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Micro Rounds】被八脚虫咬到真的会有超能力吗?

 许馆421 2017-04-03

电影告诉我们,被八脚虫咬到是件幸运的事,因为你会这样。。。


然而,现实中的你如果被八脚虫咬到,可就不那么美妙啦。特别是当这个八脚虫叫做蜱虫的时候。你就有可能这样。。。


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今天,就让我们简单粗暴的对蜱虫这个小魔王了解一下吧。

基本特点及介绍
  1. 蜱虫属寄螨目、蜱总科。又分为硬蜱科和软蜱科,硬蜱比软蜱背后多了一个盾板。

  2. 蜱虫由鄂体、躯体、足、盾板(仅硬蜱)构成。我们接下来给大家直观的看看蜱虫长什么样。


好吧,人家长这样。。。


3. 软蜱和硬蜱的差别如下:


硬蜱

软蜱

我国种类

104

10

盾板

宿主动物

主要为哺乳动物

主要为鸡

繁殖力

一般产卵几千个

每次50-300,一生1000余个

地理分布

多在开阔的自然界

隐蔽的场所

季节动态

多数在温暖季节

温暖季节

更换宿主次数

多为三宿主

常为多宿主

寿命

数个月到1年

一般5-7年,甚至15-25


4. 蜱虫不是昆虫,它的成虫有八只脚,是蜘蛛和螨虫的远房亲戚,体积介于两者之间(直径约为0.5-15mm


5. 蜱虫喜欢生活在野外、丘陵、森林、树丛、茂密的长草丛、树叶堆。对于城市居民来说,最有可能碰到蜱虫的地方就是森林公园或者植物园啦。


6. 蜱虫不能直接致病。但是,它喜欢携带多种病原体或毒素,在吸食宿主血的过程中传播疾病。这也是它最大危害。


蜱的生活史

1. 四个时期:卵、幼蜱、若蜱、成蜱。完成一个周期可长可短,短至90天,长至2-3年。

2蜱每次一定要从宿主上吸到血才能进化到下个时期你这邪恶的小妖精)

3. 根据其更换宿主的次数,可分为,单宿主蜱,二宿主蜱,三宿主蜱,多宿主蜱。90%的硬蜱为三宿主蜱,而软蜱常属于多宿主蜱。

4. 蜱虫感染人类只可能在若蜱或成蜱阶段。

5. 季节和蜱虫的生活史密切相关,为了方便大家记忆,小编专门自编歌谣一首!



6. 最后借用欧洲CDC一张图总结一下蜱虫辉煌的一生。



(点击上图放大)

蜱媒传染病

当然,俗话说的好,人不犯我,我不犯人。如果蜱虫只是天真无害的自然界小伙伴,我们也犯不着跟他较真。但人家是带着一群小弟的大哥啊!


一句话概括,蜱虫在宿主身上吸血的时候,它的唾液就带着大量病原体或毒素冲进了宿主体内。


我们首先来粗略看看在中国蜱虫可传播的疾病有哪些。



不要担心,如果按照地区来区分的话,就能更清楚一些啦。


(点击上图可放大)

新疆所报道的蜱媒传染病最多,心疼新疆! 大家还需要记得,莱姆病和Q热病最为多见。其它的疾病的话,大家可以根据上图有个大概的了解。


由于蜱虫传播的疾病太多,各类疾病的表现五花八门,难以归类总结。但如果您被蜱虫咬后出现发热、皮疹、乏力、头痛、淋巴结肿大等表现,一定要警惕,马上就医哦!

BUT

虽然蜱虫的分布很广,数量众多,但蜱媒传染病的流行率和致死率并不高。这一点来说,另一个大魔王蚊子更让卫生防护人员头疼。这是因为蜱虫它有一个致命的缺陷:没翅膀!


所以蜱虫也是非常辛苦。平日里,它得用它的后四只脚站在叶子或草上,伸出它那短短的前四只脚,半悬空的维持着芭蕾姿势。最终,等待某个倒霉蛋擦过它的身边,让它顺势抓住跳上去。这个过程叫做“狩猎”,基本就是这样:


如何避免蜱虫的叮咬?:如果蜱虫不能飞翔,那么避开它就容易多了。
1

户外活动者应注意

1. 避免直接接触蜱虫:避免进入长草丛和落叶很多的林地或树丛;在步道中央行走。

2. 在野外穿浅色的长裤和长袖上衣:这样更容易发现蜱虫。裤脚塞进鞋袜内。

3.使用DEET(避蚊胺)和氯菊酯:在衣服和裸露皮肤上使用20-50%DEET品,可以保证几小时的驱虫效果,应避免用在手、眼、嘴等部位。对衣服(裤鞋袜等)、帐篷可使用0.5%的氯菊酯,这可以保证在几次洗涤之后仍有保护效果。


4. 从野外回来之后,应该尽快在2小时内洗澡,用镜子检查身体的各个部位有没有被蜱虫叮咬。重点的部位包括:腋下、耳周、肚脐附近、腹股沟、腘窝和腰部,尤其还有头发。

2
被蜱虫叮咬后该怎么做?

美国CDC目前推荐如下5步骤操作:

  1. 马上找一把尖头的镊子,贴近皮肤,夹住或贴近它的口器

  2. 拔!对,就像下面这样,不要旋转,稳稳的拔起蜱虫!

  3. 用酒精、碘酒或者肥皂水清洗皮肤。

  4. 最后,拔下的蜱虫请不要泄私愤捏死,这会增加你感染的几率。可以把蜱虫封在玻璃瓶内。

  5. 如果你出现感染的症状,请立即就医!告诉医生你曾被咬过。如果有封存蜱虫,可进一步分析病原体。

3
蜱虫叮咬后的预防性治疗

1. 蜱虫叮咬后,马上予单剂的多西环素200mg 口服可以预防一部分莱姆病的生。

2. 尚无有力证据提示其它蜱媒传染病是否需要进行预防性治疗。


编辑:小艾医生

审阅: vagus

学术审核:

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病原微生物系 程训佳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 黄玉仙教授


参考文献或网站:

1. American Centers for Disease prevetion and Control:http://www./ticks/removing_a_tick.html

2. European Centre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http://www.ecdc./en/healthtopics/emerging_and_vector-borne_diseases/tick_borne_diseases/pages/index.aspx

3. RL Bratton, C Ealph. Tick-Borne disease. 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 2005, 71(12):2323-2330.

4. XB Wu, RH Na, SS Wei, JS Zhu, HJ Peng. Distribution of tick-borne diseas-es in China. Parasites & Vector. 2013, 6:119.

5.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蜱传疾病防治知识宣传. http://www.



华山感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