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看到一篇文章,关于女性为人处世的,大意是说现代社会的女性,有个好老爸家境优越或者嫁了个好老公生活无忧,都不算成功,如果能进一步用自己的学识和温柔风范协助老公,打拼下更多的事业,那才真正了不起。 深以为然。 我曾经看过一档电视节目,上面是对徐帆的采访,从前只是从贺岁片里看着她的表演,没想到经过对徐帆本人的采访,让我耳目一新。节目上的她娓娓而谈,大方、温柔、得体,她的言词充满幽默和智慧,仪态落落大方,虽然没有那么高的颜值,但是她的一言一行总是让人看了舒服,有一个词可以完全概括这种美好,叫做“女性魅力”。 在中国悠悠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也曾经涌现过各种各样优秀杰出的女子,有让我欣赏敬佩的,有让我怜惜扼腕的,而其中真正让我以之为楷模的便是明成祖仁孝皇后徐氏。 “成祖仁孝皇后徐氏,中山王达长女也。幼贞静,好读书,称女诸生。太祖闻后贤淑,召达谓曰:“朕与卿,布衣交也。古君臣相契者,率为婚姻。卿有令女,其以朕子棣配焉。”达顿首谢。。。洪武九年,册为燕王妃。高皇后深爱之。从王之藩,居孝慈高皇后丧三年,蔬食如礼。高皇后遗言可诵者,后一一举之不遗。” 洪武九年,朱棣17岁,徐氏15岁。少年夫妻,结发情深,徐氏的出身和温柔,足以抚慰朱棣那一颗浮躁的心。她相夫教子,抱着胖胖的小朱高炽随夫君一起就藩北平(北京),如果没有后面发生的事情,她的人生也就在这样平静的日子里度过了,她永远也不会想到,她的身份在未来会发生一个巨大的转变。只是帝王家里,从来都是暗流涌动,她的夫君朱棣并不是一般皇子,他勇气过人,能征善战,有句话叫“宁王善谋,燕王善断”,在朱元璋的诸多儿子里面,宁王朱权多谋少断,而燕王朱棣能谋善断——“帝刚果善断,能决大谋。用兵常以少击众,开阖如神。身先士卒所向克捷。” 这样一个雄才大略的男人,岂是甘愿屈居人下的?更何况,皇上的儿子们哪一个没有登基为帝的野心?只是那时候,舞台还轮不到他们这几个弟弟,那时候贤明的皇长子朱标深得朱元璋欣赏,被大臣们所拥戴,被立为皇太子。我个人也认为,朱标仁善不乏勇气,能力上是远远超过了他的儿子后来的皇太孙朱允炆的,而且想来朱棣在太子朱标尚在的时期,必也是心存敬重,甘心做一个守卫边疆的王爷。然而,历史总是上演英年早逝的剧目,皇太子朱标不久病逝,朱元璋伤心之余,立了皇太孙朱允炆,也就是后来的建文帝。 建文帝到底太年轻,做事急躁,他登基那会儿,几个叔叔的威望远远超过了他,而他却没有考虑到这个不利因素,刚上任就开始向叔叔们开刀,开始削藩,一时间明朝宗室闹得天翻地覆,湘王朱柏性格比较刚烈,他不堪受朝廷使者羞辱,随即紧闭王府宫门,率全家自焚而死(柏惧,无以自明,阖宫焚死)。 那时候的削藩可谓不得人心,这时朱棣心底潜藏的野心也被激发了出来:我们几个都是皇帝的亲儿子,军功赫赫,要谋有谋,要断有断,什么时候轮到朱允炆这个黄毛小子来做皇帝?自己没有任何功劳却还想夺走我们的封地,连朱柏都被逼死了,我们的下场还能好到哪里去? 没有办法了,那就反了吧。 建文元年,朱棣以八百人起兵(王密与僧道衍谋,令指挥张玉、朱能潜纳勇士八百人入府守卫),正式开始造反,名曰“靖难”。 当时朱棣帅军攻打大宁,超级活宝李景隆趁机去围攻朱棣的大本营北平。那时,小胖孩朱高炽已经长成了大胖孩,作为燕王世子留守北平,凡有大小事情都会先告诉他的母亲徐氏。李景隆看到只有孤儿寡母在此,心中窃喜,命令急速攻城。北平城里兵力少,大多数都被带去造反了嘛。这个时候,才女徐氏展现出她非凡的勇气,她激励远征将士们的妻子,自己和她们一起登城楼披甲守卫北平,那真是一道英姿飒爽的风景线。