仪式的效力衰退得差不多了,因此有必要再举行一次仪式。放风筝就是这样一种驱邪仪式。

另外,风筝之所以带一个“筝”字,表明它其实是一种响器玩具。至今南通的风筝还保留着制作发声风筝的传统工艺。这种工艺就是在风筝上系上竹哨,经过风吹就会发出声响。而响器玩具都是用来驱邪的。

我们知道旋律单调或者混乱的声音都是很令人厌恶的。推此即彼,古人相信通常令人类厌恶的事物,同样也会令妖怪产生厌恶。而且妖怪被视为比人更低等的生物,它们的智力低下,更多的依据本能采取行动,一旦碰到厌恶的东西就会本能性的回避。而那些令人厌恶的事物也就成了人类对付妖怪的法宝了,比如:噪音、可怕的东西、肮脏的东西等等。

风筝、空竹、地轴都属于利用噪音来驱邪的玩具。它们的设计相似,风筝带有竹哨,经过风吹就会发出声音;空竹和地轴的内部也嵌有竹哨,通过绳子的带动使它们旋转起来,然后空气涌入哨子,便会发出响声。是故空竹也被叫做“扯铃”、“响葫芦”、“天嗡子”、“天雷公公”、“空钟”等等,而地轴则又被叫做“地铃”、“风葫芦”等。

春季的时候大人会鼓励小孩子玩放风筝、抖空竹和抽地轴这类游戏,就是利用孩子们旺盛的精力,让他们不断制造噪音来吓走妖怪,以保证新年不会受到妖怪的骚扰。这里面满满的都是大人的心机啊。

还有一种用来惊吓妖怪的响器玩具就是拨浪鼓,这种玩具一般是给幼儿玩的。人们相信脆弱的幼儿最容易成为妖魔鬼怪侵害的对象,所以特意送给幼儿拨浪鼓,这样他们在玩拨浪鼓的时候,拨浪鼓发出的噪音就会吓走妖怪。


送花灯驱妖怪

除了噪音还有许多其它的东西也令妖怪感到厌恶和恐惧,比如火焰。民间传说,古时候每逢过年,年兽就会出来吃人,后来人类想出了在除夕夜放爆竹和点大红灯笼的方法来吓走了年兽。放爆竹利用的是噪音,点灯笼则是利用火。火的危险性自然不用多说,正是由于危险才能起到恐吓的作用。放鞭炮和点灯笼皆属于春季驱邪活动的一部分。而元宵节正是整场春季驱邪活动的高潮。


送花灯是元宵节晚上专门为孩子们特设的仪式。当晚全村的孩子们点亮花灯,离开家门,成群结对按照一定的路线走遍整个村庄,最后到达郊外。虽然对于孩子们来讲送花灯是一个有意思的过程,然而这又是大人们的一个心机。孩子们提着花灯从各自的家出发,实际上就用火将栖息在家里的妖怪逼出了门,接下来孩子们走遍全村,继续驱赶躲在每一处角落里的妖怪,直到把它们通通都赶到郊外为止。所谓的“送花灯”其实被送走不是花灯而是妖怪。


布老虎镇邪

布老虎是端午节大人送给小孩子们的玩具。起初老虎和端午节并没有联系,王充 《论衡·订鬼》引《山海经》曰:“ 沧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屈蟠三千里,其枝间东北曰鬼门,万鬼所出入也。上有二神人,一曰神荼 ,一曰郁垒 ,主阅领万鬼。善害之鬼,执以苇索而以食虎。”这里谈到了看守鬼门的神荼、郁垒会将害人的鬼绑起来喂老虎,也就表明了老虎可以吃鬼,那么可想而知鬼对于老虎有多么害怕。这背后的心理其实很简单,老虎是一种非常凶猛的动物,连人类都感到害怕,妖魔鬼怪自然也不会例外。


后来老虎融入到了端午节的信仰当中。端午节正值盛夏,是毒虫活跃的高峰期。所以人们才要在端午节举办种种活动来镇克毒虫。其中最厉害的毒虫被称为“五毒”,包括了蝎子、蛇、蜈蚣、蟾蜍、壁虎(或蜘蛛)。这五毒既是指现实中的动物,同时在古人的想象中它们又是接近妖怪一类的生物。老虎既然镇克得了恶鬼,那么人们就想当然的认为它同样可以镇克五毒,遂有了“老虎镇五毒”的说法了。

当然想用老虎镇五毒,也不可能真的抓一只老虎过来,这样五毒还没镇住,人就先被老虎吃了。因此古人便用缝制布老虎来代替真老虎,并且将这种玩具送给小孩子玩。因为小孩子体质虚弱,是最容易受到妖邪侵害的人群。

旧时还可以看到有些家长会给幼童带上老虎形状的帽子,这种穿戴不仅限于端午节,连平时也这样穿,目的也是用老虎镇克缠绕着幼童的妖怪。要是再给这些孩子加上一个拨浪鼓的话,恐怕这些孩子便能虐遍妖怪无敌手了。



本文授权转载自  妖怪博士潘神  蜃气楼  欢迎扫码关注了解妖怪文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