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远方文苑培训班基础总复习 (中华诗词学院)

 玉人 2017-04-06



我们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学习,基础已经讲完了,我们和诗词学院几乎是同步的,感谢中华诗词学院为我们远方文苑培养诗友。我们的宗旨都是免费让大家系统训练,写出四平八稳的诗词。在这条路上,很艰难,没几人能坚持到最后。我希望大家循序渐进,多积累,给远方文苑争光。
基础一年级总复习

第一讲复习
1.什么是诗:
历史上,把韵文体的作品,统称为诗。诗,是一个比较大的概念。包括诗三百(《诗经》)、先秦诗、乐府诗等等,自然也包括律诗。

2、什么叫律诗:
律诗:顾名思义有律的诗,写的时候要遵守纪律,否则就不是律诗。律诗因格律严谨得名,起源于先秦成熟于唐末。

3.律诗有四个概念:
A、指历史上一切有“律”的诗,“律”代表官方制订、发布的规则。
B、指唐宪宗、唐哀宗时期的诗,李义山等人在总结近体诗、今体诗的基础上进行完善,由官方颁布而执行,也就是俗称的晚唐诗。
C、指北宋欧阳修等人,奉命整理而完成的格律,称为格律诗,简称“律诗”。
D、今天所说的律诗,指历史上相对符合(未必全面符合)格律的诗作品,亦包括唐朝时候,并未归在律诗范围内的民间作品。

4.今体诗:
指唐玄宗时期,钦定而颁布的格律,大家依此而创作的各类诗作品,就是“今体诗”。比如李白、杜甫等人的部分作品。所谓部分作品,是指李白杜甫等人既有今体诗也有近体诗。

5.近体诗:
指从宫体、齐梁体、永明体到今体诗之间的诗作品,含宫体、齐梁体和永明体。比如杜审言(杜甫的爷爷)、宋之问等。(宫体产生于南北朝,注重辞藻、对偶、声律。代表人物为简文帝萧纲所谓齐梁体,是齐、梁两代的诗人共同诗风的代称,实际上也包括了齐代的永明体。(永明体偏重于声病的讲究,齐梁体注意文词的绮靡)。其特点是追求形式,崇尚词藻,讲究声律,轻视内容,一反汉魏质朴诗风,因此为后世诗论家所诟病。但是另一方面,由于齐梁诗人的诗句开始注重平仄声字的协调,而且大量用对偶句式入诗,这就   使我国诗歌在写作技巧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为唐代近体诗的形成作了前导。永明,是南朝齐武帝萧颐的年号(公元483—494)。沈约、谢朓为代表的一些诗人,创立了一种对偶工整、讲究声律的诗体,即永明体。)
总之一句话,唐朝以后的都属于近体。

6.什么是格律:
格律=格+律
格包括:起、承、转、合、平仄、字数、对、粘、替、偶句和压韵。
律包括:音律、声律、韵律.。
格和律合起来就是格律。

7.平仄:
大多数情况下,用现代汉语,  也就是用今天的普通话来说:一、二声的字近似平音字,为平;三、四声的字近似仄音字,称为仄。
用平水韵来讲:分为上平下平,其实上平下平没什么分别。平水韵中有上声、去声、入声统称为仄声字。上平下平均为平声字。
上声就是拼音里的三声,去声就是四声。

  8.字数:
就是一首律诗总的字数。相信朋友们也理解,对、粘、替等未来的课程中会详细讲解。

  9.偶句:
也称对偶、排偶、藕句,大家也可以先上网搜一下,将结果在班级群交流,具体的内容在后面的讲义中,会有针对偶句具体的详细讲解。

  10.押韵:
就是指凡押同一韵部的字,就叫押韵。押韵也叫压韵。

11.韵律:
其实就是指如何用韵,用韵的规则,韵字究竟应该如何去压,韵字与律诗的关系。如“倒韵、串韵、僻韵、窄韵”等等,这些都属于韵律的范畴,也就是用韵方面出了问题。


12.七言联的两句句式是:
1.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2.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13.七言联的变句式为:
1.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2.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14.七律的四种句式:
1、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起仄收【平起首句不入韵式】

2、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起平收【仄起首句入韵式】

3、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起仄收【仄起首句不入韵式】

4、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起平收【平起首句入韵式】

15.  五律的四种句式:
1、平平平仄仄  平起仄收
2、仄仄仄平平  仄起平收
3、仄仄平平仄  仄起仄收
4、平平仄仄平  平起平收

16.  句式的判断方法:
按照起句第一个分句的第二字,来论是什么起。按照起句第一分句最后一字来论是什么收。

17,不提倡压仄韵

18.什么是排律:
10句(含10句)以上的律诗称为排律,除首尾外,均为偶句。

19.什么是七律和五律:
七律:七言四律句(八个分句)为七律。注:七言:每个句子7个字
五律:五言四律句(八个分句)为五律,。  注 :五言:每个句子5个字

20.五律和七律的规则:
1、五律或七律的承句和转句必须是偶句。注:第3、4分句=承句,第5、6分句=转句。
2、起句和合句也有使用偶句的,使用与否,具体视内容而定。
3、五律:每句5字、有八个分句,共40字;七律:每句7字、有八个分句,共56字;

