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八五律第一讲 主讲:竹雨心情 朋友们晚上好! 我们用了将近五个月时间,一共十七讲详细讲解了近体诗的基础知识:平仄、押韵、对仗。并进行了考试,大家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祝贺大家。 前面十七讲都还只是徘徊在近体诗的门外,学习的都是最基础的知识,就比如建房子,先烧砖瓦,现在砖瓦烧好了,就开始建房子,从现在开始,就正式跨入近体诗的门槛,期待大家精彩。
下面开始新课:
1、什么是律诗? 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在唐代叫“近体诗”或叫“今体诗”。律诗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就开始出现广义五律,武周年代沈佺期、宋之问定型狭义七律,其成熟于中晚唐时期。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
很多人心里有个疑问,什么是古体诗? 在唐朝人看来,从古代的《诗经》一直到南北朝的诗、都是古体诗(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古风)。而近体诗则专指从唐代开始形成的格律诗体,包括律诗和绝句,是一种讲究平仄、对仗和押韵的诗体。
2、律诗的种类 常见的类型有五律,七律和排律三种。 (1)如果按字数分类,就可以分为五言和七言。简称五律、七律。 (2)按格式就得分为律诗和绝句了: 【五绝】五言绝句的简称。指五言律绝。四句二韵或三韵。 【五律】五言律诗的简称。八句四韵或五韵。 【七絕】七言绝句的简称。指七言律绝。四句二韵或三韵。 【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八句四韵或五韵。
我们古典八期就是从五言律诗开始学习。
3、律诗的特点
律诗是中国古典诗歌中法度最为严谨的一种诗歌体裁。律诗的格律非常严谨,篇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音,音分平仄。特别在句数,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各方面都有严格规定: (1)律诗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 (2)律诗要求全诗通押一韵,限定用平声韵,而且一韵到底,中间不得换韵。 五律以首句不入韵为正格,入韵为变格; 七律以首句入韵为正格,不入韵为变格; 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复习一下什么是起什么是收:平起平收?平起仄收?仄起平收?仄起仄收? a、什么是起:起就是起句的第一分句的第二字为起。是平为平起,是仄为仄起。 b、什么是收:收就是起句的第一分句的最后一个字,是平为平收,是仄为仄收 c、什么是入韵:起句的第一分句的最后一个字为平,就得押韵,所以称首句入韵式,首句入韵式第一句必须押韵。 d、什么是不入韵:不入韵,因为尾字是仄音。而我们学的律诗主要是以近体诗为范本。按照近体诗的格律来讲的,而近体诗押的是平韵,所以称为不入韵式。 (3)律诗每句的句式和字的平仄都有规定,讲究粘和对。 (4)格式严谨:八句四联 (5)律诗必须有对仗,对仗的位置也有规定。
五言律诗
什么是五言律诗? 五言律诗,简称五律,近体诗的一种。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期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沈佺期、宋之问时基本定型,成熟于盛唐时期。对于唐代人来说,五言律诗是从五言古诗中脱胎出来的新诗体。 前面我们讲过律诗每一联的叫法,现在来复习一下:律诗的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首联可对可不对,颔联和颈联必须对仗,尾联尽量不对仗。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首联 (不一定对仗)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颔联 (必须对仗)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颈联 (必须对仗) 白头掻更短,浑欲不胜簪。----尾联(不对仗,最好流水句)
五言律诗的押韵 五言律诗全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有仄起、平起两种最基本形式, 其中以首句不入韵为正格,入韵为变格。中两联必须对仗。
