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 斗 七 星 仰望星空总是给人带来深深的幸福感, 在夜晚,我们从浩瀚的星空中可以很容易地看到北斗七星。 因此,当古人在内心茫茫 不知道迈向何方,该做什么时, 常常会在晚上抬头寻找, 北斗七星将如约而至,它们就会给人们指引着方向, 让大家辨别自己应该去往何处,到达何地。 北斗七星是大熊座的一部分,由5颗明亮的2等星和2颗3等星组成一个勺子形状,就像古人盛酒的用具“斗”,故有此名。 至于叫它北斗,还为了有别于低垂于夏季夜空的人马座上的同样排列成斗形的南斗六星。 北斗七星相当于大熊座的腰部到尾部部分。 北斗七星每颗星都有一个名字,分别是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 前4 颗称为“ 斗魁”,又称“ 璇玑”;后3 颗称为“斗杓”。 开阳星是由斗柄数起的第二颗星,它有一颗4等伴星,名“辅”,古人也叫它为左辅星,开阳星和辅星组成视双星,肉眼即能识辨。 另一旁还有一颗肉眼看不见的弼星,古人叫它为右弼星。五代徐铉《步虚词》诗曰:“整服乘三素,旋纲蹑九星”。后来两颗渐渐隐失,成为“七现二隐”。 在道教常常有北斗九星之说,又称九皇星君,是有其科学依据的。 他们依次命名如下:贪狼、巨门、禄存、文曲、廉贞、武曲、破军、左辅、右弼。很有气势的词汇,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韵味,这便是九皇星君。 《宋史·天文志》说:“第八星曰弼星,在第七星右,不见;第九星曰辅星,在第六星左,常见。”宋志所说的弼星,已经不见,难以评说。又曰第九星为开阳之辅星,则不明确。八九这两颗星,当在杓端之外。 古时候无论中国还是外国军队都曾经用这对双星测试士兵的视力。 把北斗七星斗前二星天枢、天璇连接,并朝斗口方向延长五倍距离即可找到北极星。这是寻找北极星的最简便的方法。因此天璇和天枢二星又被称作“指极星”。 北极星是属于小熊座的一颗星,而且长期都几乎看不到它的位移。 北斗星是由七颗星组成的,每24个小时绕北极星一圈。而且随着不同季节时间在天空中的方位也不断发生变化,两者不是一样的。 通过北极星辨别方向
地球的自转轴指向北极星方向,所以会看到上图中天上星星绕着北极星转的现象。同样的时间,不同的季节也会看到不同的景象,这反映的是地球的运动。 大家都知道北斗七星一直是勺状,但是在不同的季节、不同的时间,北斗七星 在北方天空的位置略有不同,斗柄所指方向也会变化。季节不同,北斗七星在前半夜夜空中的位置也不尽相同。 汉代史学家同时也是天文学家的司马迁在其伟大著作《史记·天官书》中说得好:“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方,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记,皆系于斗”。这就指出北斗是定方向、定季节、定时辰的标尺。 《甘石星经》也说:'北斗星谓之七政,天之诸侯,亦为帝车。'皇帝坐着北斗七星视察四方,定四时,分寒暑。 古书《曷鸟冠子》中就有记载:“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意思是通过斗柄的朝向就能知道季节。当然这种说法只在天黑之后(比如晚上八九点)才有效,因为到了凌晨的时候,斗柄又会转过很大的角度,也就指向别的方向了。 司马迁在《史记·天官书》中还说:“杓携龙角,衡殷南斗,魁枕参首。”意思是说,北斗的斗柄连着东南方向的角宿(室女座),玉衡星对着东北方向的斗宿(人马座),而斗口正朝着西南方向的参宿(猎户座)。