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时请务必记牢自己的时间线坐标,以免被抛到现实以外的位面 编者按:纽约旅游手册第一条:请务必牢记自己的时间线坐标,以免被抛进一个现实世界以外的位面。 “建筑设计师的梦想”一词常让人觉得宏大壮丽却不切实际,如同空无一人的舞厅中央悬挂的巨大水晶吊灯。当现实的冷水兜头泼下,富有张力的结构和精心雕琢的细节都只是停留在图纸上的荒诞,遭到愤世嫉俗者的嘲笑。 还好有一些拒绝被困于条条框框中的建筑设计师,拉着现实中那些缺乏想象力的人们,重新发现被规律的生活磨去的好奇心。 如果说这世界上有个什么地方最可能发生平行宇宙的叠加,那纽约一定是其中之一。 科幻片对于摧毁纽约似乎总是有着一股谜之热情。把这个美利坚的骄傲变成多灾多难的末日之城,小巷中弥漫的不再是墨西哥玉米卷和中式炒面的气味,而是建筑的钢筋水泥骨架倒下后被掀起的灰尘。 《天地大冲撞》中的纽约遭遇了《创世纪》一般的滔天洪水,《后天》又把城市冻回了冰河世纪,你还没从转角遇到哥斯拉砸楼的震惊中平复下来,又跟着《科洛弗档案》那晃到快吐的手持DV镜头,匆匆瞥了一眼站在港口的无头自由女神像。你问头去哪儿了?大概是落在《纽约大逃亡》的街上了吧。 ▲ 来源:1981年电影《纽约大逃亡》 为什么要摧毁纽约?重建一个不好吗?科幻为什么老是跟纽约过不去?后911时代,这样的画面更是层出不穷。重点其实不是一次又一次重现“恐怖袭击”来刺激观众的神经。我们并不想要一堆废墟,在摧毁之后,“重塑派”们早就在考虑怎么建造另一座城了。 不一定美好,但是好看。 比如重塑派的杰出代表《高堡奇人》。在这个轴心国赢得了二战的平行宇宙,美国被划分为德占区和日占区,东海岸的纽约在德意志精神的改造下,成为了纳粹美学的集大成者。 穿过布鲁克林桥,你就正式进入了大纳粹帝国的中心地带。新老世贸中心被从天际线上抹去,党卫军总部取代现实中联合国大厦矗立在东河边,楼顶巨大的卐标志俯视着铁腕统治下的城市,线条刚硬,整齐划一,没有丝毫的含糊。 时代广场上本应滚动播放百老汇演出信息的LED屏,成为了纳粹宣传的主阵地。而在桥对面的布鲁克林,坚实的砖房,呼啸而过的铁皮列车,更是让人想起另一个宇宙中的东德。这是一个拒绝软弱的世界,每一个角落都被力量所填充。 被推到极致的国家社会主义核心,带来了简洁有力的城市风格。《高堡奇人》是一场反乌托邦噩梦,所幸的是,合上小说,关掉电视后,你就会醒来。 现实中的纽约,是爵士乐手们传唱的“大苹果”,也是弗兰克·辛纳屈歌中的“不夜城”,有霓虹闪烁的大街和永不停止的喧闹。这个在银幕上被摧毁了无数次的城市,也是美国人最热衷的“美国梦”的开始。对另一些建筑设计师来说,打造一个平行世界的纽约,是给无聊而缺乏想象力的现实打了一针强心剂。 高塔组成的几何之城关于纽约的想象几乎是伴随着这座城市的建立开始了,但在上世纪20年代,传奇建筑师雷蒙德·胡德(Raymond M. Hood,1881-1934)的设计大概是这些梦境中离现实最近的一个。庆幸的是,他想象的未来纽约看上去要美好多了。 ▲ 胡德的“航拍高塔之城”系列草稿(来源:Architectural Archives,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胡德本人在建筑界的地位,令他的作品在更广泛的领域内受到了关注。作为能在履历中写下芝加哥论坛报大厦、洛克菲勒中心的通用电气大楼(原名RCA)等知名地标的人,他对未来纽约的定位是一座由高塔组成的“几何之城”。 相比于现代城市中常见的、千篇一律的巨型火柴盒,胡德在1924年提出的许多方案反倒更具有未来感。