一、五律基本句式:有四种基本句式。 仄仄平平仄(仄起仄收式);仄仄仄平平(仄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平(平起平收式);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式)。 注意一下:所谓平起、仄起是指首句第二个字的平仄。 这四种句式是律诗平仄格式变化的基础,由此构成五言律诗的四种基本格式。 这四种格式大家学习了粘替对,掌握它并不难。关键大家要记着首句。
我们写五律的时候 尽量用:仄起首句不入韵和平起首句不入韵的格式(正格)
第一种格式:仄起仄收,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示例: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掻更短,浑欲不胜簪。 押四字韵:深、心、金、簪,四个韵字。 第二种格式:仄起平收,首句入韵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示例: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押韵的字:萧、瓢、条、遥、樵,共五字韵。
第三种格式:平起平收,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示例: 《晚晴》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乾后,归飞体更轻。
第四种格式: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韵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示例: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大家说一下这首诗属于什么句式? 《登岳阳楼》 作者: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句式:平起仄收首句不入韵式 二、五律的粘、对、替
“粘”是什么呢?“粘”就是平粘平,仄粘仄;在律诗中具体说来,要使第三句跟第二句相粘,第五句跟第四句相粘,第七句跟第六句相粘。反之则为失粘。
以仄起首句不入韵的格式来分析 大家看第二句的第二字和第三句的第二字的平仄是什么?对,都是“平”,也就是说第二句的第二字是平,那第三句的第二字必须也是平,就是粘了。这个就叫“粘”。粘就是:每联的下联第二个字与下一联的上联的第二个字平仄相同就是粘。粘,连也。如果两句的第二个字一平一仄 我们就说它失粘了。 举例: 第二句的“春”和第三句的“时”都是平,相粘 第三句的“别”和第四句的“火”都是仄,相粘 第六句的“书”和第七句的“头”都是平,相粘 要是平仄不同了我们就叫它“失粘了”。 “对”什么是对呢? 就是每一联的上句的第二个字与下句的第二个字平仄相反就是对。对,对立也。如果两句的第二个字都平或者都仄了,我们说它失对了。 举例 : 第一句的第二字“破”仄音,看第二句的第二字“春”平音,也就是“平仄相反”,这就是“对”。如果都平或者都仄了,我们说它失对了。 同理,剩下的三联哪个字相对呢? 什么是“替”? 就是每句的音节处(2 、4 、字)平仄相反 即平仄交替运用。这就是替。替:换也。我们说五律每句的音节处(2 .4 字)平仄相反,这就叫“替” 平仄交替。 举例: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破--仄音 河--平音,春--平音 木--仄音。也就是说平仄交替的,如果2.4字都平或者都仄了,我们就说它失替了。
三、五律的用韵
我们古典统一要求用平水韵,先讲两个问题 1、四个韵字不能都是一种词类。要有名词、动词或形容词 2、四个韵字不能都是阴平或者都是阳平。为什么呢?为了读起来抑扬顿挫不平淡。 大家看下面的例诗,找出那里的四个韵字: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寒,端,看,漫。 寒--形容词 端--名词 看--动词 漫--形容词 形容词,名词,动词,形容词,看看词性一样吗?不一样吧。 四个韵字不能都是阴平或者都是阳平。 再看看上一首诗的韵字,是不是有阴平、阳平呢?为什么要有阴平、阳平呢?读起来抑扬顿挫不平淡。 平时呢,大家读诗 一定要注意这两项,写诗的时候也要注意
四、首字平仄比例要求 首字平仄比例尽量保持4:4,
5:3。 看看首字的平仄比是多少? 是4/4,这个问题大家平时读诗的时候可以验证一下。在这里不在罗嗦了。
下面再讲讲古诗的词义 ----古诗的词义 以古汉语入诗的古诗,单音词多,这和双音节词居多的现代汉语是不相同的。如“昨日入城市”一句中的“城市” “城市”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词,而在古诗中却是两个词。“城”是名词,“市”是动词。 这个“市”什么意思呢?大家说说 对了,交易商品买卖什么的,或者做生意什么的,比如市酒指卖酒,市沽指买酒,还有市鱼市马等, “遥知兄弟登高处”,“兄弟”在现代汉语中是“弟弟”之意,而在古诗中是“兄和弟”的意思。 词义不断演变是语言发展的重要表现,这种演变是由社会的发展和人们认识的发展引起的。 除了不多的汉语基本词汇,如“人”、“手”、“日”、“月”,“马”、“鱼”、“牛”、“羊”等,古今意义基本未变外,绝大多数词的意义都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变化。 因此,不能拿词的今义去曲解古义,要准确理解词在诗中的含义 名词的古今义: 动词的古今义 形容词的古今义
