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行密与吕山

 文影尘痕 2017-04-03

杨行密与吕山


民间传说与史书记载

吕山,三里镇境内的最高山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只是古代的战事都不十分著名,因而很少被文字记录下来。然而,吕山的战略地位以及交通区位都是十分重要的,吕山的文化底蕴更是十分丰厚的。千百年来,既有文人墨客在这里挥毫吟咏风雅,又有达官贵人在这里雕凿赞饰升平。清人张增敏留有《题辋村读书图》赞美之:吕岚高出碧云端,如画溪山面面看。爱有幽人结矛屋,读书午夜不知寒。

此外,明代文人程文秀的《吕山石室》、汪景的《吕山漫兴》、梅鼎祚的《南浦甘泉》,清人王际康的《吕峦拱秀》、王震的《涌珠泉》、徐凤诏的《淮水文澜》、环溪沈氏的《若坑澄潭》等诗篇都广为流传。

几百年来,当地老百姓中一直流传着杨行密在吕山屯兵操练的故事。山的西南面地势较为宽阔,适宜军队操练,人称马道子;山的东北角一条小山冲,名日“跑马冲”;正西面半山腰的石灰岩溶洞——神仙洞,洞口足有一丈见方,深不可测,大厅能容纳数百人,又名“兵库洞”,洞口安装门扇、门闩的凿痕依然清晰排列。

民国版《南陵县志》卷五《舆地志》第77页的吕山条目下这样写到:县南六十里淮水之源,上有石室,下有孔子书院故址,谷传孔子适楚道此。按府志:吕山有石室,山南石窦,有泉涌出,即淮水之源也,南流五十里至县为东溪。又云:唐大德初,杨行密自铜官济江,败宣州兵于吕山,遂克宣州。即此。《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八载:吕山县南六十里。山有石室,其南为石窦,有泉涌出,即淮水之源也。唐大德初,杨行密自铜官济江,败宣州兵于吕山,遂克宣州。2、《资治通鉴》卷257文德元年八月,······行密从之,使蔡俦守庐州,帅诸将济自糁潭孙端、张雄为赵锽所败,锽将苏塘、漆朗将兵二万屯曷山。袁袭曰:「公引兵急趋曷山,坚壁自守,彼求战不得,谓我畏怯,因其怠,可破也。」行密从之。塘等大败,遂围宣州。锽兄乾之自池州帅众救宣州,行密使其将陶雅击乾之于九华,破之。乾之奔江西,以雅为池州制置使。

杨行密其人其事:

杨行密,字化源原名行愍,唐末庐州合肥(今合肥市长丰县吴山镇)人。他小时候就成了孤儿,性格内向喜欢独处。成年后力气很大,而且能日行三百里。“其宽简有智谋,善抚御将士、与同甘苦,推心待人,招抚疏散,轻徭薄赋。”欧阳修曾赞日“宽仁雅信,能得士心。”“呜呼。盗亦有道,信哉!”

唐朝末年,杨行密出道于江准起义,先被官府抓捕,后获刺史私放,再后参加本地军队。经常立功,很快升为队长,不久被派往朔方(今宁夏灵武)守边服役。回来后因得不到上司喜欢,再次被安排戍守边疆,一气之下,他杀了军吏,召集百来号人发动兵变,占领庐州,没落的唐朝庭不得不承认既成事实,任命他为庐州刺史。

此后,杨行密参加了江、浙、皖地区军阀间的争战,通过智取杨州(当时淮南的政治和经济中心)、主动放弃杨州、突袭宣州、固守宣州,等谋略,得以击溃孙儒,进而再次开进杨州,并被唐朝庭任命为淮南节度使。在此基础上,杨行密不断出兵扩大地盘,将淮河以南、长江以东的大片领地纳入他的势力范围,为后来吴国(唐朝的封国)的疆土基本上定了型。

民国版《南陵县志》以及《读史方舆纪要》等相关史实的记载,正是发生于杨行密在主动放弃杨州、退守庐州后的那段时间里。

杨行密夺取扬州城后,未到一个月时间,蔡州藩镇秦宗权,派其弟秦宗衡和部将孙儒,率大军渡过淮河,前来争夺扬州。杨行密虽用计某除掉了秦宗衡,但在孙儒的凌厉攻势下,内无粮草,外无救兵,新收高骈旧部未受厚恩,大都“心存两端,以强弱择向”,很难稳住,遇到极大困难。不得不采用谋士袁袭之计:“庐州乃旧治,城禀充实,可为后图。”于是悄悄撤出扬州,退向庐州。孙儒侦得情况后,派兵尾随追击。

