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核心素养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在4月,我有幸参加了全国小学数学“新常态课观摩活动” 得知听课的消息时心情既兴奋又有压力。这也是我从教22年来第一次走出重庆学习能不兴奋。压力是我能否在听课中吸取名家大师的精华运用到教学中去。自己暗下决心,抱着学一点是一点的心态, 4月13日我们一行六人来到杭州科技电子大学,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活动的研讨主题——“新常态课堂”。“千课万人”这次的研修主题是“新常态课堂”,我很喜欢这个主题。心想它不高高在上,一定可以从中学到能应用于我的课堂思想或方法。 一、新常态课堂的八大走向 四天时间,11堂专题讲座,21节课和专家点评,52位专家和名师。研修阵容可谓豪华。本次活动深度关注了新常态课堂的八大走向,解读新常态课堂的本质特征,搭建“核心素养”在数学课堂的着力点,培养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1、培养关键能力 守正出新,将核心素养育人目标落地课堂,培养学生终身发展所需的关键能力。 史宁中:东北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研制、修订组组长; 华应龙: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特级教师; 刘加霞:北京教育学院教授,教育心理学博士; 孙晓天:中央民族大学数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 吴亚萍:华东师范大学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市新基础教育研究所副所长; 张良朋:山东省淄博师范专科学校副教授; 陈 力:浙江省武义县小学数学教研员; 罗鸣亮:福建省小学数学教研员,全国赛课一等奖; 郑庆全:山东省课程中心主任,数学课程与教学论博士; 黄爱华:广东省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师教育研究中心,特级教师; 曹培英: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特级教师; 管尤跃:云南省小学数学教研员。 2、塑造必备品格 搭建“改课”着力点,培养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 王永春:人民教育出版社小学数学编辑室主任、编审,《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副主编; 孔企平: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关 蓓:湖北省武汉市育才小学,特级教师; 李一鸣:广东省深圳市小学数学教研员; 李培芳:福建省厦门市华昌小学,全国赛课一等奖; 陈亚明: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小学数学教研员; 陈洪杰:《当代教育家》副主编; 郑毓信:南京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费岭峰: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小学数学教研员; 骆 奇:广东省深圳市螺岭外国语实验学校,全国赛课一等奖; 彭晓玫:福建省小学数学教研员; 斯苗儿:浙江省小学数学教研员; 强震球:江苏省江阴市实验小学,全国赛课一等奖。 3、践行超文本 探究清华大学附 属小学“1+X”的超文本教学。 巩子坤:杭州师范大学教授,教育学博士,心理学博士后; 朱德江:浙江省嘉兴市南湖区教育研究培训中心,特级教师; 汤卫红: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特级教师; 李加汉:浙江省台州市椒江区小学数学教研员; 胡桃根:江西省南昌市小学数学教研员; 俞正强:浙江省金华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特级教师; 姜荣富:浙江省新思维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顾亚龙:上海市徐汇区小学数学教研员; 高枝国:黑龙江省小学数学教研员。 4、着力拓展课程 展示微课程成果,实现“教教材”向“教课程”的转变。 刘自强:福建省福州教育研究院教研员,福建省教育学会小学数学教学委员会副理事长; 刘忠阳:广西小学数学教研员; 杨玉东: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学博士,“国培”专家; 杨瑞智:台湾台北市立教育大学教授; 张 珂:南昌师范实验小学,特级教师; 施乐旺:江西省上饶市广丰区商城小学,全国大赛一等奖; 袁晓萍:浙江省杭州市学军小学,特级教师; 廖肇银:《江西教育》编辑部主任,编审; 潘红娟: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小学数学教研员。 5、建构合作共同体 基于佐藤学的学习构想,建构课堂合作探究学习共同体,呈现学生间的相互作用。 