他并不打算彻底消除建筑设计中的随意性和不规则感,而是在实用主义和现实主义风格上,增加了一些理想主义的色彩,在拥挤中实现平衡,让整座城市成为矛盾和差异的混合体。除了直插云端的哥特式高塔,还有穿插其中的较小的建筑群、玻璃穹顶、斜拉桥,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横跨哈德逊河的“摩天大楼桥”(Skyscraper Bridge)。 ▲ 来源:Metropolis Books 这是一份1925年发表在《纽约时报杂志》上的方案,设想了一座由两幢五、六十层公寓支撑的3000多米长的大桥,为五万城市人口提供生活场所。胡德还说服《纽约时报杂志》组织了一次头脑风暴,讨论如何在这个水上城市里安排学校、商店、教堂、车库、剧院等,居民还能乘坐直达电梯,去河滨的开放空间划船或游泳。同时在电梯里见到西装革履的上班族和披着浴巾的冬泳爱好者,也就不是什么怪事了。 ▲ 来源:Metropolis Books 据估计,一座摩天大楼桥的直接价值将高达6亿美元,还不包括上面的公寓,这个价格不要说在二十年代,即使在今天也不是个小数目。但这并不妨碍《纽约时报杂志》大力支持胡德突破边界的宏大想象力: 十来座设计各异的桥梁横跨河两岸,建筑外墙闪着微光,盛装的人们站在阳台上,冲着楼下驶过的船只挥手致意,整条河将变成巨大的露天盛会,一切都像是从梦幻都市中走出。 一年后,胡德在《自由》杂志上发表了摩天大楼桥的升级版方案:修建约100座6000米长的大桥,桥宽约200米,堪比豪华商业街林荫大道。在1930年初举行的纽约建筑联盟年度展览中,胡德准备了一份未来城市方案《曼哈顿1950》,没有任何文字解释,只有三幅设计稿。横跨在哈德逊河与东河上的巨大桥体,以及高耸的灰色摩天楼,就像是未来都市在这个时空中的投影。相比之下,现实中1950年的曼哈顿显得无趣多了。 ▲ 1930年的曼哈顿摩天大楼桥计划(来源:University of Florida) ▲ 来源:The Skyscraper Museum 一篇对胡德的采访报道曾这样评论: 传统对他(胡德)来说是些必须越过的围栏,这样才能跟上现代生活的步伐……他并不是要为死去的神灵修建庙宇,而是给现实中的人们打造工坊,宣示了一个属于商业、机器和速度的时代已经到来。 许多个平行世界的纽约设计方案虽然花样百出,但城市只有一座,空间只有那么大。无论摩天大楼桥的项目是因为资金还是别的原因被搁置,这都不会是纽约城市发展中的个例。《Never Built New York》一书就收录了两个世纪以来,包括《曼哈顿1950》在内的近200份最终被放弃的纽约城市设计方案,每幅设计图看上去都是纽约在另一个平行宇宙里的样子。 ▲ 1925年,想象中25年后的城市交通。(设计师:Harvey Wiley Corbett) ▲ 曼哈顿上空直径两英里的透明玻璃穹顶(设计师:R. Buckminster Fuller,1961年) ▲ 肯尼迪机场(设计师:Pei Cobb Freed,1990年) 考究而充满张力的建筑线条,带你游览那些不存在的曼哈顿、皇后区、布朗克斯、布鲁克林和斯塔顿岛。其中有现实中地标建筑的未成形方案,也有展现了建筑美学,却没能走进现实的个人设想。 1. 平行世界里的地标 纽约中央火车站就有两个著名的B计划。一是1903年的古典版本,包括一座60层的高塔,灵感来自西班牙教堂的钟楼,林荫大道直接从楼体中间穿过。 ▲ 设计师:McKim, Mead和White,1903年 另一个是贝聿铭1954年设计的“双曲面”,这幢100多层高的沙漏状建筑底部是巨大的换乘中心,上层是办公区,据说建成后还能抵御核弹袭击。 