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关羽 长久以来,对关羽的死因,人们议论纷纷,众说不一,其观点主要有三类:一是关羽死于刘备的借刀杀人;二是关羽死于与诸葛亮的不和;三是关羽死于性格“刚而自矜”(陈寿语)。其实,关羽的死,刘备明白,孔明明白,关二爷自己也明白,就连曹操和孙权也都明白。二爷不死,大家的日子都不安生;二爷安息,三家领导都放心了。所以,问题的核心就在于,关羽实际上必须死! 可能有人会问:刚才不是说了,三家领导都希望关羽为己所用吗?怎么现在又说三家领导都希望关羽死呢?这不合逻辑啊?别急,接下来咱们就来细细分析一下这其中的缘由。 荀彧与关羽 为什么关羽必须死?解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说说为什么荀彧会死。 众所周知,荀彧荀文若是最早跟随曹操的谋士,对曹操忠心耿耿,立下许多功劳,曹操对他非常敬重。荀家“四世三公”,家族地位远高于曹操,因此荀彧对于曹操的贡献还包括荀家“江湖地位”给曹操带来的好处。但是,荀彧虽然栖身曹营,其终极的理想却是匡扶汉室。加入曹军,只不过是为了利用曹操的力量,来实现挽救大汉江山的理想。到后来荀彧发现曹操有不臣之心,毅然选择与曹操决裂。结果曹操赐他一杯毒药,害死了荀彧。 之所以先说荀彧之死,是因为他和关羽是一类人。 关羽熟读《春秋》,《春秋》一书,相传是孔夫子所作。正所谓“孔子作《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春秋》一书中,到处都是关于忠、孝、仁、义的故事。受到《春秋》的影响,关羽的理想也是匡扶汉室、留名千古。有一个例证,关羽被曹操俘获后,受封“汉寿亭侯”。虽然这个爵位是曹操给的,但名义上是汉献帝所封。对于这个封号,关羽十分看重,这表明他是名正言顺的大汉臣子。后来回归刘备,按理说关羽应避免再提这个“汉寿亭侯”,以免刺激老大。因为在刘备眼里,曹操是汉贼,这个封号不是汉帝给的,就是曹操封的。可是,关羽的大旗上仍绣着“汉寿亭侯关”,这就很能说明其中的问题。 (图)关羽 让人挠头的人 我们知道,刘、关、张三人名义上是君臣,实际如兄弟,虽然桃园结义这个典故是后来的小说家杜撰出来的,但三人之间的亲密关系是毋庸置疑的。何况三国乱世正是用人之时,关羽之死对刘备来说,显然弊多利少,得不偿失,更不要说这同时还伴随着损将失地的巨大风险。 但是,等刘备取了西川后,孔明、法正等人力劝刘备称帝。刘备虽然拒绝了,可最后还是当了汉中王。不是皇帝,但谁都知道,这个汉中王其实就是称霸一方的土皇帝。刘备很精明,称王不称帝,因为关羽这时正驻守荆州,自己一旦称帝,就成了大汉的叛臣,这等于在逼以大汉忠臣自居的关羽投降曹操或孙权。 是这样吗?《三国演义》对这段描写的很是到位。刘备称王后,让费诗带着委任状来到荆州,封关羽为五虎上将之首。结果关羽来了一句:“汉中王封我何爵?”语气中明显带着不满和不屑,因为他知道,作为王,刘备是没有资格封爵的。之后听说自己被封为五虎上将之首,关羽大怒,说了一堆话后,以自己不肯与老卒(指黄忠)为伍坚决不受。关羽的反应很不正常,黄忠曾和他大战几百回合,和他并封,有何不可?实际上,这是关羽在借费诗之口,向刘备表达不满,同时也在警告刘备:你是汉臣! 显然,关羽此时已经和刘备有了裂痕。我们知道,刘备和曹操一样,虽以匡扶汉室为己任,但最终的目标还是要自己独霸天下。无论如何,取汉而代之,是他们必须要走的一步。关羽既然能背离想要篡汉的曹操,如果刘备称帝,又如何不敢背离刘备?所以,对于曹操和刘备来说,关羽都很挠头:不用吧,可惜;用了,万一将来决裂了,麻烦!那怎办?或许除掉他是一个可行之策。 (图)关羽败走麦城 腹背受敌 求仁得仁 我们再来看看史料对关羽之死的记载:襄樊战役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7月开始,至12月结束,初期关羽连连告捷,不仅水淹于禁七军,甚至打得曹操都想要迁都。