角宿、斗宿和参宿是我国传统星象二十八宿中最重要的三宿,它们彼此的赤经距离大致相等,而北斗正处于这三个重要星宿之间的中心位置,因而被当作参考坐标使用。 威严的帝王之车 山东汉武梁祠有一幅石刻,就是“斗为帝车”的艺术表现:斗魁四星构成一辆云车,一位帝王坐在车上,向一批前来迎接的臣民招手致意。周围龙腾凤舞,百鸟和鸣,充满了一种欢乐和谐的气氛。更为有趣的是,一个长着翅膀的神人腾空献舞,他右手托着的那个小球,就是开阳的伴星——辅星。 西汉初年的《淮南子·天文训》则说:“帝张四维,运之以斗,月徙一辰,复反其所。正月指寅,十二月指丑,一岁而匝,终而复始。”可见西汉初年已经将北斗定季节的方法,发展到以斗柄指向寅卯等十二方位,确定正月、二月等十二个月了。 北斗七星第一星天枢(奎),第五星玉衡(衡),第七星摇光(杓),有斗纲之称。盖经古人观察:如正月建寅,每日初昏后则杓指寅方,入夜则衡指寅方,入昼则奎指寅方;二月建卯则如上述指卯方,三月指辰方,逐月顺推,所指之方即月建也。 须知由于地球每日由西向东自转一周,从所处地球观之,宛若北斗七星绕行北极星随著着时间由东向西进行作规律之圆周运动,而改变方位。地球自转一周费时约23时56.1分(注:称一恒星日,意即天球子午线的赤经座标,因地球自转,春分点每隔23时56.1分通过天球子午线一次之谓)。从而,就时间言,同一恒星较前一天约提早3.9分出现于地平面;就方位言,以地球观之,每天在同一时间已由东向西移动约近1度(即360度除以24小时所换算之1440再乘3.9),亦即每天在同一时间已位移1度,如此一来,若以北极星为中心画一圆周,并依子丑寅卯……戌亥等划分为十二等宫(如图),吾人所见北斗七星约每30日,相当一个月,移动一地支,一年遍历周天十二宫也。年复一年循环不已,此即斗纲所建之天象。 而如上述,每日从所处地球观之,宛若北斗七星绕行北极星随时间亦由东向西进行作规律之圆周运动,每个时辰(即二个小时)移动一个地支,一天十二地支恰为一周。此际更因斗建(即所处月令)之不同,北斗七星于天球上位置,在不同月令虽同一时辰,亦有所差别矣。 古来以每日初昏后,斗杓所指之处即月建之方,故曰:「月月常加戌,时时建破军。」,意谓斗杓(破军星也)在戌时(19~21时)指著月建之方,因此,以戌时加于月建之上顺行,数至所求之时辰,便知斗杓指何方。例如正月建寅,运用掌诀(如图)以戌时加于寅宫之上顺行,则斗杓在亥时指卯方,在子时指辰方,丑时指巳方,寅时指午方……如是以推之,自得各时辰所指之方。 综上所述,在地球观察,以北天极为中枢划分为子丑寅卯……戌亥等12宫,北斗七星绕之而旋转,其每月每日每时所现天象,正各有如时钟之时针分针秒针各自的规律移转,大挠氏凭藉此月日时运行之规律性及循环周期,发明十天干十二地支纪历,以现代科学观之,实极高智慧之表现。 北斗七星“钟”和北斗七星“历” 北斗七星分别按年按日遍历十二宫,所历一年之春夏秋冬四季,与一日之晨午昏夜,行度相符,即以斗纲所建,春行寅卯辰宫,夏行巳午未宫,秋行申酉戌宫,冬行亥子丑宫;晨则行寅卯辰宫,午行巳午未宫,昏行申酉戌宫,夜行亥子丑宫。是以,对照行度,春比之日东升,夏比之日中天,秋比之日沉落,冬比之日反背。如此,北斗七星行度已寓一年中气候与一日中温度之变化,同有寒暖燥湿大小循环于其中亦明矣。且又可明地理之方位所在,盖晨行寅卯辰宫之际,正是日行天东,则东方配属寅卯辰;午行巳午未宫之际,正是日行天南,则南方配属巳午未;昏行申酉戌宫之际,日行天西,则西方配属申酉戌;夜行亥子丑宫之际,日行天北,则北方配属亥子丑,均理之当然也。 如是以观,以北斗七星之天象配合天干地支等符号之运用,不仅止纪历之方便,更可表天体之运行,季节之递嬗,气候之变化,地理之方位,而其间诸种现象之存在,之运行,之相互呼应,实足资为推论宇宙诸种现象之根本逻辑。
-The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