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道德经》导读 27---37章

 昵称7614349 2017-04-07
 第二十七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善计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不贵其师,不爱其资。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善于行走的,不留痕迹;善于言谈的,没有瑕疵;善于计算的,不用算筹;善于关闭的,不用木锁也让人不能打开;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结也让人不能解开。因此,圣人总是善于救助众人,所以没有被遗弃的人;总是善于做到物尽其用,所以没有被废弃的东西;这就叫做圣人之德(袭明,袭,承袭。明,明理。承袭弘扬大道也。)。所以善人者,善于治理的人,是不善于为人师的(老子提倡的是不言之教的无为)。而不善人者,不善于治理的人,却喜欢指导、指使人,喜欢发号施令(资,资政的意思)。善人者是不稀罕为人之师的,也不喜爱指导、指使和发号施令。虽智大迷,“不善人者”,他们善为人师,喜欢指挥人,虽然看上去像是很有智慧,其实是自作聪明,是最大的糊涂。这才是执政者要掌握的重要的治理之道理。

这一章老子讲了圣人“善于做的”和“不善于做的”,说明的是圣人的为无为。行无行则无辙迹,言无言则无暇谪,…。圣人所为没有私心,不为功不留名。圣人所为是自然而然。所谓圣人的“袭明”,就是圣人的所有的道理、行为都是有传承于自然,是真心的流露,圣人所做的一切很自然似无一般。承袭弘扬大道就叫做“圣人之德”。同样与前几章的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执政者的对比,有这个“四自”的人,必定是高调、张扬之人,也是善为人师之徒。圣人之德是爱人、爱惜万物。
有人把善人、不善人 理解为善良的人和不善良的人,因而译成:善人可以做恶人的老师,恶人可以做善人的借鉴。显然是不对的。
老子一直提倡不言之教,无为。善为人师,善人之资是太有为了。
所以学道修道要学圣人的德行。无私、无心、无为,不求功名、谦下。
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圣人之大爱。

领导人,好为人师是很招人嫌的。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知道雄的阳刚、精进,却能守住雌的阴柔、守静,就能成为天下的溪(溪,处下,谦下),能和天下。为天下溪者,就常有德而不偏离道,才能归复于如婴儿般柔和。
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 知道白的纯洁,却能守住暗昧之地(同其尘),就能成为天下的榜样(式,法式)。为天下式者,就能常有德而无过失,才能归复道原始的本真。
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 知道荣耀的光芒,却能守得住屈辱的对待,就能成为天下谷(谷,山谷是有容之处,包容。)。为天下式者,就能常有德而圆满,才能归复于纯朴、自然(朴,原始的之木,原始自然之初)。
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朴:原始的木,未形之物。老子借指原始自然之初,指万物混沌未形的初态。朴是“道生一”的“一”,是道之初。所以老子说抱朴、抱一,都是一个意思。
器:有形之物,可用之物。老子借指已经有各自的特性特征的事、物。
朴散了就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器物,这个比喻是指人类的原始自然状态已经分解成各种样子了,有了各式各样的人物、事物,圣人用之,就是圣人(顺因)使用这些人物,这些人物就成了官长。因为圣人是谦下、包容、无为的,所以圣人的制度(大制)是对这些官长(器)并不再进行“修理”(不割,割制,不强制管理。),也就是顺因、无为的做法。 (这与上一章圣人“善人”是一致的。圣人对官长“不师”“不资”,也就是“不割”,秉承着无为之治。 大制:是指圣人的制度。)
朴散则为器,另一种理解是:(朴是自然、天然之物)原始大同社会散了,人类社会分解各式各样的不同人物,如不同的器物。圣人用之,就是圣人来管理这个社会,并成为了官长。圣人成为官长后制定的制度采取的方法是无为的治理,圣人尊重这样社会演化,并没有对“器”化的社会进行割制。因为朴散也是自然之道。

