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笔记的时候发现了一些挺有意思的文字记录,重新阅读笔记和原文依旧令我心潮澎湃。总能被夫莽的学识才气所折服,忍不住欲重新梳理思绪。 记得是在一位老师的朋友圈里看到了《重估一切价值》这篇文章,拜读之后随即关注。哲学使人明智,幸运之至。 尼采在《权利意志:重估一切价值的尝试》中设想了“未来哲学”,“上帝已死”是他提出“重估一切价值”的前提。他认为价值体系的根基正在分崩离析,我们濒临价值危机。奴隶道德?大行其道,主人道德?甚至遭到排挤,而超人的形象代表的是“从人类的暗云里所折射出的闪电”,他的使命是根据自己“强力意志”确定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后现代社会强调去中心化、个性化、文化信仰的解构、专注个体。后现代的文化信仰需要被建构。前些年甚嚣尘上的中国人信仰崩塌说,道德沦陷说似乎都在印证着价值危机,文化学者们积极尝试着新的道德秩序的建构。 康德至善论的道德向往有三个“公设”。一是人在根本上是自由的;二是神的假定;三是不朽的假定。康德说道:“我所说的道德信仰是无条件相信,即便以我们最诚恳的努力仍不能达成的善,神将帮我们达成。”康德理性主义塑造的价值观影响至今,然而在尼采、萨特等人的思想冲击下,显然已经难有绝对性的说服力。存在主义者更加关注自我,关注人的发展,摈弃一切所谓的道德桎梏。“上帝已死”、“重估一切价值”、“你要成为你自己”是一种颠覆。 尼采的“善”、“恶”、“幸福”观。他认为凡是增强我们人类力量的东西,强力意志及本身,善;凡是来自柔弱的东西,恶;一种力量的增长和阻力被克服的感觉,幸福。他指出,现存的道德价值是使人无法成为真正的自己的最大障碍。因为任何道德功能都是为了约束和制服人的激情。他反对扼杀生命的道德,并不是道德本身。忽视或者否定人的本性是玷污人之本性。尼采在此强调应该尊重人的本能,本能即人之本性。 叔本华认为人的本质是意志,意志是无意识的,是一种盲目的、不可遏制的欲求和冲动。这一点荣格的观点与其相似,他没有对人的本质做出讨论,但是与意识相比,他更重视潜意识,认为欲望和冲动是潜意识的内容,是“本我”或者说“自己”的本能。萨特更加犀利道:“人是一堆无用的欲望”。两位哲学家都认为欲望是虚幻的。生命无非就是欲望,否定了欲望也就否定了生命。欲望与意识,或者说本我与自我发展到最后注定是矛盾的。人具有社会属性,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关系必然会使“自我”被无限放大,这一时期“本我”会不断的被压抑。也许有的人可以做到“吵我”,但那有必然是“本我”的一种回归,准确的说应该是“本我”与“自我”的结合体。只有死亡是人们永远未知的领域吧。 当代人隐于大众,更多体现的是奴隶道德,遏制人的本性,否定生命的欲望,使尼采不得不大声呼喊:“你要成为你自己”和“重估一切价值”。但是我们扬起了“重估一切价值”的尘土,却又看不见前方的路。正如乔治贝莱克所言:“我们先扬起了尘土,尔后又抱怨自己看不见”。尼采虽然提出“超人”概念,但却难以践行。我们不得不又一次思考,重新是否又意味着新的建立?“重估一切价值”命题的提出,最重要的也许是让人们意识到现存的缺陷与危机,认识自己,关注个体。文化需要反思,解构的信仰需要重新建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