北平城最终被保住,朱棣自此没了后顾之忧(城中兵少,后激劝将校士民妻,皆授甲登陴拒守,城卒以全)。 她没有站在自己的兄长保皇派徐辉祖一边,而是坚定地站在了丈夫的身后,她的弟弟徐增寿也选择站在了姐夫朱棣一边。这里要插一句题外话的是,名将徐达死后,长子徐辉祖袭了魏国公爵位,靖难兵起,徐家的两个儿子分别选择了不同的派系,我以为这是徐家高明之处,因为两强相争,只有一个胜利者,而无论最后谁胜利,都能够保住家族门楣,继续徐家的世代荣华。 燕王朱棣最终造反成功,成为明朝的第三位皇帝——赫赫有名的明成祖,年号定位永乐,徐氏被立为皇后,“女诸生”徐皇后陪着朱棣一起,开创了永乐盛世—— 文皇少长习兵,据幽燕形胜之地,乘建文孱弱,长驱内向,奄有四海。即位以后,躬行节俭,水旱朝告夕振,无有壅蔽。知人善任,表里洞达,雄武之略,同符高祖。六师屡出,漠北尘清。至其季年,威德遐被,四方宾服,明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然而革除之际,倒行逆施,惭德亦曷可掩哉。 《明史》中这段对朱棣的评价比较中肯,记得当初我是把这段背诵了下来,我们一帮朋友还给他起了个英文名字:JUDY,哈哈是不是很贴切?但是对于建文旧臣的清算,朱棣确实矫枉过正,杀人过多,那时候就想起徐皇后,如果她能一直陪到最后,或许朱棣性情还不会变得如此暴烈。 贤达的皇后在朱棣登基后,经常软言劝诫,连年战争,兵民皆疲,应当休养生息,朱棣深以为然。又编纂了古人的嘉言善行,作《劝善书》,颁行天下。谁说女子无才便是德,朱棣对自己老婆的才学是如此地引以为傲,可谓是武能为夫守城,文能劝行天下,有妻如此,夫复何求。 只是,美好的日子往往都那么短暂,在陪伴夫君经历艰难险阻之后,徐氏仅仅做了五年的皇后,便一病不起——永乐五年七月,疾革,惟劝帝爱惜百姓,广求贤才,恩礼宗室,毋骄畜外家。又告皇太子:“曩者北平将校妻为我荷戈城守,恨未获随皇帝北巡,一赉恤之也。” 即便自己病重,她还在叮嘱父子俩,要爱惜民力,记得当初一起随她登城楼保卫北平的将士妻子们,一定要对她们抚恤善待。 最后的日子来临了,任何医药对她再无效果——既得疾,医药勿效日益剧。上临问,后对曰,今至此命也。。。上泣后亦泣,曰人生死有定数,惟上割恩自爱,无以妾故伤圣心。。 《明实录》上这段,每次我读到这里时,鼻子都是酸酸的,这一刻他不再是皇帝,她也不再是皇后,他们只是寻常百姓家的夫妻。朱棣忍不住先哭,这位铁血帝王,面对朱允炆的千军万马没哭,下令诛杀建文旧臣毫不心软,而面对与妻子的生离死别时却哭了,他一哭徐氏也跟着哭泣,深爱的夫君和三子四女,她又怎能舍弃。朱棣似乎又回忆起了削藩靖难那段日子,是眼前这个女人陪着他度过了人生最灰暗的时期,然皇后的荣华富贵却仅仅享受了五年。他们相濡以沫,互相扶持,却再也不能一起走到最后,从此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她的意识慢慢远去,仿佛又回到了洪武九年,那一年的燕王少年英勇,意气风发;那一年的燕王妃,温婉可人,博学多才,人称“女诸生”。。。 永乐五年七月,一代贤后徐氏去世,年四十六岁,被谥曰仁孝皇后。朱棣失声痛哭,说以后入宫再也听不到皇后良言了(后崩上哭恸。。今朕入宫不复闻直言矣),从此不再立后。 本号文章,皆为原创,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所用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
|
来自: 昵称18990882 > 《中国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