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乡愁? 乡愁是一种永远的记忆。 乡愁是一种温馨的回忆。 乡愁是一种刻骨的思念。 乡愁是一种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牵挂。 乡愁是家乡的青山绿水。乡愁也许就是一座桥;乡愁也许就是一座古厝;乡愁还可能是家乡的一颗老气横秋的古榕树;……西溪桥闸就是龙海人民心中一段难以忘却的乡愁。 △摄影 简银蕉 位于九龙江西溪之上的西溪桥闸,如同一道彩虹飞架九龙江上蔚为壮观;如同一条巨龙横卧九龙江上气势磅礴。它曾经是龙海的门户,是龙海一座标志性建筑,更是龙海人民心中一座骄傲的丰碑。它承载着龙海人民厚重而绵长的情感,它更是龙海人民团结协作、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勤劳勇敢精神的象征。 △▽摄影 简银蕉
西溪桥闸位于九龙江西溪支流下游龙海市榜山镇洋西村,距漳州市区12公里,距龙海市区10公里。西溪桥闸于1967年1月动工兴建,期间因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影响而下马停工,1969年复工续建,1970年6月建成投入使用。桥闸全长1公里,由654米的拦河闸和346米的引桥土堤组成,共有99孔,其中排涝孔2孔,排洪孔11孔,单板闸2孔,拦河闸83孔,船闸1孔。桥闸工程具有引水、蓄水、提水、排洪排涝、纳潮、通航、交通等综合效益,可灌溉面积18万亩。 西溪桥闸工程建设,可以说是龙海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没有大型机械设备和先进技术的条件下,发挥聪明才智、发扬“龙江风格”,团结协作、艰苦奋斗,治水用水的一个杰出的成功典范。龙海地处漳州平原腹地,土地平坦肥沃,历来是福建省最重要的产粮区和水稻高产区。但是,龙海又是经常受到旱涝灾害侵袭的地区之一。诞生于1963年的“龙江风格”,就是龙海人民在抗击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实施堵江截流抗旱保丰收战役中,创造出来的伟大精神。但是,1963年的堵江,只是临时性的应急措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旱涝灾害的问题。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旱涝灾害的困扰问题,龙海县委通过科学考察、反复论证,决定在九龙江西溪支流洋西村河段建造一座永久性的水利工程——西溪桥闸。 △摄影 简银蕉 1967年1月,元旦刚过,洋西村再次沸腾起来了。来自全县各公社的施工队伍,自带草席棉被、口粮工具、建筑材料,从四面八方再次汇集到洋西村以及周边的村庄。据参加过工程建设的老人回忆,县委把整座桥闸的建造任务分配到各个公社,各个公社组织施工队伍(包括技术员、施工人员)进场施工,按照统一的设计、统一的技术参数、统一的质量标准。各公社之间还开展热火朝天的劳动竞赛,比进度、比质量。其中有一个细节很是感人,为了确保工程质量,各施工队都把用来搅拌水泥的石子用清水冲洗,沙石中的杂物都要清除掉;搅拌水泥的石子大小都有明确的要求;各个桥墩的花岗岩石块规格是一样的。施工人员轮番作业。以前没有大型机械设备,建造桥墩的时候,一块一块的花岗岩石块都是人工抬着,走上颤悠悠的狭长的跳板,砌石师傅再把石块挪放到桥墩上;搅拌水泥时,当时没有水泥搅拌机,是靠人工搅拌,然后,用人工接力的形式,快速的把搅拌好的水泥浆快速的传送到需要的地方。施工人员可以说绝大部分是来自农村的农民,他们那种精益求精的精神、严谨认真的态度热火朝天的干劲确实令人肃然起敬。 △摄影 胡智勤 1970年6月,西溪桥闸建成投入使用。龙海人民彻底摆脱了旱涝灾害的困扰。西溪桥闸既是水利设施,也是很长一段时间龙海通往漳州、厦门方向的陆上交通要道,几十年来每天桥闸上车流人流络绎不绝、川流不息。西溪桥闸既是龙海乃至福建省水利设施建设的丰硕成果,也是龙海一道美丽的风景,更是龙海人民心中的丰碑。可是,由于受到过度采沙、河床下沉等等诸多影响,西溪桥闸已是伤痕累累,成为危桥,难以承担重任。为了安全起见,水利部门和交通部门决定封闭西溪桥闸的陆路交通功能,禁止汽车通行,并建造一座更加现代化的崭新的西溪大桥,替代西溪桥闸的陆上交通功能,从此,人们通往漳州、厦门不走西溪桥闸,而改走新西溪大桥,西溪桥闸也逐渐的淡出人们的视野。出乎许多人的意料之外,2015年下半年,龙海市委市政府打造“西溪生态文化园”,西溪桥闸作为“西溪生态文化园”中一道美丽而独特的风景,再次呈现在世人眼中,它的辉煌历史和美好故事又被人们津津乐道,当然,它也将作为一段美丽的乡愁,永远留在龙海人民的心中。 林兆明 2017年3月27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