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姜查大师的经典语录 2012-12-04 15:48阅读: 自己亲自整理的阿姜查大师的经典开示,希望对相应的人有所帮助!特此贡献出来 1\*一切事情皆不确定,这就是这个世间的根本实相。 2\*随顺世间实相而行,不要在欲望中陷溺与迷失,不要被主观的情绪、意见与计划冲昏头脑。 3\*你并不拥有任何东西,甚至连你的想法与身体也不属于你;它们绝大多数是你无法掌控的,你必须慈悲的观照它们,一切事物皆受制于无常法,而非你对它们的意愿。当你真正的了解这点时,你才能随遇而安与不动于心。 4\*你要经常反思:我真的将佛陀的教法放在心上吗?我真的愿意去除一切贪嗔痴。放下并获得自在吗?无论多么苦难,我是否能坚持修善与慈悲?我是否平易近人,不会骄傲与顽固? 5\*检视你自己,检视你自己的心,放弃苦与乐的纠缠,安住在中道上,在解脱之心上。 6\*痛苦其实是源自于心的执著与偏见。 7\*想象你去找一位预言精准的命相师,他告诉你七天之内你一定会死。你还能睡的着吗?你一定会放下所有的事情,日夜禅修。事实上我们的命运正是如此,我们每一刻都面对死亡的威胁。阿姜查的作业:“每天至少思维死亡三次” 8\*阿姜查解释【正见】:八正道的第一支。 A\即明白因果,不执着事物为安稳、确定与永恒,视一切因缘法皆具有苦的本质,并且不相信自我的存在。 B\人们不随内外环境的变化而起伏,如实观察一切现象,因此能够灭苦。(灭苦不是一片空白,而是一种寂静、光明与喜悦的状态) 9*禅修的一大目的:让自己静下来,看见实相 10\*有些修行看起来很简单,有些则很难,但是无论难易,都不要太在意。佛陀说重点在于不放逸,就只是--不放逸。为什么?因为生命是不确定的。当我们认为事物是确定的时候,就忽略了不确定的实相。放逸即是心有所恃,认为事物是确定的,执著无常为常,以不真实为实。 11\*无论在处理真或假、善或恶、爱或憎的事物时,都别太在意--重点在于调伏自心,树立正见,使它合乎正道。切莫忘失正念!更不要错上加错,徒增困扰。如果出现挫折或沮丧,知道它是令人不悦的即可,不要让苦凌驾于实相之上。如果你喜欢某个事物,切勿沉迷,可以喜欢,但不要过度。俗话说:“勿沉醉!”意思是指不要陷入过量的事物中。应该保持中庸之道,拥有固然好,失去也没什么。过度沉迷其中,当失去或遇到挫折的时候,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便会感到痛苦。如果我们紧握着不放,便会与实相擦身而过,忘失正念。这不是法,也不是修行者该做的事情。过量,将导致我们偏离中道。 12\*一切苦与不圆满皆有其原因,若因消失,苦便止息。一切法,无论喜欢与否,皆由因所生。知道并了解苦、集、灭、道。是我们唯一要做的。 13\*我们的身体即是因缘所生。当它出生时,有一个特定的力量或法则,支撑着它的存在,完全不受任何人指使。出生时,我们很小,然后逐渐长大与变老,身体会自然的变化。无论任何人怎么说、怎么想,怎么希望,它还是会随着时间而成长与变异,哭泣、抱怨或要求都没有用。它随着因缘而出生与发展,最后则瓦解,不听从任何人的希望或命令。这便是生命的本质。一但出生后就逐步迈向死亡,无须任何人认可或协助,它自然会发生。我们没有任何权力可以主宰它们。这就是“实相法”我们不可能与它们争辩或对它说:“嘿!听我说,注意我的要求,不要变老,不要生病,照着我的要求去做。”自然原本就是如此。我们既不是这些事物,也不是它们的主人。如果我们没有清楚觉知实相,反而被迷惑,我们视这些事物为自我或我的,因此而区分自己与他人,这就是无明。无明升起时,造作之行也将随之而起。我们在事物中挣扎,希望能够控制它们,因此患得患失,落入好恶的陷阱中…… 14\*真实的智慧即是明白法尔如是,无须造作,只要放下。 15\*我们见法之后,就不会在执著于任何事物。虽然生活中仍有忙碌与纠葛,但是我们知道它们的本质,便不会执以为真。你可以做你应该做的事情,却不会随波逐流。你的目标是寂灭与离染,而非屈从与纠缠。这就名为圆满的成就与受用,即使拥有资产,你也能如实觉知,知道如何使用和驾驭它们。 16\*如果你认为事物是真实的,便会衍生苦与恐惧。