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屈梦夏
2017年二月二龙抬头之际,由本刊组织的“再访中原古代名窑”活动第三站——巩义窑拉开了帷幕。考察组一行数十人行走在这中华文明的起源地,感受着博大而辉煌的盛唐气象,虽经过千百年岁月的洗磨,依旧光彩照人。
巩义市位于河南省中部,南依嵩岳,北濒黄河。早在30万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繁衍生息,境内有新石器时代裴李岗文化遗址、仰韶文化遗址和河南龙山文化遗址70多处。进入历史时期,因地扼古都洛阳,故史有“东都锁钥”之称。巩义更是历史古邑,是古代名人活动和墓葬的宝地。拥有北魏石窟、杜甫故里、北宋皇陵、康百万庄园等国家级、省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0多处。
巩义窑址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对河南省巩义市东约5000米的白河两岸一系列陶瓷窑址的统称。包括白河两岸分布的水地河村、白河村、铁匠炉村、大黄冶村、小黄冶村等都发现了陶瓷窑址,其中最早被发现的是位于白河下游的大黄冶村、小黄冶村。“2001年,黄冶唐三彩窑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国务院再度将白河窑遗址一并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黄冶唐三彩窑址合并,更名为巩义窑址。”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孙新民告诉记者。
一、最具创造力的窑场——巩义窑
巩义窑创烧于北魏,北魏灭亡后停烧,隋炀帝时复兴,隋唐时达到鼎盛,直至宋代走向衰落,最终退出历史舞台。其生产的早期青瓷和白瓷填补了我国陶瓷史上的空白。唐代时烧造的绞胎、花瓷、颜色釉则体现出巩义窑窑工高超的工艺技术水平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而生产的青花、三彩更是将中原文化和华夏文明、世界文明相融合。
1.最早的白瓷窑址
巩义白瓷久负盛名。巩义窑在汉代时以生产青瓷为主,是最原始的青瓷。北魏时青瓷烧制技艺不断进步,也开始烧造白瓷,这为巩义窑在隋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隋唐时期,巩义窑开始以烧造白瓷为主,并逐步成熟起来。此时的巩义窑无论从胎釉特征、烧造技艺还是生产规模都达到了鼎盛时期。其白瓷瓷胎细腻,洁白莹润,其薄胎白瓷呈半透明状,色调有白色与灰白色多种,釉的呈色也有纯白、白中泛青或白中泛黄多种,造型多样。
“白河窑址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烧制白瓷的窑址,这一发掘把我国白瓷烧制的历史向前推进了近百年。由于当时白河窑白釉瓷器与青釉瓷器同窑烧制,因此白釉瓷器会出现白中泛青的现象,这也恰恰反映了北方制瓷业正由青瓷向白瓷转化的演变趋势。”说起巩义窑的历史地位,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孙新民激动地说。
2.唐代烧造最好的绞胎产地
巩义窑的窑工有着推陈出新的创新精神。绞胎陶瓷最早便出现在河南巩义窑,这种制造方法从唐代开始,一直到宋金时期都有烧造,元以后渐趋没落。在唐代,生产绞胎陶瓷的窑口除了河南巩县窑外,还有山东淄博窑、陕西黄堡窑等,五代时期有浙江上林湖地区的越窑、山西介休窑等,北宋到金代则有河南焦作当阳峪窑、江西吉州窑、山西浑源窑等。其中河南巩义黄冶窑不仅数量大,品种多,更以其烧造的历史早而著称。
3.唐三彩的故乡
三彩瓷(陶)是巩义窑的一大亮点。在唐代,巩义地区在行政上属于洛阳管辖,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同时又有着大运河的恩泽,交通便利,因此促进了巩义窑的快速发展。在国内外环境的交叉影响下,唐三彩便在巩义窑诞生了。