平国强:浙江省杭州市小学数学教研员; 朱乐平: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教育学院,特级教师,国家教育部《数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 孙钰红: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小学数学教研员; 李晓梅:辽宁省小学数学教研员; 邱廷建:福建省上杭县小学数学教研员,特级教师; 陈大伟: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副教授; 邵 虹: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区小学数学教研员; 顾志能:浙江省海盐县教育研训中心,特级教师; 唐彩斌:浙江省杭州市时代小学,特级教师。 6、关注文化价值 将数学史等学科文化经典上升到灵魂释放的高度,孕育出民族强大的精神力量。 叶 柱: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小学数学教研员; 田小勤:浙江省杭州市江干区小学数学教研员; 吕玉琴:台湾台北教育大学教授; 刘 莉:湖北省小学数学教研员,特级教师; 刘德武:北京教育学院宣武分院,特级教师; 杨迎冬:浙江省杭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小学数学教研员,特级教师; 贲友林: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特级教师; 徐长青: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红桥分院,特级教师; 殷现宾:《小学教学》副主编。 7、承载生命对话 彰显生命活力的表达,唤醒生命的精神状态和精神自由。 孔凡哲: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学博士; 刘延革:北京市小学数学教研员,全国赛课一等奖; 刘 松:浙江省杭州市文海教育集团,特级教师; 宋显庆:江西省小学数学教研员; 张红娜:河南省许昌市小学数学教研员; 张新春:湖南省长沙市小学数学教研员; 林心怡:台湾新北市新庄区昌平小学,新北市教育辅导团辅导团员; 易虹辉:湖南省长沙市开福区小学数学教研员; 姚剑强:上海市小学数学教研员。 8、深化学科间的统整 在注重主要学科个性的前提下,呼唤学科间的统整,加强各学科间的链接。 朱志敏:浙江省宁波市江东区第二小学,特级教师; 李嘉骏: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 张梅玲: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 赵国防:江苏省无锡市南长区小学数学教研员。 本次活动深度关注了新常态课堂的八大走向,解读新常态课堂的本质特征,搭建“核心素养”在数学课堂的着力点,培养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本次观摩会由5个方面贯穿而成,分别是学术报告、现场示范课、“三人行”课堂评论、现场互动交流、书面评点。其中最大的亮点是每节示范课后将由三位专家作课间深度评论,旨在让与会老师更加直观地理解示范课的意图、设计、以及如何实施;课后的“三人行”专家点评精辟专业,一针见血。或褒扬鼓励,或中肯提建议,为授课人、听课者拨开云雾,指引方向。 二、理论为先,引航“新常态课堂” 新常态课堂应具有什么的形态,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有何区别,如何去建构,哪些理论可指导新常态课堂的建构?郑毓信:明确提出核心素养: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化方向。我们应该更好地处理学生动手与动脑、快与慢的问题以及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学习积极交流之间的关系。老师要注意思维的清晰性、注意讲道理时的严密性。教会学生学会思考,并且学会长时间思考。学科知识、学科能力要转化为学科素养,转化为人的素养。特别是教学行为,主要表现为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而并非某种临时起意的即兴之作。 东北师范大学数学系的史宁中教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生动的实例,直指教学实践中教学的误区,他诠释的核心素养既让学生掌握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和素质。 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就是具有数学特征的思维品格和关键能力。后天形成,在特定的场合表现出来,与人的行为有关。(包括知识、能力和态度)简单的说就是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世界,学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世界,学用数学的言去表达世界。 义务阶段核心素养: 数感和符号意识、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几何直观、空间想象、运算能力、数据分析观念; 高中阶段数学核心素养: 数学抽象、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直观想象、数学运算、数据分析、应用意识、创新意识、学会学习; 三、实践为基,践行“新常态课堂” 老师们循循诱导,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或者教师围绕知识精心设计一两个核心问题,让学生充分地思考,不轻易提示、不急于反馈,在生生活动中,让学生自己教会自己。