第二讲复习
22.什么是替:

      替是指一个分句中,2、4、6序位上的字平仄应是“平仄平”或“仄平仄”这样交替的,不能是“平平仄”或是“仄仄平”。

23.什么是粘:
所谓的“粘”[nian],是指韵句与其后一句(奇数句3、5、7),句子中第2、4、6序位上的字平仄相同。注:韵句:2、4、6、8分句(起句压韵除外),奇数句:1、3、5、7分句。
注:律诗中的粘主要指偶数句(2、4、6分句)与奇数句(3、5、7分句)中,第2、4、6序位上的字平仄相同称为粘。

23.什么是对:   
简单的讲,就是平仄相反。是指一句中,两个分句之间的2、4、6序位上的字平仄相反。

24.律诗的正确排列方式:注意:倒数第1、3个字的平仄正相反。

        每一首七律共八个分句,我们把它叫做第一分句、第二分句……第八句,排列时两句一行。正确的摆列方式如下: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
25.粘替对的使用:
总结一下就是:同一分句中,平仄用对;两句紧邻之间,平仄用粘。(两句紧邻之间,就是上句的第2分句,与下一句的第1分句。)
两句之间,  上一句的后分句和下一句的前分句的平仄相同,  而这个相同的平仄是指的2、4、6序位上的字的平仄。因为除了起句的尾字可平可仄外,  3、5、7分句的尾字都是仄,  粘和对都是格律的硬性规定,是必须遵守的。

26.七律的四种格式是  :
a):仄起平收式(仄起首句入韵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b):  仄起仄收式(仄起首句不入韵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c):  平起平收式(平起首句入韵式)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d):  平起仄收式(平起首句不入韵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26.五律的四种格式是  :
a):  平起平收式(平起首句入韵式)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b):  平起仄收式(平起首句不入韵式)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c):  仄起平收式(仄起首句入韵式)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d):  仄起仄收式(仄起首句不入韵式)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第三讲复习
27出律:
出律指的是,隋朝以来的科举考试中考生的答题,这错那错的,错的地方实在太多,导致无法一一指出其错误之处,阅卷官员不胜其烦就简单地在卷子上写下“出律”二字。其意思是说你错得实在太多,没有必要浪费时间评,也就是没有评阅的价值。

28孤平:
王士祯解释说:孤平就是七言律句中,“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三不论,如果为仄,除去韵字,只有一个平声字,就是孤平,孤独,孤单也。
29.孤平的条件:
七言律句
在殿试取状元的情况下
仅仅指“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个句式
在基础格律(音律、声律、韵律)都正确的情况下
在韵句中
在无可挑剔,必须是鸡蛋里面挑骨头的情况下
孤平后,清朝从未将这个概念纳入格律中。因此,孤平从来就不是格律中的术语,当然也不是格律。到今天为止,孤平就从未被任何官方机构纳入过格律的范畴。孤平只是网上的说法,不具备任何的官方性质。与律诗实际上已经没有关系。
孤平犯了也属于平仄方面的问题,格律中并没有这个忌讳,我们遵从的是格律。

30.  “孤仄”
“孤仄”只是一种网络说法,历史上所有有关律诗,填词的书籍均无“孤仄”一说。注意:无“孤仄”一说!

31.失替:
指一个分句中,2、4、6序位上字的平仄应是“平仄平”或“仄平仄”这样交替的,如果是“平平仄”或是“仄仄平”就是失替。

32.失对:
    “对”就是  后分句在2、4、6序位上的平仄与前分句在2、4、6序位上的平仄刚好是相反的,反之,未做到相反就叫做“失对”。

33.失粘:
      失粘则是指两个句子之间,后一句的前分句2、4、6序位上的平仄,与前一句后分句2、4、6序位上的平仄不一致叫做“失粘”。

34.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明朝的一位法名叫“真空”的和尚所著的《贯珠集·类聚杂法》中,首次提到了“135不论,246分明”  这个说法。全文是:“平对仄,仄对平,反切要分明。有无虚与实,死活重兼轻。上去入音为仄韵,东西南字是平声。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反切的目的非常明确,目的就是为了压韵。由反切而诞生了《切韵》。《唐韵》就是在《切韵》的基础上完成的。
“135不论”,其实指的是诗歌作品中,第1、3、5等奇数句,是不需要压韵的,也就是不需要按韵部论。
“246分明”指的是诗歌作品中,第2、4、6等偶数句,必须压韵,必须按韵部论。
  “135不论,246分明”特指压韵,