唐三彩早在唐初就输出国外,以其斑斓釉彩,鲜丽明亮的光泽,优美精湛的造型著称于世。目前,我国已发现的唐三彩窑址有4处,除巩义黄冶窑址外,还有陕西铜川黄堡窑、河北内丘西关窑和陕西西安机场窑。其中在巩义黄冶窑址范围内已清理出的6座唐代窑炉,其中有5座保存完好,发掘出大量三彩实物,如三彩陶俑、三足炉、马、骆驼等,其化验的成分同洛阳唐三彩完全一致,更加验证了巩义唐三彩的历史地位。
4.青花瓷的发祥地
关于青花瓷产地的研究,历来是考古界、学术界关注的焦点。据考古资料显示,在巩义窑遗址考古发掘中发现了少量唐代的青花瓷器,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其出土的文物与扬州唐城和“黑石号”沉船出土的唐青花瓷器的器形、装饰完全相同,充分证实了唐代青花瓷器的发源地就在巩义窑。这从考古地层学上解决了青花瓷器的产地归属和年代问题。
据专家介绍,在唐代,巩义窑有着能满足烧制青花瓷器需要的高质量的白瓷,以及以氧化钴为呈色器和釉下彩绘在高温下一次烧成等条件。也就是说,唐青花是由白瓷与三彩孕育而生,唐白瓷成熟的烧制工艺,使三彩与唐青花在洁白的衬底下映照出绚丽的色彩,唐三彩因把钴蓝料用作着色剂,进而出现了釉下青花瓷。这种由素瓷向彩瓷的过渡,为元代青花瓷的繁荣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总之,巩义窑的创烧时间早、窑址规模大、产品品类多、制瓷技术精,既有交融、创新的能力,又有蜕变、成熟的技艺,并取得了绚丽、辉煌的成就,它在中国陶瓷史上的地位是有目共睹的。同时,由于当时大运河的运输条件便利,巩义瓷器在唐代中晚期已成为国内外贸易的重要物品,许多瓷器远涉重洋销往国外,产生巨大影响。
二、巩义窑各期出土的器物特点
“这里新出土的瓷片(器)极大地丰富了巩义窑瓷器的多样性,例如这里新出土的白瓷,釉层细腻,打光呈透明状,还有绞胎瓷、青花等,令人目不暇接。”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孙新民感慨道。此刻,考察组一行正置身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在黄冶村临时租的放置新出土文物的库房内,看着这一批还未对外公布的文物,激动而欢喜。
“黄冶窑址发现于1957年,几年后由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持相继进行了多次考古发掘。2005年至2008年期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合作,巩义市文物局协助,又对巩义白河窑址进行了考古发掘。2013年,巩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正式挂牌成立,短短几年,考古成果也颇为显著。相信以后会有越来越多精美的巩义窑瓷器出土。”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赵文军说。
据考古发掘资料显示,黄冶窑从创烧到停烧前后跨度300多年,器物的成型工艺在此期间也存在着不断的变化,大致可分为四期。
第一期:这一时期是黄冶窑的初创阶段,大致在581~618年间的隋代。遗存分布范围小,出土遗物不多,以青釉瓷为主,白釉、黑釉瓷极少。器形有盆、碗、盘、钵、炉、瓶等。
第二期:这一时期大致在唐代早期,即618~684年。出土遗物较丰富,瓷器类以白釉为主,其次是黑釉,茶叶末釉和酱釉不多。其中白瓷绝大多数釉色白中泛青或泛灰。釉陶类极少,以三彩为主,常见的三色釉以黄、白、绿或黄、白、蓝居多,器形有豆、钵等。单色釉有酱黄釉和绿釉两种,器形有钵、枕、砚等。
第三期:这一阶段是黄冶窑烧造业的鼎盛时期,可分为两个阶段,前段(大致在690~700年)以白釉瓷为大宗,以大件器为主,胎质细腻,但三彩陶制品明显增多,黑釉瓷趋于衰退,白釉蓝彩和绿釉、黄釉、蓝釉亦为这一时期的重要装饰手法之一。此时黄冶窑精细白瓷的出土,验证了《新唐书·地理志》中记载河南府开元贡白瓷的重要窑口之一。后段(大致在756~840年)白釉、黑釉瓷减少,制作工艺较粗糙,瓷制品开始趋向大众化。三彩类陶制品以及贴花、印花装饰更加丰富。