杨行密生恐回庐州难保,反而给家乡合肥带来祸难,到庐州后再次采纳袁袭建议,改变发展战略,转道攻占宣州,然后再向东、南、西三个方向发展。

当时,军阀赵锽盘距在宣州。赵锽原为池州刺史,奉秦彦召委以宣州刺史后,其兄赵乾之仍据守池州。赵锽为后路着想,派兵驻守于池州、宣州之间的战略要地吕山上,以备两州间互相呼应——“宣州兵”。

文德元年八月,即公元888年八月,杨行密指挥和州的孙端从采石(今马鞍山采石)渡江,与上元(今南京江宁)的张雄会合组成东路大军进攻宣州,但东路大军很快被赵锽打败了。自己则带领西路大军从无为的糁潭横渡长江到达铜官渚(今铜官山)。渡江后,在南陵县境内打败了赵锽派驻于吕山的宣州兵,并派大将陶雅驻守于交通和战略双要地的“吕山”,以备攻打宣州时,阻击池州方向赵乾之的增援部队。

当时,赵锽部将苏塘等领兵2万余人,驻扎于宣州西南的曷山(今名文脊山,位于宁国县境内)。杨行密继续采纳袁袭“速趋曷山,坚壁以须。宣人求战,示以弱,待其怠,一举可禽”的计谋,大败苏塘等,乘胜包围了宣州。赵锽的哥哥赵乾之得知宣州被围,立即由池州领兵前往增援,而陶雅则根据杨行密的部署,主动由吕山西进100里迎敌,阻敌于九华山下,赵乾之大败后逃往江西。

从以上的史实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唐末时的吕山驻军至少有两部分,先是宣州刺史赵锽的部队,被杨行密渡江后所打败;接着是杨行密的部队。打败宣州兵以后,开始时由陶雅驻防,陶雅是杨行密的同乡大将,阻击赵乾之以后,杨行密以陶雅为池州制置使后任团练使,再后来陶雅任歙州刺史、西安招讨使等。由于陶雅“为政宽厚待民,善用兵”而在军民中享有较高威望。

那时的吕山曾经一度人声鼎沸、战马嘶鸣,从春到夏从秋到冬,将士们挥汗如雨地苦练杀敌本领;地方经济也因吕山的驻军而兴望发达起来。三乡五里的民众休养生息、繁荣昌盛达十多年之久。因此吕山是杨行密操练军队的场所的传说,便口口相传地流传了下来。

宣州被围数月,最后“粮绝人相食,亲将多出降”——“遂克宣州”。到了公元889年五月,赵锽弃城逃跑时被斩杀,杨行密占领宣州,被唐廷封为检校司徒,歙、池、宣观察使。

孙儒大军追至庐州,见杨行密不仅未回,而且巧占宣州,非常气愤。于是扒掉杨家祖坟,然后又去抢夺杨行密手中的苏州、常州、润州,双方你来我往,各有胜负。其间,杨行密施仁于民,收揽民心,留意人才,丰满羽翼,积蓄力量。而孙儒则相反,肆行烧杀抢掠,四处出击,所致必破,导致人人痛恨。最终在进攻宣州的时候被杨行密所杀。于是杨行密长驱直入,再占扬州,受到百姓拥戴,唐朝廷也正式任命为淮南节度使。此后,他派遣部将各守重镇,攻城掠地,先后攻占滁州、和州等处,尽得沿江、江淮三十余州,形成事实上的吴国割据局面。

天佑三年冬,杨行密患重病,不能视事,闻知朱温将唐末幼帝残杀,愤怒至极,不久病卒,终年54岁。

一千多年过去了,曾经叱咤风云的淮南吴王早已灰飞烟灭。只在杨行密的故乡合肥市长丰县吴山镇,仍有很多吴王遗踪。像吴王庙、吴王墓、杨渥街和以杨行密女儿百花公主命名的百花园和合肥城中百花井,还有特产“吴王贡鹅”等等,大抵寄托了合肥人民对这位曾经的一代豪强的怀念。

杨行密崛起于淮南民间,转战于长江南北,开创了由藩镇到王国的吴王基业。从唐末至五代,杨吴政权统治江淮地域将近四十年。在转战江南江北的过程中,与我们的吕山结下了不解之缘。

不过,人们对县志中的记载也有些许不同的解读。有一种观点认为,杨行密攻打宣州时,先是失败了,后来“屯兵”于吕山,进而才攻下宣州。即:唐文德初,杨行密自铜官济江,败宣州,兵于吕山,遂克宣州。如果是这种情况的话,与史实是不相符的,相关史书中都没有关于杨行密攻打宣州失败而退守吕山的记载,该是断句错误造成的。


                                   2010-10-7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