你会害怕即将发生的事,到处皆令你触目惊心。其实,你只是害怕自己。只要一动念,恐惧便会接踵而来。它欺骗你,创造幻想来误导你。对于如此惊慌失措的人,无论他们进入屋内或森林,都很容易遭到惊吓而感到害怕,其实这都是意识设下的陷阱。其实没有人做什么,只是你制造了那样的假象而已,然后迷失于其中,最后再以悲叹收场。接着,你又爱上了另外一件事物,你为它疯狂与流泪,没完没了。你就这样反复不断,制造假象……其实根本什么也没有发生。没有什么东西让我们欢笑或哭泣,事物本身并不值得我们爱恋或憎恶,而是我们自己的心在作祟。因为要专注于当下的心,在关键点上纠正你的心。法是真实的,它是确定的实相,但是我们并不真实。我们只会本能的作出反应,不自觉的在后面拼命追逐。因为我们相信本体的存在,并且认为事物是属于我所有,这就是无明。因此,你不应该把任何事物--健康或生病的身体、兴奋或沮丧的心情--看的太真实,这样做只会害了你自己。只是因缘聚合所以它发生了,根本没有什么事,只是我们的执著,让它变成了那个样子。由于没有见到法,所以我们才会一直将不真实的事物看成真实。 17\*就像房间里只有一张椅子,你就坐在那里,当其他人来时,已经无处可坐。心就像这样。烦恼可能进来,但是心里已经有法,它们找不到地方坐下,因此只能黯然离开。如果你有正念正知,当贪嗔痴的恶习因为感官或心灵活动而升起时,它们将无法在心里安坐。正道与烦恼在内心激战,如果没有人在那里坐镇,烦恼就会抢先坐下,成为主人。这表示你没有清明的心,不了解法,因此才有机会让烦恼有机可乘,苦难也将永无停止的一天。此处只有心与境,如果心不受境的愚弄,还会有什么问题呢?境是境,心是心。闻法之后,接着便是让内心通达。当法进入心后,就不会再有问题--正道即是以如此的禅修方式斩断烦恼。 18\*无论何时何地,都要专注于此。当感官对象升起时,要谨记它们是它们,心是心,将两者分开,否则你将无法认出它们。追随你自以为是的观点,会将你带向痛苦。它们都是不圆满的,无法令你满足,才会造成痛苦,心已经被境所污染,无法明辨事实,因此请为你自己准备好正念与正知。 19\*在举手投足之间,你都应该在心里保持觉知,即【念佛】。佛即“觉知者”念念相续,念念分明。当境升起时,你清楚觉知它的存在,如此不但可以解决问题,还可以彰显实相。让“觉知者”持续升起。是修念佛的目的。即【闻法而解果,知法而起修】此为佛陀证果的教学之道。 20\*苦-“生命无所不在的缺憾”,是可以避免的。但是你知道它的因吗?苦就存在于当下,我们无须回顾过去。万法皆有其因,它们不会无端冒出。只有无知才会造成痛苦。一棵大石头重吗?如果我们从上面走过去就不重,但是如果我们想要将它举起来呢? 21\*感觉就只是感觉,乐就是乐,苦就是苦,没有苦乐的主人。这就是正见,佛陀希望我们如此思维。如此思维一段时间之后,心即可以慢慢尝到滋味,看清正在发生的事,我们所经验到的乐是怎么一回事?而苦又是什么?它们是稳定恒常的事物吗?好好检视一下我们以前经历过的快乐与不快乐,它还存在吗?当我们慢慢了解现象的本质,便不会再那么执著时,心便得以平静下来,因为我们不再渴望拥有。但是我们仍然可以享受生活,并且利用我们所持有的物品。虽然他们并非真正属于我们所有。但是清楚的觉知它们并非属于我们所有,我们可以轻松自在的使用它们,而无须受制于它们。我们在深广与超越的知识基础上使用它们,如果我们不能站在这些事物之上,就会被压在它们下面,以渴爱的心背负起它们,声称:“这是我的”。这样的邪见只会把我们引向痛苦,因为事情永远不可能如我所愿 22\*活在这个世上,有许多必须做的事,但是我们应该随时放下,保持内心平静,没有苦恼。如此我们才能轻松地做事,这便是正命。即使面临艰难的工作,也不会有问题。 23\*出生之后,事物便消失,消失之后,事物又再出生,一切因缘法皆如此生灭不已,看清楚事实后,我们就会了解,佛陀所教导的确实是真理。当我们明白这个实相后,就没有什么事情能够让我们痛苦。 24\*现在我们可以活动,可以到处行走,对于事业和旅游充满了憧憬。我们想走就走,想留就留。用一句俗语说,我们现在只是在等死。由于不了解自然法则,因此才会希望事物稳定而持久。这是我,那是他--每件事都从我与我所的角度去看待,而没有考虑到法。重点是,走到终点时,每个人都得放下。放下一切苦乐经验,都无法从世间带走,它们都是虚妄的世间成就。 