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陕北民俗泥塑王文瑜:从土疙瘩里走出的泥塑艺术家

 黄江乡邻 2017-04-12

陕北民俗泥塑王文瑜:从土疙瘩里走出的泥塑艺术家

泥塑主要原料取自于黄土,题材主要来源于陕北农村生活本身。黄土无色、无味、无污染……万物土中生,黄土养育了万物,而人类也是从黄土中来,最终回归到黄土中去。——王文瑜

陕北民俗泥塑王文瑜:从土疙瘩里走出的泥塑艺术家

王文瑜生于1964年,是陕北绥德县四十里铺镇张王家山村农民,他17岁那年爱上泥塑,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到目前从事泥塑工作近40年,既有丰富的劳动生活经历又有巧夺天工的泥塑技艺,他创作的民俗泥塑尤其生动逼真栩栩如生,人物形象刻画细腻饱满、自然朴实,不失劳动人民的传统本色,深受广大群众的追捧和喜爱,曾多次在陕西、宁夏、山西、广西等省市(区)的博物馆展出并被收藏。

陕北民俗泥塑王文瑜:从土疙瘩里走出的泥塑艺术家

1980年,王文瑜从中学辍学回家,正式走上一条从事宗教泥塑的人生之路。用他的话来说,那个时候,他是陕北最早、应该也是唯一一个真正从事宗教泥塑的人。

在那个特殊的时代里受文化变革的影响,民间宗教泥塑、宗教文化呈现出一派凋敝衰败的景象,“当时做泥塑没有师傅教,因为受社会特殊环境的影响,很多民间老师傅被打成‘四类分子’不能在社会上活动,所以他们即便掌握泥塑技艺,也不会传给任何人,尤其在民间艺术中,通常是‘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因此要想学习泥塑技艺比登天还难。”很多人都是暗地里偷偷摸摸地进行,鲜有人敢光明正大的将宗教泥塑摆在桌面上做的。

直到1984、1985年以后,宗教泥塑才逐渐放开,在陕北大地上遍地开花,几乎村村都有庙,三五村一个大会寺,十来村一个大寺院,宗教庙宇日益兴盛。经过四、五年之后,宗教泥塑陆陆续续普及开来,受到更多民间泥塑艺术爱好者的追捧。

陕北民俗泥塑王文瑜:从土疙瘩里走出的泥塑艺术家

“那个时候,我每天骑一辆破旧的二八式自行车风吹日晒赶到绥德县城拜师学艺一个月,天麻麻亮就爬起床马不停蹄地赶路,夜半时分又披着朦胧的月色回家,每天来回四、五十公里的路,一天只能吃一个8分钱的小糖饼充饥。”王文瑜说,由于自己学习认真刻苦,毕业时获得特等奖,老师傅给他奖励的花盘和笔记本,到现在都还保存着……

后来王文瑜又去榆林群艺馆学习,从老家骑自行车到榆林报名,半夜出发,当天晚上还要赶回家,来回路程大概四、五百公里,在坚硬的自行车座上,他的屁股硬生生被磨得皮开肉绽,钻心刺骨的疼痛让他无法坐在车座上,只能硬着头皮咬紧牙关站着蹬脚踏板,返回来的时候到镇川又渴又累,实在走不动了,花2分钱喝了一杯糖精水,歇息片刻,接着往家赶。“在榆林学习的时候,一个月15块钱的生活费,我每天到吃饭的时候,就和食堂的师傅要一碗大米汤,既当汤喝又当主食充饥。”

陕北民俗泥塑王文瑜:从土疙瘩里走出的泥塑艺术家

回想起三十多年前的这些心酸往事,王文瑜不由得长叹一声。“凡是从事这行当的,没有轻松捷径可走的,真正出人头地的,也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所以很多大师级人物,别看他们台上光鲜亮丽,其实你根本就不知道他背后付出过多少血汗,那样的辛酸和苦难你是无法想象的。”

陕北民俗泥塑王文瑜:从土疙瘩里走出的泥塑艺术家

“刚起步初期并不赚钱。我的第一单生意,花了2个多月的时间才完成,最后只挣得两碗米。”谈到当时宗教泥塑的行当,王文瑜尴尬地笑笑。现在,全国各地随着对宗教文化的重视而大建庙宇,宗教泥塑跟着水涨船高,往往一个单子少则十几万,多则几十万。然而,王文瑜却放弃了最有“钱途”的宗教泥塑,反而转向并不赚钱的民俗泥塑,这又是为啥?

陕北民俗泥塑王文瑜:从土疙瘩里走出的泥塑艺术家

谈到自己的选择,他语重心长地说,虽然自己早期主要从事宗教泥塑,但是期间大概有十几、二十年脱离了这个行业去经商。而近年来,随着民间文化、民间艺术被广泛传播,国家和政府进行大力提倡和支持,人民群众也喜闻乐见十分追捧,加之民俗文化更具有时代特质和生命感,因此,让他萌生了重返民俗泥塑舞台的勇气和信心。

陕北民俗泥塑王文瑜:从土疙瘩里走出的泥塑艺术家

王文瑜真正开始涉足民俗泥塑也就三、四年的时间,但是由于他特有的禀赋和过人的功力,使得他每件作品一经面世,都会引起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这对于一个向来只知埋头苦干默默无闻的人来说,内心所产生的震动无疑是巨大的。

陕北民俗泥塑王文瑜:从土疙瘩里走出的泥塑艺术家

2014年,王文瑜代表榆林市参加了“中国西部第五届丝路非遗展演”活动并荣获了优秀奖,这也是他第一次在公众面前正式露脸。在展演的三天当中,他所代表的榆林民俗文化艺术展位前人潮涌动,来自四面八方不同身份的参观者纷纷前来驻足围观,有拍照的、摄像的,几乎每天都是人员爆满,这令他受宠若惊。与此同时,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西安电视台等多家媒体对王文瑜也做了大量的采访报道。

陕北民俗泥塑王文瑜:从土疙瘩里走出的泥塑艺术家

“感到非常意外,我从来都没有想过,自己把玩了几十年的泥疙瘩人人,居然会受到这么多人的喜爱和追捧。”王文瑜分析说,究其原因,那些有农村生活经历的人,他们做不了泥塑;能做得了泥塑的人,但是又缺乏农村生活。所以,他们做出来的东西大都粗糙简陋,不够丰富饱满。除此之外,民俗泥塑这种既充满生活情趣又接地气的东西,往往更能传达出一种返璞归真的艺术感染力,让人们从内心深处更容易接纳。

陕北民俗泥塑王文瑜:从土疙瘩里走出的泥塑艺术家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