这一章老子强调执政者要守静、守柔、谦下、有容、无为,顺因自然。
朴散则为器,应该是(社会)事物演化的必然。也有人称之为大同社会的“异化”。不管是演化还是异化,社会总是在变化。问题是面对变化,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是顺、还是逆?是有为,还是无为?你自己守在什么地位来应对变化?老子这一章的内容是值得深刻思考、借鉴的。

比如,有些新官上任喜欢三把火,一下子就把自己处于大众的对立面了。管理者最忌讳的是与被管理者形成对立关系。


第二十九章: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想要夺取天下并而有所为的,我见他们没有成功的。因为天下啊是神圣之器,是天造地设的,作为人是不可有为的,对天下是不可试图强制改变它的。试图改变它的就会败坏天下,试图控制它的就会失去天下。因为天下万物万有各式各样,或来或往,或进或出,或强或弱,或安或危,皆自然之性。(即朴散则为器,圣人不割,圣人顺因之。)所以圣人是去极端,去骄奢,去安泰享受,处自然无为。
这一章老子说天下神器,不可为也。圣人对天下是怀敬畏之心的,战战兢兢的,是顺因天下而不敢为的。老子也是在告诫执政者对天下不可为,也不可违。
老子这一章所说的天下,是上古所称的天下,是指当时认为的整个人类社会。天下是为公的,天下公有。所以有“天下为公”。在天下公有时期,领袖不以天下为己有,私有。所以老子说:圣人用之,而不是圣人取之。
而在周王朝,周王认为他们是天子,天下是他们的。周王管理、统治的范围就是天下,周王分封之地称之为国、家。
老子是史官,看到夏商周王朝夺取了天下,败坏了天下,也失去了天下。所以老子是敬畏天下的。水能载舟也能覆舟。所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无为、守俭、谦下。
人定胜天,随意改造大自然的行为是危险的,会遭到自然的报复。要顺因自然,顺因民心。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善者果而已,不以取强。果而勿矜,果而勿伐,果而勿骄,果而不得已,果而勿强。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用道来指导、佐政的君主(人主者),是不以武力逞强天下的。这样做事才会有好的结果。(因为穷兵黩武,战争一开始就会没完没了的。)军队所到之处,庄稼尽毁,荆棘丛生;大战之后,必定是凶灾之年。善于用兵的君主只求战胜就可以了,不会用兵去豪取强夺他人。这样的君主,战胜了不会骄傲之大,战胜了不会夸耀,战胜了不会欺凌他人,胜利了也是不得已的(自卫),胜利了也不会再加强武力。事物发展到强壮时就会老去,强者不长久,追求过分的强大是不符合道,不符合道就会提早灭亡。
有人把“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理解为:“依道的原则辅佐君主的人,不以兵力逞强于天下。强兵天下这种事必然会得到报应。”
“依道的原则辅佐君主的人,” 这个人,他就不是君主。只是辅佐君主的文武之臣。而老子所说的主体是君主,而非臣子。其事好还,其事是指不以兵强天下这样的做事,会有好的结果。以道佐人主者,是“依道执政的君主,即依道而行的君主。”
这一章老子告诫君主们,不可好武。穷兵黩武,是天下之灾。武力越强大离自身的灭亡越近。
从古代到现代看,好武好强者确实没有好下场的。