第四期:这一阶段是在唐代末年,大致在841~907年。此时精美的白釉瓷和三彩制品相对减少,生活实用的小型器类和玩具占主导地位。青花瓷在这一时期开始出现,陶制品中三色釉明显减少,绝大多数釉色不如第三期艳丽。两色釉除白釉蓝色有所增加外,白釉绿彩是这一阶段的主要釉色之一。单色釉以黄釉、酱釉、酱黄釉为主,单色绿釉、蓝釉相对较少。
继巩义黄冶发现唐三彩后,为探索巩义唐三彩烧造的起止年代,唐三彩的烧造范围,大型唐三彩器物的烧造地点,以及巩义唐代白瓷的烧造工艺,唐代青花瓷器的产地等问题,巩义白河窑址通过考古发掘清理出窑炉6座,灰坑、灶等遗址110余个,并首次发现了烧制白瓷和青瓷的北魏窑炉及其产品,出土了大量白釉瓷器及一定数量的唐代青花瓷器和唐三彩马俑等,打破了人们之前普遍认为“白河一带只烧制白釉瓷器”的观点。
其中清理出的汉代文化遗存较少;北魏时期遗迹有灰坑和窑炉,出土以青釉瓷器为主,白釉瓷器次之,黑釉瓷器较少见;唐代文化遗迹有窑炉、灰坑、沟、灶等,出土器物以白釉瓷器为大宗,黑釉和酱釉瓷器次之,三彩器也有大量的出土,釉色可分为单彩、二彩、三彩、多彩等,单彩以棕、褐釉为主,其次有蓝、黄、绿、酱釉等,多彩器以黄、绿、白为主色。此外还出土有少量的细白瓷器(皆为残片)和青花瓷器(皆为残片)。
通过对考古发掘成果的了解和对出土器物的参考比对,考察组成员对巩义窑有了更为系统的了解和认识。离开库房后,考察组一行又相继前往巩义市博物馆和收藏家王永强的私人藏馆进行参观考察。
“通过官方展览和民间收藏的共同学习,我对民间收藏品的数量之丰、范围之广表示震惊,同时也看到了考古发掘的遗憾。首先是大件三彩器物出土得太少,其次是考古发掘出土的细白瓷几乎没有。通过官方与民间藏品的互补,我们看到了一个更全面的巩义窑。”中国古陶瓷学会副会长孙新民说。
三、巩义陶瓷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古遗址、古遗产、古文物、古民俗……这些历史文化遗存经过时间的酝酿愈加珍贵,一代王朝就这样把自己变成了永恒的艺术,千百年来巩义就这样守护着艺术的永恒。
青瓷、白瓷、唐三彩、绞胎瓷、青花瓷,一部完整的中国陶瓷发展史是催生先进文化的肥壤沃土,是创造新文化的基因。然而遗址变成现代化村庄,窑址尘封大地,辉煌停留在千百年前,文化创新、文化跨越成为一大难题。
为了解巩义当下陶瓷业发展现状,考察组一行来到河南巩县窑陶瓷研发有限公司、巩义市志春陶瓷艺术研究所、巩义市龙福公司3家企业参观考察。其中河南巩县窑陶瓷研发有限公司侧重于仿古,巩义市志春陶瓷艺术研究所侧重于釉色、颜料配方的研制及化学分析,巩义市龙福公司则借鉴德化白瓷的工艺进行创新。
“这些陶瓷企业虽然都是刚刚起步,未形成产业,却是顶着风险承载着社会担当,是巩义陶瓷业发展的希望。这种传承河洛文化、南北融合的陶瓷工艺值得发展,相信巩义陶瓷业在市政府的重视下发展得会越来越好。”河南省广电厅原巡视员、河南省收藏家协会原执行会长翟宗州说。
本刊主编徐斌在总结时说道:通过再访中原古代名窑的采访活动,搭建考古界、文博界、收藏界与现代企业相互结合的桥梁,起到宣传巩义历史文化,提高巩义历史地位,发展文化产业,促进巩义文化、经济繁荣发展。
河南省收藏家协会原执行会长翟宗州,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执行会长孙新民,河南省收藏家协会会长丰兴运,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赵文军,河南省古陶瓷鉴赏研究会副会长丁忠诚、秘书长陈林,河南省传世汝窑研究所所长丁关海,河南善古修复研究所负责人宋一力,收藏家崔俊杰等参加本次专题考察。
鸣谢:河南省巩义市博物馆、巩义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收藏家王永强、河南巩县窑陶瓷研发有限公司、巩义市志春陶瓷艺术研究所、巩义市龙福公司等单位和个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