教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认知、顺势而导,科学的知识和严谨的数学方法就在学生的思考和感悟中慢慢积累,学习的过程像呼吸一样自然。爱因斯坦说过:走出校门后,把学校里学的知识全部忘记,剩下的东西就是教育。知识是容易拾得和忘记的,但是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发展智慧才能让学生终身受益。 【课例1】 刘松老师在千课万人这样的舞台上选择了二年级倍的认识,他的课堂气氛融洽,学生举手踊跃。刘老师注重让学生去发现规律,在动手中理解倍的概念,而且创设了丰富有效的情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特别是在练习的设计值得我们深思。首先是简单的谁比谁的高引出课堂,接着通过画三角形和正方形,体会两者之间的两倍关系,再以年龄问题理解生活里的倍,最后以数形结合画线段图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深化,我想在练习设计的深度和深度的把握上是值得我好好去借鉴、思考的。 俞正强老师执教《分数的初步认识》 在引入环节,俞老师让学生用数字表示“半个月饼”,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半个是怎么来的?”从而引导学生理解“半个”的关键“平均分”以及“半个”的另一种表达方式“二分之一”。此时,老师并不急于总结什么是分数,而是让学生带着这样的“感觉”继续用表示“小半个,小小半个”,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及时提供学生思维的脚手架:要知道用什么数表示,先要知道什么?然后教师动手把图形拼凑完整,引导学生发现“小半个和小小半个”都是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几份,取出其中一份得来的。找到以上分数的共同点后,教师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分数的共同点(什么是分数)。 整节课俞正强没有华丽的课件,没有生动地语言,但整节课就是人觉得非常朴实、踏实。随着他的娓娓道来,不知不觉就深入理解了什么是分数,分数是从哪里来的,分数表示了什么意思。不急不躁,踏踏实实,这样的课堂真的太棒了!这样朴实而严谨的课堂不正是我们一线老师追求的目标吗? 【课例3】 数学是解决生活问题的工具,所以有活力与生命力的数学课堂一定是与生活有密切联系的,而教本中的数学资源是有限的,这就要求老师善于开发利用数学资源。华应龙老师的课堂为我们开发资源,拓展学生视野提供了努力的方向。 伴随着激昂阅兵仪式上的歌曲,华应龙老师带来了《阅兵中的数学故事》。令中国人骄傲的阅兵仪式中又有什么样有趣的数学问题呢? 1.2015,三军仪仗队派出51名女仪仗队员首次参加受阅,怎么会是51名?51名女仪仗兵是怎样排列? 2.阅兵仪式上飞机是怎么做到“分秒不误,毫厘不差”排出数字70? 3.三军仪仗队后,是10个人数一样多的英模方队,一个英模方队通过检阅的时间是多少秒? 这些具有思考性质的问题充满了想象力,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华老师在课后说的一段话给我很深的感触,他说:“我今天与学生分享这些问题,并不是要他们现在就能解决这些问题,而是在给他们积累经验,激发学生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华老师的数学课堂不是学生们之间的比赛,而是学生自己和自己的想象力玩耍。 【课例4】 顾老师引导学生经历对计数单位猜想,排序,比较等探究的过程,让学生明白新的计数单位的重要性,为什么不用“十千万”,不用“万万”这样的计数单位,从系统的角度认识“10个一千万是一亿”规定的好处。最后顾老师用摆计数单位游戏,巩固对计数单位结构的认识,自主产生四位分级的需求(个,十、百、千,万、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兆、十兆、百兆、千兆、京……)。顾老师的课整堂课好像是在用学习的知识为线索,引导学生亲身经历发现数的过程,我想新常态课就是这样了。 【课例5】 张齐华老师是一位声音富有磁性的幽默大师。课题也是与众不同:会说话的百分数。这节课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素材的设计。课前,张老师让学生带来了一些自己收集的百分数,自己在课件中也提供了三个百分数:一件衣服的含棉量是98%,鸽子肉中蛋白质含量大约占84%,地球陆地面积大约占29%。教学中不仅关注了对百分数含义的解读,更关注了学生对数据的感受,学生的表达非常具有个性化,体现了会说话的百分数这一亮点。选择合适的百分数来填一填这一环节,充分考验了孩子的知识面广度,环保教育渗透地非常自然,令听课老师眼前一亮。百分数的读法、写法、意义、用处,四个方面详略得当,各有着重点,对教学内容拿捏十分得当!他将百分数与孩子们的生活实实在在地联系在一起,培养了孩子生活中的数学思维。 四天的专家引领、课堂教学展示,无不深刻贯穿了“新常态”“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理念。真正让我们看到了课就是应该这样上,常态课堂应该是回归人的本性的课堂,即数学教育应该是构筑人性的教育。知识无穷,我们无法教完,只有学会学习;方法无尽,我们无法求全,只有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或许这就是新时期给学生的最大的爱,或许这就是新常态课堂的永恒追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