25\*看看法,不要看太远。如果看太远,你将看不见。如果你对法有疑惑,就看看自己,看看这个身体和这颗心,它们可靠吗?你凭什么把它们当做自己?它们的本质为何?它们稳定吗?能持续多久?身与心都是因缘所聚合,并无不变的实体。我们的头发会变白牙齿会动摇与脱落,视力会失明,皮肤会干皱,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们没有能力主宰它们,它们有自己的发展因缘,不听从任何人的指示。就像一条向南流的河流,如果我们希望改变它的流向,可能吗?我们希望它转向北方,有人办到过吗?是河水错,还是我们错了?这只是自找麻烦而已。自然就是如此,事物皆遵循各自的轨道前进,无论我们怎么强迫它,它还是会照着既定的线路前进。我们无法改变它,即使想动手脚,也是无能为力,不是吗?逝水如斯,奔流向南,这是自然之法。人生也是一样,人生中一定有老、病与死。从出生开始,中间变老,末了则消逝。能够如此思维并看见实相者,将可维持平静与自在。 26\*佛陀说:“比丘!正观内心者将能够逃脱死魔的陷阱”但是我们真的了解心吗?它叫我们哭,我们就哭;叫我们笑,我们就笑;当它渴望某种东西时,我们就紧追不舍。这些事情并不难理解,心应该不难教才对,但是人们却不愿意教它。如果它生气,马上降伏它---拿起棍子,它就会听话,但是我们却不愿意像这样训练自己。 27\*每天训练自己,当头碰到枕头时,记得观察吸气与吐气,并且反复念诵,只要问自己:“我还在呼吸吗?”当你早晨醒来时,马上想到:“嘿!我还活着。”你每天都必须这样做,只要像这样精进,总有一天你会看到自我与他人的实相,以及什么是世俗的惯例与假名。你会了解它们的真实意义,之后原本重的会变轻,困难的会变简单,一切都会变的不一样。但是你必须精进,才可能办得到。 28\*佛法不是离我们很远的事物,我们说的是道的根源。如果你有信心,并努力去求法,你会去哪里寻找?无论前往任何一个寺庙,或到森林行脚与参访,它一直在那里。法,就在你自身之内--就在你的身上。 29\*无论乐与苦,爱或恨,都是你重要的老师。它们是解脱的根源。如果你执著爱的感觉,就会引发痛苦。深入观察这点,这些感觉将为你指出解脱之道。如果你执著它们,就永远无法解脱。深入观察这点,你就会有所觉悟。 30\*当你有爱与恨的感觉时,你必须看着它们。它们正在教导你,提醒你不要落入极端的方式。冲动有可能让你陷入放纵或压抑两种极端的模式,即经典中所说的纵欲与自虐两端。 31\*如果你受到批评,你会觉得沮丧。在缺乏正念的情况下,接受感官的刺激,就像被人刺了一下。这就是执著。一但有了被刺的感觉,接着就会有一连串的反映,衍生出下一段轮回。但是如果你训练自己,不要在意那些事情,心里就不会有疙瘩。就像有人用外国话骂你--那些话对你来说没有任何意义,因此你收不到负面的信息,也就不会为此而感到痛苦。 32\*禅定就是把心稳固地集中在一点上,修的越勤,它就越稳。你愈勤于内观,就愈有信心,愈看出前识与后识的变化,无论发生什么事,心都能保持安定,任何外力都无法动摇它。心经验到善恶或苦乐,都是因为被外境污染的缘故。清净心坚若磐石,是一种觉醒的状态,一切现象在它看来,都只是四大元素的生灭变异。 33\*如果必须死就死吧!如果还能活,就再活!我们就是抱持这样的态度。因为我们遵循的是正道,并且我们相信自己的心。 34\*佛陀教导我们,要深入观察、觉知与训练自己。不要急着训练别人,应该先管好自己。如果别人说我们好,那不是我们衡量自己的标准;如果别人说我们不好,那也同样不能作为标准。向内观,并找出内在的实相。 35\*“今天我做了什么?是正念具足,还是漫不经心?我是怎么进行工作的?”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如此反省。唯有如此,才能解决自身的问题。 36\*我们无法对任何人抱有任何希望!为什么?因为事物不停的流逝,无常不断追赶与迫害我们。因此,让我们尚未升起的善法,要努力令他升起;已升起的恶法,即使只有一点点,也要努力断除。请提起正念,不要放逸。 37\*有些人希望把戒律和禅定都修到极限。至于极限在哪里,何处是终点,他们也不知道。事实上,一个有智慧的人,不需要事事都要求完美,重点在于看破并放下世间的假象,已获得解脱。