第四讲复习
35.起承转合:
      起承转合是律诗的基本骨架,在七律和五律中,一共有起、承、转、合四句:
起句(1、2两分句)为首联:首就是头,在以后上课中会说起句,不直接说首联;
承句(3、4两分句)为颌联:颌:下巴(颔:下巴)  也就是我们以后上课中说到的承句;
转句(5、6两分句)为颈联:颈:脖子,也就是我们以后上课中说到的转句;
合句(7、8两分句)为尾联:就是合句,最后一联,尾字就不解释了。

36.偶句:
偶句不是对仗。
就律诗来讲,第一句,可以是偶句,也可以不是偶句。通常内容相对严肃一点的,起句较多采用偶句的形式,反之,内容相对不那么严肃的,较少使用偶句。
首句押韵时候,绝大多数不是偶句,所以使用偶句的时候,首句不押韵。但是,也有特例,比如杜甫起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偶句时,除非是特例,通常情况下,两个分句2、4、6序位上的字,平仄必须相对,两个分句尾字的平仄,也是必须相对的。
简单的讲,必须是偶句的部分:
承句:3、4两分句,互为依靠,缺一不可,共同组成偶句。
转句:5、6两分句,互为依靠,缺一不可,共同组成偶句。
偶句的四个句子间的关系是相连、互补、递进的关系,不能说哪个更重要,哪个不重要,其重要程度是一样的。

37.音节:
      七律每个分句的7个字,  正确的音节划分是:12/34/5/6/7      
  《唐诗三百首》没有一首是违反了音节的,全部都是按照音节来做的。
根据音节的划分,我们在写作的时候,两个相互搭配起来的字,必须是在同一个音节。
五律的划分:就是把七律的12字拿掉就可以了:12/3/4/5是五律音节的划法。

第五讲复习
38.合掌:
合掌到底要不要忌?大家完全可以自己做出决定。
我们先看王力先生的这样一段原话:“合掌是诗文对偶意义相同的现象,事实上就是同义词相对。整个对联都用同义词的情况是罕见的。我们也很难找出完全合掌的例子。”
历史上的合掌,属于佛教的专用术语,与律诗完全没有关系。

39.偶句与对联(对仗)的区别。
第一个区别:偶句与对联的作用完全不一样,对联要求上下联意思表达相对完整,合起来是一篇短文。而偶句呢,仅仅是律诗的中的一个部分,只有承句、转句四个分句,不是律诗的全部。
第二区别:就作用而言,对联表达的是作者全部想要表达的内容,而偶句却属于律诗中起承转合的承与转,承句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承句的前分句承起句,后分句为转句做转的准备。转句的作用是转,转向什么呢?当然是转向抒情。但对联却没这么多,两联就直抒胸意了。偶句与对联的功能与作用是完全不一样的。
诗与对联是不同文体,各自有各自的发展脉络。
偶句的四个句子间的关系是相连、互补、递进的关系。
第三点区别:对联可以是全景全情,而偶句却不能这样。对联(对仗)是景情分明的,写景是为抒情做辅堑。

40.义对:
定义:
1:义:字义,意义。
2:对:相对(成双成对),不相等。
合起来,义对:上下句序位上的词或者字意义相对。【相对并非指相反】
义对:就是偶句中,字义不能是一样或者是近似。注意:字义因为各不相同而相互增辉。义:不能一致或者近似。因为一致或近似就无法达到相互增辉的目的。
义和对分开来理解,义可以理解为:意义,字义;对:不是相反,而是成双成对。字义成双成对,但不相同、不近似。
义对的条件:
1:≠
2:不近似
3:义对,不是意思相反;义对是字义不同:成双成对。
不近似、不相等、字义成双成对就是义对。
举例: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这两个分句中,
青+白,山+水,横+绕,北+东。
青≠白,山≠水,横≠绕,北≠东。
既成双成对,又不等于,这才是真正的义对,非常完美的义对。
反复强调一下:
        1、字义,该字所包含的所有的信息。
        2、对:匹配成双(成偶),不相等。互相增辉
      合起来,义对=上下分句相同序位上的字、由字组成的句子所包含的信息相匹配。
义对可以忽略词性。义对与平仄无关。

41.韵:
中华诗词学院的要求是统一压《平水韵》。  今天我们熟悉的《平水韵》106个韵部。
平水韵中,上平和下平没有区别。平声韵:共有30部。律诗押韵只能押平声。仄韵诗不在今天我们所说的律诗的交流范围内。押韵只可以押同一韵部的字。
唐诗所押的韵不是平水韵。事实上,唐诗押韵是按照《唐韵》。所以,我们看到唐诗中,如果按照《平水韵》去论,有的作品就不符合。无论《切韵》或是《唐韵》,都是以两个地方音为主,分别是,长安音(今天的西安),金陵音(今天的南京)。
历史上的韵书是由官方发布,具有官方的性质。
今天我们看到的《平水韵》,实际是清朝的《佩文韵府》(也称《佩文诗韵》),已经不是宋朝时候的《平水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