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王阳明心学浅析(十)——参学问道访高人

 崔竣豪 2017-04-11

孔孟之道与王阳明心学第二篇

王阳明心学浅析(十)

——参学问道访高人

文/离开

(八)良知心学,三教源头

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前,几乎饱参道家、佛家的修持功夫,甚至各种异端之学,而且学到很高水准。

即使是新婚之夜,仍在参访无为道人,学静坐导引术,昼夜相坐,形如枯木。那么王阳明的静坐功夫到底如何?看他山中养病时写的静坐诗《王文成公全书·归越诗》:

人间酷暑避不得,清风都在深山中;

池边一坐即三日,忽见岩头碧树红。

两到浮峰兴转剧,醉眠三日不知还;

眼前风景色色异,惟有人声似世间。

从这首诗的“池边一坐即三日”、“醉眠三日不知还”可以看出,王阳明应该是禅定功夫非常了得,可以入定三日。而且,通过修定,王阳明还修出了特异功能,可以预知吉凶祸福,常有人来问未来之事,先生言多奇中,令旁人惊讶不已,而王阳明笑着回答:只是心清。《中庸》曰:至诚,可以前知……故至诚如神。此簸弄精神,非正觉也。看来王阳明还是清醒地认识到,此非良知正道,徒把玩光景而已。

王阳明不但能预知未来祸福,还能求雨,可见其道行非凡,王阳明32岁时,应会稽太守佟公之邀,为会稽山百姓求雨,并作《祈雨文》一篇。虽然能预知未来,能呼风唤雨,却不能解决王阳明对生命真谛的迷惑。

王阳明心学浅析(十)——参学问道访高人

王阳明希望寻找有道高僧、道士指点迷津,遍访高人,听说九华山有一奇异老道,不食人间烟火,整日卧在松树上,于是前去问道,谈至天黑不肯回,当谈到儒学时,老道直言:宋朝周敦颐、程颢,是儒学好秀才,朱熹只是个讲师,未至最上一乘在。这次参访,对王阳明有很大启发,诗曰:

路入岩头别有天,松毛一片自安眠;

高谈已散人何处,古洞荒凉散冷烟。

王阳明龙场悟道后,49岁时重游九华山寻故人,又诗曰:

会心人远空遗洞,识面僧来不记名。

参学问道,为王阳明日后的龙场悟道打下了坚实的修持基础,可见龙场寒灰爆豆之生命大悟也是必然的了。

王阳明心学浅析(十)——参学问道访高人

王阳明在西湖疗养时,参访虎跑寺一闭关三年神僧,此僧终日闭目静坐,此时王阳明的禅修功夫已很了得,到神僧前大展机锋,吼道: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什么?终日眼睁睁看什么?神僧知遇高手,恭敬行礼问曰:小僧不言不视已三年于兹(处),檀越却道口巴巴说什么?眼睁睁看什么?此何说也?

王阳明反问:汝何处人?离家几年了?答:某河南人,离家十年矣。问曰:汝家中亲族何人?答:止有一老母,未知存亡。问:还起念否?答:不能不起念也。

王阳明又说道:汝既不能不起念,虽终日不言,心中已自说着;终日不视,心中自看着了。父母天性,岂能断灭?你不能不起念,便是真性发现。虽终日呆坐,徒乱心曲。俗语:爹娘便是灵山佛,不敬爹娘敬甚人?

禅僧闻之大哭说:檀越说得极是,小僧明早便归家省吾老母。次日,王阳明再去拜访神僧,寺内僧人告之,神僧已启程返乡了。

王阳明心学浅析(十)——参学问道访高人

王阳明的参学问道,也使他领悟到了佛教、道教之不足,“孝悌一念,生于孩提,此念若去,断灭种性矣。此吾儒所以辟二氏”。王阳明认为孝道是人本性的自然流露,道教与佛教最大不足,就是没有以人为本,没有顾及人的“本性”。不面对亲情,不面对国家、社会、家庭、亲友的人伦存在关系,逃避而陷入虚无、沉空守寂之境。

而儒学心与理的分离,使他开始在内心去寻找圣学的真谛,为龙场悟道,也为以后提出三教合一的思想奠定了基础。有诗为证:一窍谁将混沌开,千年样子道州来(周敦颐乃道州人)。须知太极元无极,始信心非明镜台。始信心非明镜台,须知明镜亦尘埃。人人有个圆圈在(无极),莫向蒲团坐死灰。

王阳明心学浅析(十)——参学问道访高人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请关注正心读书会,感恩!

王阳明心学浅析(十)——参学问道访高人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