虚词也有不少古今意义变化很大的。如: 但——古:只,仅,如“但闻人语响”。今:但是,表转折。 坐—— 古:因为,如“停车坐爱枫林晚”---这是很多年前的高考语文试题 古今词义完全不同。就是说,有一些词,从形体看,古今一致;从意义看,迥然不同。 如:⑴、淫 淫,古时多用来指不思进取,堕落的行为。如“富贵不能淫”;今用是淫荡。 ⑵、乳,动词哺乳,养育的意思。今用是奶制品。 ⑶、丈夫,大丈夫,指有男子气概的男人。今用做妻子对男人的称呼。 -----词的理性意义变化 1. 词义范围的扩大 词义扩大是词义发展的重要途径,它的特点是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包括在今义之中。 例如: 睡--- 在古代专指坐着打瞌睡 《说文解字》中曰:“睡,坐寐也。”《史记·商君列传》中:“孝公既见卫央,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 大家不妨去查查古诗中的睡觉,梦觉的觉字,就是醒来的意思 好---原指女子美貌。不涉及品德。而后来的“好”可泛指一切美好的性质,对人、事、物都可以修饰限制。 词义的缩小,它的特点是古代所表示的范围大于今义,也就是今义包括在古义当中。例如: 臭---最初统指一切气味,因此也可以指香气。 《周易·系辞》“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后来就只有不好的气味叫臭了 其他如“宫” ,先秦泛指居住、房屋,秦始皇以后,只有帝王的殿堂、居室才叫“宫” “丈人” ,古义指所有年老的人,唐以后成了岳父的 专称。 3. 词义范围的转移 古代汉语中一些词的意义,随着历史的发展,由原来表示某事物某概念,转移到表示另外一种事物或概念,古今之间的差别较大不能用词义引申来解释,这就叫做词义的转移。 脚---本义指小腿。“膑脚”就是去掉膝盖骨,使腿失去作用。后来“脚”变为“足”的同义词,本义就消失了。 汤---本义是“热水”的意思。《孟子·告子上》:“冬日则饮汤,夏日则饮水。”“汤”的今义则是菜汤和米汤等,作为“热水”的意义只有在成语“赴汤蹈火”中得以保存。 穷---《说文》中:“穷,极也”,“极,栋也”。栋是房屋最高处的梁,因而以“极”解释“穷”,也就是尽头,顶端的意思。 -----词的感性意义变化 有些词古今异义不同,不仅表现在范围的变化,而且在感情色彩上也有着显著的变化。词的感性意义的 变化又可以分为两种: ★ 由褒到贬 有“爪牙, 明哲保身, 木鸡 ,吹嘘” 等等 例如: 《国语·勾践灭吴》“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为国藩垣。”这里的“爪牙”是勇猛的得力助手的意思,属于褒义。今义的“爪牙”跟走狗差不多,完全是贬义。 ★ 由贬到褒 有“锻炼 , 泼辣 ,乖”等等 例如: 《汉书·路温舒传》“则锻炼而周纳之。”这里的“锻炼”具有玩弄权术的意 思,而今义“锻炼”完全是褒义,只在艰苦中磨练而增长才干。如“劳动锻炼”“锻炼身体”等等 ★ 由中到褒 有“牺牲 , 革命 ,祥”等等 例如: 《左传· 僖公十六年》“周内史叔兴聘于宋, 宋襄公问焉,‘是何祥也?’ 曰: ” 杜预注:“祥,凶吉之先见也。 ”这里的“祥”指预兆,征兆。吉兆、凶兆都叫“祥”,属于中性词。而今义只有“吉兆”之意。 ★ 由中到贬 有“犯,谤,臭”等等 例如:例如: 《左传·襄公十四年》“士传言,庶人谤。”杜预注: “庶人不与政, 闻君过则诽谤(普通百姓不能参与朝政,听到国君有过错就进行批评议论)”这里的“谤”指下级臣民对上级批评议论的意思,属中性词。而今义却是造谣中伤之义,为贬义词。 2. 词义轻重的变化 ▲由重变轻 有“饿 ,怨 ,感激 , 取”等等 例如: 《汉书·苏武传》“闻汉天子甚怨卫律 ” 卫律判汉投降匈奴,汉天子当然不会清淡的埋怨他。所以这里指仇恨的意思。而今义是埋怨、不满,词义轻多了。 ▲ 由轻变重 有“诛,处分”等等 例如:《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这里是用言语指责之意。后专指杀戮,词重
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诗八五律第一讲作业: 以“冬天任何一种景物”为题写五律一首,要求: 1、用仄起首句不入韵格式。 2、平水韵 3、格律符合要求,不得出现失替、失粘、失对。 4、中二联严格对仗。 5、注意阴平、阳平韵字合理搭配,不得阴平到底或阳平到底。 注意首字平仄比。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