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医学堂丨大道思想...

 为什么73 2017-04-06

道医学堂丨大道思想——华夏智慧


中国道医


大道思想——华夏智慧
编辑/中国道医研究院



道家符咒


免费结缘道教经典《道德真经》+道教音乐CD!


一、中国的文化根底全在道教


鲁迅先生曾有“中国的文化根底全在道教”一论,以为从道学的研究可以揭开中国历史的帷幕,看清中国社会的底蕴和中国人的内心世界。道教本来是中国社会制度的一些缺陷在社会心埋上的补充,又是人们的生活愿望在信仰世界里的延续。宗教本身不等于封建迷信,它是人类信仰和情感的需要,这又是科学和哲学所不能取代的。然而宗教要在社会上发展,就必须要和人类现实社会实践的步伐协调。宗教要适应现代文明进步的形势,就必须实行宗教革新,及时去掉教义、教理中的陈腐观点,以争取现代人的信仰。道教,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基本要素,近代以来,其发展的现状和前景,是一个发人深思的问题。


21世纪,将迎来世界文化的变革。这是一个特赚的历史时期,虽然宗教是以非理性来满足人类情感和信仰的需求,但人类的宗教信仰将从盲目、非理性渐向理性信仰过渡。宗教信仰,首先要为人树立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道教,作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根植于中国这上下五千年的土地上,它的发展见证着中发展的心路历程。因此,笔者认为,道教的文化承载着中华的历史文化,道教团体则是以研究传统医学及养生学的一支专业队伍。


二、道医的易道渊源


“易”有三义:简易、变易、不易。《道德经》 认识并尊重宇宙规律、道法自然的思想,承载了伏羲的易道文化之精髓,在中华五千年的政治、民俗、医学、术数等方面发挥着积极影响。


1
简易之易:道法自然


老子是伟大的生态智慧者。老子伟大的,大易至简的生态智慧,是《道德经》在方术派方面最大的贡献,对我国古老的食养、养生等道医流派产生了巨大影响。


首先,在食养方面,《道德经》认为,道是“淡乎其无味”。道是平淡的,是朴素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大道甚夷”是平坦的、公平的。道“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是居中的,无过与不及。是包容的,“知常容,容乃公”。是易知易行的,“吾道甚易知,甚易行”,人应当按照道的要求处理日常生活。“道法自然”,道与自然是合二为一的。效法自然,知止自足,不以财力累心,不以声色乱志,行所当行,止所当止,就“可以长久”。


《道德经》提倡简单,提倡节俭,但对奢侈和过分追求嗜欲。它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无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它要求“不贵难得之货”,认为“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潴盗夸,非道也哉”。人应当知止知足,不要贪的无厌。“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一味追求锦衣美食,企望过“盗夸”的生活,不能养生,适足以害生。


2
不易之易:身国同治


古代的房屋或者宫殿,都是面南而建。君臣相见之时,君主南面而坐,臣子北面而立,所以有“南面称君,北面称臣”之说。“君人南面之术”,也就是统治术或者统治方法之义。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的好:“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以知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在这里,虽说班固所谓的“君人南面之术”针对的是整个的道家,但《道德经》该是他作出如此概括的主要依据。


陈景元,北宋著名道教学者,著有《老子注》。在其《老子注开题》中,陈说:“此经以重渊(薛本作幺)为宗,自然为体,道德为用,其要在乎治身治国:治国则‘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欲则民自朴’;治身则‘塞其兑,闭其门’,‘谷神不死’,‘少私寡欲’,此其要旨可得而言也。”对陈景元来说,其注解《道德经》的要旨就在于:治理身体与治理国家的道理是同一的,也是万古不易的真理。治身是治国的出发点,身体治理好了,,将治身的原则推而广之于治国,国家一定治理得井井有条,天下太平。这一套理论,是典型的易学,是将生命原理应用于政治管理的身国同治学。


《老子注》还说:“圣人之治,先治其身,然后及于家国也。”“夫圣贤之为治,必先身心而度之,自近而及远也,不下庙堂而知四海之外者,因物以识物,囚人以知人,当食而思天下之饥,当衣而思天下之寒,爱其亲知天下之有耆老,怜其子知天下之有稚幼也。”人君要牢记,得道则存,失道则亡:“水离土则散,影离人则灭,物去物则空,人失道则亡,唯善审者几乎全。”正因为如此,人君不能不实行“道治”。陈景元的“身国同治”学说是黄老道的核心精神,由它而产生的“大医医国”思想,在中华儿千年文明史中,无论在统治者方面,还是在民俗文化中,都始终作为不朽的民族精神而光彩四射。


3
变易之易:乐天知命


《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产生最原始的统一体,统一体分裂而产生阴阳二气,阴阳二气相互交合,进而发生更大的变化而产生万物。《道德经》第三十八章又说:“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簿,而乱之首也。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也。”道向前发展,产生万物。万物在发展过程中,逐渐远离于道。“礼”制教化下的社会,是儒家人为制造的社会,这种社会,是“后天之伪”,并非真实的、科学的社会。只有自然而然、遵道而行的人生,才是乐天知命的人生,也才是真实的人牛,没有那么多的雕饰和矫情。在这方面表现最鲜明的就是命理、占卜和风水等术数系统于民俗中的应用。


首先,在命理方面,人在生活之中,总会遇到意外事件,如灾害、人祸、疾病等。对此,一是要有正确的宇宙观,正确看待生命原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顺利时要自忧患意识,困难时要能抓住时机。二是以平常心对待,既不被困难压垮,也不为机遇狂喜,保持镇定态度,“其安易持”。尽早发现意外事件的苗头,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于几微之时做好预防,“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及时破解,避免造成大的伤害。


其次,在风水方面,生活起居效法自然就是效法阴阳四时之运行,“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素问》云:“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度。”《遵生八笺》说:夏季摄生,“惟宜虚堂静室,水亭木阴,洁净空敞之处,自然清凉。更宜调息净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热亦于吾心少减。不可以热为热。更热矣”。其他季节亦应顺应其特点,自我调息。《抱朴子·极言》说:“是以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高濂引用蔡季通《睡诀》说:“睡侧而屈,睡觉而伸,早晚以时,先睡心,后睡眼。”生动地体现了时间的奥妙。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常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白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三者既悟,唯见于空。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无亦无,无无即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傅圣道。


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名道德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即惊其神。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