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教师的新教材观与教学策略新思路

 昵称15221501 2017-04-06
    【内容摘要】在新一轮课程改革中,伴随着教育目标、教育理念的改变,教材不再只是供传授的经典,不再是供记忆的知识仓库,而是供教学使用的材料,教师和学生不仅是材料的主人,更是新材料和新教学智慧创生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进行的教学活动,并不是对教材的简单复制,而是教师对教材的一种再开发、再创造的活动过程,这也是教师参与课程开发的主要形式。
    【关键词】高中数学    新课程改革     新教材观     教学策略
     一、高中数学新教材的特点
     1、学生是课程的主体。新课程理念要求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高中数学课程设置了必修系列和四个选修系列的课程。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根据国家规定的课程方案和要求,以及各自的潜能和兴趣爱好自主选择数学课程。教师要根据学生不同基础、不同水平和发展给予具体指导。体现以学生为课程主体的选择性教材。
    2、数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在数学教学中,通过丰富的实例引入数学知识,引导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学生认识到:数学与我有关,与实际生活有关,数学是有用的,我要用数学,我能应用数学。例如,在前一段时间我们数学组指导学生利用统计知识研究学生月消费支出的调查报告,学生经历了收集数据,整理、分析数据,利用样本的频率分布估计总体的频率分布,利用样本的数字特征来估计总体的数字特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尝试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注重生活应用实例,开阔了他们的视野。
    3、关注数学的文化价值。在教学中结合高中数学课程的内容,经常会介绍一些对数学发展起重大作用的历史事件和人物,反映数学在社会进步、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同时也反映社会发展对数学发展的促进作用。例如,在几何教学中可以向学生介绍欧几里得建立公理体系的思想方法对人类理性思维、数学发展、科学发展、社会进步的重大影响。教科书中在《阅读与思考》环节有很多生动有趣的故事,学生在阅读后能够深深体悟到数学的发现美、严谨美、更感动于数学家们对人类数学史上的发展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4、教与学之间,更能体现创生性。在新课程中设置了很多数学探究以及研究性的教学内容,学生通过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从而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师在新课程数学教学中的难点成因
     新课程改革以来广大教师积极参加新课改的培训和学习当中,并且在教学中也努力实践着,但由于理解水平的差异和教学方法策略不同导致在新棵程实践中效果也不同,课改研究协会将进入新课改的老师分成四类,“穿新鞋,走新路”,“穿新鞋,走老路”,“穿老鞋,走新路”,“穿老鞋,走老路”,可以看出在实施新课改中教师们所体现的参差不齐,差强人意,针对教师的主要问题进行一下剖析。   
     1.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水平低。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如果教师对教材处理不当,理解不深不透,甚至出现偏差,就会造成学生接受知识的困难。例如导数概念的讲授,有的教师没有理解新教材对导数内容的要求,不明白平均变化率概念在引入导数概念中所起的作用,所以很难落实教学要求,无法使学生顺利地建构起导数的定义。  
    2.教学方法策略不当。首先,由于教育理论及专业水平的限制,一些教师意识不到数学抽象给学生带来哪些认知上的困惑,因而教学中照本宣科、盲目灌输成分较多,分析引导、激发思考成分较少.由于长期缺乏科学的思维训练,造成学生只顾模仿解题,忽视独立探究,从而影响了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其次,教师对学生提出的不恰当教学要求,这里的不恰当有两层含义:一种是过高的要求.如在简易逻辑的教学中,对判断命题真假要求过高,这不但转移了学生关注的目光,而且使本来抽象的内容雪上加霜.另一种是过低甚至回避数学抽象的规定要求,具体表现为:教学设计过细,缺乏思维跨度;概念、公式及定理的得出简单化(仅用若干实例加以描述),缺乏学生认知与数学抽象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重视操作运算,忽视形式化的推理等.
     三、高中数学新教材对教师教学的新要求
     1、深入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身心发展特点。建构主义的学生观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景的。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而是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教学设计的对象是学生,教学设计的成效如何,将取决于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程度。如果从实验的角度分析教学设计,那么课堂中的学生情况就是自变量,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案的选择、教学环节的调整等都必须随着学生这一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结合他们的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
    2、教师应树立正确的教材观。新课程提倡教师“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 表现为在仔细分析学生状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使学生成为知识的最终拥有者。教师要仔细揣摩教材,理解编者意图,教学过程是将教材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整体观念,从教材的整体入手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弄清每部分教材在整个教材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处理教材。怎样理解编者的意图呢?主要是多问几个为什么。例题为什么这样设计呢?习题为什么这样编排呢?结论为什么这样引出呢?等等。经过这样一番思考之后,教师肯定会提高驾驭教材的能力
   3、将静态的预设与动态的生成相结合。在教学中预设与生成是一种辩证关系,他们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没有预设,课堂变成毫无目的的放羊;没有生成,课堂会变得死气沉沉,缺少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目前普遍存在盲目生成,抑制生成,漫无目的的生成,这些都不利于我们的教学,只有恰当的预设和生成才能更好的达成教育目标和理念。
    4、深层次挖掘,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1)在教学过程中,我长期重视学生算理教学,并在设计上注意渗透简便、概括性因素,及时引导学生比较、综合,形成知识系统,经常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寻求从不同的解题途径,启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多方位的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题方法。这样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求知欲,拓宽学生的思路,而且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个人表现能力,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得到发展。(2)在练习题的设计上,要重视它的开放性。做习题是学好数学所必须的,但要抛弃那种纯粹的数学形式训练,使用些条件欠缺或多余、答案不唯一的开放题,让学生主动获取条件,作出富有个性的判断,而不要人云亦云,不敢越标准答案半步。较好地鼓励学生标新立异。从而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
     5、转变教学方法,发展学生的个性特征。(1)在巩固知识的同时,鼓励学生质疑,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个性受到压抑和扼制。因此在教学中我们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2)在学习中,要注重学生间的相互交流,变"个体学习"为"集体合作"。实践证明,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填鸭"式教学格局。从而发展学生创造个性。(3)通过“数学建模”的活动和教学,把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落到实处。培养学生“用数学”的能力是数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当然应当成为数学应用教学目的中的“重中之重。用数学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离不开数学运算、数学推理、空间想象等基本的数学能力,注重双基和四大能力的培养是解决学生应用意识不可缺少的武器。在双基和四大能力的基础上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应用问题的渗透和平时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循序渐进。在数学应用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中,尤其应重视学生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把数学应用问题设计成探索和开放性试题,让学生积极参与,在解题过程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新课程倡导民主、开放、科学的课程理念,教师必须在课程改革中发挥主体作用。教师不再只是课程实施中的执行者,教师更应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教师要形成强烈的课程意识和参与意识,为教师发挥主体作用,灵活地使用教材提供了广阔的天地。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