第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夫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杀人之众,以哀悲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佳兵,好兵器(意指好武),是不吉祥的东西,万物也厌恶它,所以有道的人是不好武。君子平时处居以左为贵(左为阴、柔、静),用兵以右为贵(右为阳、刚、躁)。兵器,不吉祥的东西,非君子喜好的东西,不得已时而使用它,君子对兵器(战争)的态度是淡然处之的态度为上。君子对战争的胜利并不感觉是美好之事,如果享受战争的胜利的人就是喜欢杀人的人。而喜欢杀人的人则是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的。吉祥的事喜好左方,凶灾的是事喜好右方。偏将军(副将,主和之将)居左,上将军(主将,主战之将)居右(居右即是凶事、丧事),所以说,打仗要用丧礼的方式来对待。打仗杀人众多时,要用哀悯悲痛之心去面对,打了胜仗要用丧礼来处置战死的士兵。
老子的治理框架也是很全面的,具体而实际的。作为一个国家的“上”的执政者,在国家的管理中“国防”也是一个重要的部分,战争是不可避免的。特别在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不可避免,你不打人家,人家会打你。老子总结出了作为执政者对待战争所应该采取的态度:悲悯。胜而不美,因为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矣。
“国防”是国之治理的一部分,老子认为有道者用兵应该慎为,以柔克刚,以静制动,以悲悯对杀戮。
当今世界同样存在着战争和战争的威胁,我们应该怎么样去面对呢?现在中国的执政者同样也面临着采取什么样的策略与态度。最近的年份里,中国有点的过于积极的参与军备竞赛了。中国要有总纲性的国防规划底线,不能无限的参与军备竞赛。是跟着人家一起“秀肌肉”?还是“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这是,战争与和平之态度之选择。



第三十二章: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
道一直是无形名(无名即无形无态)。朴虽小。(朴,道之初,未器之物。)即使是这样小的朴,天下没有谁能控制它。侯王如果能遵守道(来治理国家)的话,万物将会自动归顺他。天地(阴阳)相合,降下甘露,百姓并不受命而自动自觉均享。始制有名,道之演化而制定了万事万物的名分和归属,(人类社会开始制定了治理的具体规则)(有名:万事万物有自己的名分而以自己的名分而依道自行),名分既然制定,(侯王)就要知道停止(知止:知道停止。止就是不动,就是无为,就是致静。)(侯王不能随意改变治理规则,太有为、妄为),(侯王)知止就可以没有什么危险。要譬喻道它在天下的表现,就犹如山川谷溪之归入江海(万物皆自动归顺于道)。
这一章老子告诫侯王要守道、无为。万物自宾、万民自均、川溪自归江海,都是(道)无为的结果。侯王与民、规则的名分既然定了,侯王就要知止,不能妄为,守道无为就无危了。知止,也是也是要求人的欲望要止,欲望无限必定危险。
规则已经自然自成了,执政者就不能轻易、随意的去改变它们。
老子多次用“朴”字来比喻道,道之初。学习道的表现,就是修道,依道而有德。
现在我们有公务员、公仆之名,他们却不知止。他们总以领导自居,肆意妄为,欲望无限。突破已有的法律规定的正是这些执政官员。政府的管理人员是受民众之托履行管理职责,那才是他们的名分和本分,他们不能太自我自私妄为。政府变成权力政府,官员变成权力者。
我们可以看到:没有一辆警车是遵守交通规则的。公然逍遥法外的正是一些执法者。
人类现在的法律法规已经成千上万部,人类已经很难自然的活着了。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
了解别人的人是聪明,能认识自己的人是明理。能战胜别人的人是有力量,能战胜自己的人是强者。知道满足的人是富有的,坚持不懈努力的人是有志气的。不失自己本分的人能长生,身死不被人忘记的人是长寿。

这一章老子的文字很容易理解,但却是至理名言。与上一章是知止也是关联的。自知之明,自强,知足,知止,守本分,克己,无贪欲。作为执政者戒自己比戒他人更为重要。只有客观理性的认识自己,才能守住自己的本分。

自知之明,自强,知足,知止,守本分,克己,无贪欲。不光是上、执政者要谨守,任何人都要勉励之。守本分则不会妄为。

第三十四章
大道汜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
大道弥漫无处不在,就如在人们的左右。万物依赖道而生,不能离开道,道成就万物而不居功。道养育万物而不为万物之主,道无私欲,可以说道很小。万物归附于道而道不自以为主宰,可以说道很大。正由于道始终不自以为大,所以才造就了自己的大。(所以说大道,也说道大。)
这一章老子说的是:道虽然生养万物,却“常无欲”,不居功,不自大,而能成其大。老子希望执政者学习道的这个品质。无欲、无私、无我、奉献,才能成就自我和大我。老子在好几个章节中都说到道的这样的表现。
我们可以看到:伟大之人之所以伟大,都是因为他们默默、无私的工作、奉献而成为伟大的人物。





