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百家姓|历代名家单字字帖|曾(zēng)

 智者美鉴 2017-04-07

曾 | 来源与演变

曾,是古代蒸熟物的炊具。甲骨文中的“曾”字形是:下面田字形乃蒸锅用的“箅子”,上面逸出的两笔恰是蒸汽,表示蒸汽的上升和虚渺之景。金文的曾字,在下边增加了一个“口”形,表示蒸锅下部为盛水用的锅。小隶和楷书皆由此而来,构型基本一致,只是下部的“口”中增加了一横,表示蒸锅内有水。后来字形的发展出现甑,使得曾只表示虚之意了,失去了本义。

古代蒸熟物的炊具称为甑,在夏朝初期业已流行,而盛行于夏、商两代。发明甑的部落称为曾,带瓦字的甑是后人加上去的,原本没有“瓦”。曾人以甑为其氏族图腾,并确定了氏族名和族徽,曾人所居制造甑的地方自然是最早的曾地了,后来随着曾人的迁移,出现了许多带曾的地名,有规模和围墙的地方称曾邑,或加“阝”旁为鄯,最终形成了鄫国,出现了鄫、曾等姓。

曾姓主要由两大来源组成:姒姓和姬姓。

第一支源自姒姓。帝尧之时,尧命颛顼帝的后裔鲧治理洪水,鲧采用堵塞之法,九年治水不成功。舜继承尧的帝位后,把鲧放逐于羽山,起用鲧之子禹来治水,禹改用疏导之术,历经13年平息了水患,封于阳翟、即今河南禹州。公元前2070年禹继承舜的帝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世袭封建王朝夏朝,国号夏后氏,姒姓。夏朝初,已流行用炊器甑,发明甑的氏族称曾人,是姒姓部落的一支。到夏朝中期,甑器十分盛行,曾人的地位也被提高,活动于河南方城北的缯邱。夏朝中叶,夏后少康封其少子曲烈于缯,子爵,缯子国在今河南方城北,缯、鄫、曾古时通用,也称鄯子国。商朝初,邮国北迂于新郑与新密市之间的潧水。商朝末,东迁今河南柘城与安徽亳州之间的层邱,也作缯邱,鄯子国是商朝的盟国。西周初,周武王灭商后封鄫为子爵,北迂到山东苍山西北。到春秋后期鲁襄公六年,即公元前567年被莒国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后去邑为曾氏。姒姓曾氏的历史有4000多年。


第二支出自姬姓。西周初,周穆王南征江淮时,移封诸姬姓诸侯国于汉阳地区,穆王之裔封在缯邱,今河南方城北的姒姓鄫国的故地。曾国因扶立周平王有功,封为侯爵,国势一度强盛。春秋初,楚国逐渐强大,向北推进到淮汉地区,灭了申、吕、应、霍等小国,曾国沦为楚的附庸,被迫东迁于西阳,今河南光山西南,站国初楚灭随国,迁曾国于随地,今湖北随州,曾国不久也为楚国所灭。姬姓曾氏至少有3000年的历史。


外族基因的融入:在历史上,我国曾姓虽不断于其他民族有交往,但是很少发生的规模的外族改曾姓的事件。

 | 宗族先贤

历史上曾姓的重要人物有:春秋鲁国孔子弟子曾参;北宋宰相曾公亮,文学家曾巩,宰相曾布;南宋诗人曾畿;元朝散曲家曾瑞;明朝大臣曾铣,画家曾鲸;清朝湘军首领曾国藩,名将曾自荃,外交官曾纪泽,太平天国名将曾天养、曾立昌;民国小说家曾朴,音韵学家曾运乾;共和国商业部和内务部部长曾山,化学家曾昭抡,地图制图学和地名学家曾世英,音乐教育豪曾志忞,新闻工作者曾虚白,国家档案局局长曾三,考古学家、博物馆学家曾昭燏。

 | 历代名家单字字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