但很快,由于曹、孙两家联手,加上当时关羽的下属糜芳和士仁投降孙权,令关羽腹背受敌,最后导致关羽不得不败走麦城,同年12月被俘,次年1月被杀。 问题来了:襄樊之战,起因是诸葛亮让刘备拜关羽为前将军,起兵取襄阳。关羽不是傻瓜,他知道攻打襄阳就等于攻打曹操,而身后是孙权在虎视眈眈。前有曹操后有孙权,主公刘备竟然没有派人来撑场子,以一己之力对付曹操和孙权,行吗?还有,我们都知道,孔明“隆中对”的核心是“跨有荆益,东和北拒”,一旦荆州丢失,刘备和自己的战略会受到重大打击,这点他不可能不清楚这点,但明知如此,他为何在关羽兵败之时不及时救援,是疏忽大意还是另有图谋? 首先,诸葛亮在刚出山之际,地位不仅明显低于关羽张飞,甚至还低于徐庶、糜竺等人。诸葛亮为了实现自己的远大理想和宏伟抱负,不可能不想方设法跻身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地位。故借机打击、贬低或除掉关羽的做法,他是希望看到的。 其次,对关羽败走麦城一事,我们不妨在战术战略两个方面加以分析:从战术角度看,关羽之败,起因在于他执行了诸葛亮攻打樊城的错误命令。由于盲目攻打樊城,且没有其他主力部队的配合,造成了关羽孤军对抗曹孙联军,最终全军覆没。从战略角度看,关羽出兵攻打襄樊,无论在时机、条件等各方面,都违反了诸葛亮早年提出的《隆中对》战略构想。诸葛亮何以会以智者的身份,去做不是聪明人的决定,个中的原因很值得研究和反思。 因此,很显然,刘备、曹操、孙权其实都怀有同样的期望:关羽千万别取胜!而作为刘备集团的主要智囊,孔明知道主公的主张后,尽管违背了自己的战略规划,但他又能说什么呢? 关羽出兵取樊城,擒于禁斩庞德,吓得曹操要迁都。但司马懿看得清楚,他知道在关羽的好运就要到头了,因为谁都不希望关羽取得成功。 果不其然,荆州后方,孙权行动了,吕蒙白衣袭取荆州;前方,强弩之末的关羽被徐晃击败,退守麦城。这时,关羽派廖化杀出重围前往上庸(今湖北竹山县西南)求救,被上庸守将刘封回绝。刘封是谁?刘备的干儿子,没有刘备的授意或暗示,他敢不救关羽? 就这样,正面曹操,背面孙权,再加上刘备不救,关羽纵有三头六臂也不能不败了。 终于,关羽死了。我觉得,也许关羽在出征时就料定了自己的结果:继续跟着刘备、投降曹操或是投降孙权,不管最后谁赢,这哥仨都不会尊奉汉室,那自己就是汉贼;割据一方自立为王,还是汉贼。那怎么办?或许只有杀上许都、解救汉帝,才对得起汉寿亭侯的封号。如果这一点做不到,那就只有献出生命,求仁得仁了! 所以,关羽是以死来成就自己的理想,而刘、曹、孙也都得到了各自想要的。关羽之死称得上是皆大欢喜,四方皆赢。关羽死后不久,曹丕、刘备、孙权先后称帝,这个道理还不明白吗? (图)关羽 不能不提的性格因素 关羽性格桀骜、心高气傲是人所共知的,这无疑是他惨死下场最主要的内在因素。关于这一点,目前大家基本上都是同意的,因此这里也就不再多说了。 《三国志》有段话:“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羽善待卒伍而骄于士大夫”。张飞很敬重士大夫,但是不知道爱护士兵;关羽正好相反,他对待士兵很好,但是和士大夫的关系很紧张。士大夫都是文武官吏,都是将相之才,关羽和他们闹僵了,焉能有好果子吃? 陈寿在《三国志》里评关羽“刚而自矜”,这是准确的。刚正、刚直、刚强、刚勇,无疑是好的品质,但若不能刚柔相济,加之自矜,就要不得了。所以,我们能够看出,骄傲不仅使人落后,连命都可能被“骄傲掉”,关羽之死一事显然是一个最好的警示。 现在,我们应当可以下结论了:关羽之死是必然的,刘备、曹操、孙权都希望他死;加上关羽为人方面的缺陷,孔明等人在有意无意中当了帮凶。整个三国期间,三大集团唯一携手做的一件事就是谋杀了关羽。也许正因为如此,关羽才会被后人这般铭记、缅怀,也唯有关羽,才会被我们视作圣人。 *作者:林森,鱼羊秘史特邀作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