位于曼哈顿中心地带的中央公园也有另一个版本。园林工程师John Rink认为,相比于当时盛行的英国田园景观,这个设计更像是凡尔赛宫的花园,紧密分布的藤架和林间空地让整个公园有了独特的生态结构。 ▲ 设计师:John Rink,1858年 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可能比我们今天看到的更“现代”—— ▲ 设计师:Howe和Lescaze,1930年 联合国总部大楼前还可能会有类似威尼斯圣马可广场上的立柱。 ▲ 设计师:Hugh Ferris’,1947年 2. 想象中的城市 除此之外,这本书里更多的还是没能走进现实的项目,其中大部分都在考虑一个问题:在这样一个小岛上,该如何高效地利用土地? 1870年为公共交通设计的气动高架铁路,就像是《飞出个未来》中透明的TTS(Tube Transportation System)的19世纪版本。由压缩气体驱动的列车将穿梭在哥特式拱门上方的空气管道中,底部则是典雅的柯林斯式圆柱。 ▲ 设计师:Rufus Henry Gilbert,1870年 另一种方案是在中城修建高速公路,在30街上切出一条通道,往东路过宾州车站和帝国大厦直到河边。 ▲ 设计师:Robert Moses,1941年 也有人设想在下曼哈顿高速公路附近修建社区,包括公寓、桥梁、广场、步道、地铁等等。用设计师的话说,这是以高速路为骨架,附生出了一整个肌肉组织。 ▲ “城市走廊”,设计师:Paul Rudolph,1967年 往曼哈顿外围寻找生活空间也是一种解决方案。例如20世纪初的市政工程师们就计划,在岛上修建两排占地几百亩的平行围堰,把南端河道里的水抽出来,给这座拥挤的城市扩充一些空间。 ▲ 设计师:T. Kennard Thomson,1911年 ▲ 另一个填河造陆项目,设计师:Victor Gruen,1961年 近半个世纪后,现代建筑设计代表人物之一弗兰克·劳埃德·赖特为了解决曼哈顿的人口压力,建议把曾经的移民检查站埃利斯岛变成一个自给自足的“未来之都”,包括几千所公寓和一家有500间房的酒店,穹顶内是医院、学校、教堂等公共空间。这个方案虽然竞标成功,但随着整座小岛被划为国家纪念场所,“未来之都”也变成了一个不存在的城市。 ▲ 设计师:Frank Lloyd,1959年 走向城市边界之外其中一位作者 Sam Lubell 说,《Never Built New York》一书触及了人们对 what if 的好奇,“如果这么做会怎样?如果我搬到哪儿会怎样?每个人都会这么想。” 其实,这本书的意义并不只是唤起好奇心,更是鼓励人们突破自己创造的边界,去想象并构建一个个光怪陆离的大都会。一模一样的建筑会让人过上一模一样的生活,许多个纽约在胡德这样的建筑设计师笔下渐渐成形,然后散落在许多个平行宇宙中。 ▲ 1946年,纽约东河上的X城项目,还设有音乐厅和直升机起降处。 不存在的纽约正是这样一面镜子,也是一份有着独特魅力的游览指导。如果说去旧金山的路上,别忘了戴上些鲜花,那么去纽约的时候,就应该带上这些设计稿,站在曼哈顿街头想象那些并不存在的景象。我们或许没法建造样样完美的乌托邦,但可以走出一成不变的孤岛,让循规蹈矩的生活变得更加舒适和有趣。 关键词:#城市# #设计# #纽约# 责编:高小山作者:Reaka,转码员,《不存在日报》记者,冷僻故事爱好者,兼容良好,在打字的间隙练习写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