第三十五章: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君主如果能)执守大道,顺因天象,依道而治话,天下的人将归顺他,向往他(往,向往,归顺)。天下的人归顺、向往大道的话是不会有害的,而是会出现和平与安泰(之象)。对于歌舞升平和美味佳肴,人们会停止追求物欲(过客,指官员。止,停止,知止。)。道(理)要说出来的话,它淡而无味,看它,看不见;听它,又听不到;应用它,却用不完。
这一章是老子在劝说君主侯王们要相信道,要执守道。道虽然无味,无形,无声,但是道用之不尽。依道而行则天下都会归顺于他,可实现和平、安泰。
道虽然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平淡无味,但其功力无尽。执政者依道而行的话,则无往而不利。
因为君主侯王们(包括普通官员)并不相信或者认同老子所说的道,所以老子宣扬了、描绘了如果依道而行的话就会出现国安民昌的太平盛世。

老子的治世思想理论直到现在还没有得到执政者的理解。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想要让收敛它,必定先张扬它;想要削弱它,必定先强盛它;想要毁灭它,必定先兴起它;想要夺取它,必定先给予它。这是(道的)微妙道理。柔弱的胜过刚强的。鱼要生存就不可离开水(意思是生存、治理不能脱离大道),国之利器就是指微明之道,就是治国理政的微妙有用的方法不可以轻易示人。
微明,是说这个道理不是显而易见的。微是指微小、隐奥。
柔弱胜刚强。为什么柔弱能胜刚强呢?就是利用这个微明之道才能达到。

这一章老子用四个对照的事物关系,说明了道中的一些微妙的道理。那就是事物发展的过程规律:生成,成长,鼎盛,灭亡。执政者要学道、要用道。老子这一章说的就是将对方推向鼎盛期(物壮则老),对方就离灭亡不远了。就是易经中的亢龙有悔。
老子一直说要:守柔、处静、谦下、抱朴、如婴似孩等等,就是要君主侯王守住、处于事物发展的初期阶段,这样才能有持续的生命力。就是易经中的潜龙勿用。

后来常有人拿这一章来说老子是在教人使坏,用阴招,是阴谋权术。真是不解也!
每个“上”、执政者在执政中,在治理时,同样面临各个方面的竞争的现实。在执政中、竞争中长保自己,也是执政者治理方法的重要环节。老子五千言是教授治理方法的教科书,阐明这样的治理之道,绝非是教人使坏,用阴招。鱼不可脱于渊,执政者要生存、要长保,就不能脱离道。

霸道的执政者、嚣张的官员死得快。那是常见的现象。物极必反,盛极而衰,每个人都要谨记的。


第三十七章: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道一直自然无为,但是道又无所不为。侯王如果能遵守道,万物将会自我化育。自我化育中(有异化)有贪欲作怪时,我将用无名之真朴来镇住贪欲(教化人们抱朴)。人有了无名真朴、纯朴,就会没有贪欲。人没有贪欲就会致静,天下将自然太平安定。
关于无为而无不为,世上没有绝对的无为而无不为。道生万物,生即是为。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即是无为之为,也即是无为而无不为。最简单的描述可以是:无为,就是坏事都不做。无不为,就是好事都做。只是做的很自然。

这一章老子提倡的无为是自然无为,是针对妄为而言的。什么是自然无为呢?其实就是守本分,守自然的本分。按你的自然之性来行使你的行为。不要僭越你的本分而为,不要为私欲而为。而在你的本分之内,你必须无不为,你要尽你的本分之责而为,做好你自己的事。守本分的话,就不会有外欲。无欲则静。

侯王做侯王的事,这个侯王不要做那个侯王的事,也不能僭越。侯王臣民各司其责,各自守住自己的本分。
我们常常看到领导总要为百姓做主,父母要为孩子做主。百姓、孩子都会自化,过多的为他们做主,就是太有为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