超越并放下世间表象,即是解脱。表面上,事物似乎是确实存在并拥有某些特质;但当你不再被迷惑时,就可以解脱表象的束缚。这就是觉知你自己的心,无须执着于任何事物,这样就够了。 38\*如果你相信你的观念就是智慧,你就会经常被它们耍的团团转。它们只是行,因缘法罢了。“觉知者”亦无自性,连它也应该放下,识就是识,并非个人、实体或自我。放下吧!让它随风而去。 39\*学生:是否只能专注于现在,而不要想过去或未来? 阿姜查:你可以想过去与未来,只要不执为实有即可。心可以想各种事情,但是不可以信以为真。了解它们只是思想即可,重点在于不要执著与思想并跟着它走。如果你跟着思想走,你将会一直都有意见和问题,心就只是心,它不是你的,乐只是乐,苦只是苦。当你能够如此的看事情的时候,就不会有疑惑。 40\*所谓的观或思维,都要用想的功能去看事情,但是最后你要学着去超越思维,产生洞见。在修行的时候,你要学习不去注意或相信这些想法。想与受就只是想与受。 41\*举心为例,当我们看着它时,我们看到了生与灭。会生灭的东西,其实不是心本身,而是某种感受,即内心的印象与概念的活动。究竟的实相绝对不会像那样生灭。 42\*对于修行重点在于,于一切时中持守正念,如实觉知事物。为什么佛陀没有憎恨与妄想?因为他有这样的觉知,所以嗔恨与迷惑都无从升起;由这样的觉知统领你的一切经验,烦恼根本就一筹莫展。除了觉知之外,不需要再做什么,该做的都已经做了。以全然觉知的心,你可以完全将烦恼完全抛开。你不需要刻意将注意力放在任何事务上,因为心自己会完成,它会自然发生。 43\*从无常之流溢出的事物黏住你时,斩断它,让它流开。你不知道是什么一直不断地在奔流,但是当它黏住你时,你只需要放开它,让它流走,那些都是受与想的现象。 44\*思想只是概念与想象的产物,如果我们没有充分觉知,就会误将它视为智慧。如果它真的是智慧,怎么还会带来痛苦呢? 45\*造作即是概念,不造作即是解脱。 46\*要常念:“不过如此--只是受与想的瞬间呈现,是会生灭的无常法,是无我的,没有什么可以执著的。” 47\*佛陀教导我们应该根据实相去解决问题,而不是我们的主管判断。如果一直钻牛角尖,最后你会发觉,你还是没有能力改变它们。你必须放下,随顺自然。 48\*你可能觉得住在家里很麻烦,但是当你离开一阵子之后,你又会开始想家。人的行为模式难道不是很奇怪吗?那只是当你到另外一个地方时,你无法获得真正的满足,你的心思不在那里。这就是佛陀所说的“轮回”,这意味着善与恶的状态并未结束,你还是用世俗的方式在做事,因此它并未结束。如果它尚未结束,就表示你没有放下,你还背负着它们。所以你会觉得沉重,你可以看的出它们的错误。 49\*这个世间就是这样,对于我们创造出来的苦或重担,我们必须忍耐与承受。我们知道事情沉重,但是我们有欲望,所以我们把它们举起来。它们当然重,我们只能忍受。 50\*阿姜查:“我没见过这个世界上真正的有钱人,我只看到人们总是嫌自己拥有的不够多。” 51\*我们应该如实地看待众生,随顺他们本来的样子,并且可以放下,保持轻松自在。我们可能会希望他们成为某种样子,不过问题不在他们,而在我们。我们的心被蒙蔽了,因此才会归咎于他人。每个人都不一样,但是我们却期望他们一样。 52\*如果我们能根据看见的事实去处理事情,而不是凭借想象的去处理,问题就解决了。 53\*你们想放逸的生活吗?心里是否还有贪染?会自寻烦恼吗?为何无法放下贪嗔痴?你们必须看出他们的过患,除非看出过患,否则永远无法断除。我们为什么会有嗔?因为有错误的想法和知见;为什么会有痴?因为无明;为什么会有贪?……错误的见解带给我们痛苦,让我们无法安心。只有正见才能让我们心安。唯有见解正确,才能心安理得,不会有贪嗔痴。因为你已经看见他们的过患,不会再紧抓着不放。恶念还是会升起,但是你会懂得放下,放弃它们!让它们从你身边过去。为什么应该放下?因为你的生命短促,你的时间紧迫。为什么会短促?因为你看见日夜不停的流逝。你为什么要制造痛苦?为何又要执著?那只会浪费你宝贵的时间。因此为何不放下呢?如果你如此思维,就一定会放下。 54\*如果我们是被劝诫的人,那么我们应该听的进去。如果他们说的是真的,我们应该坦然接受。如果不是真的,那是他们的想法,是他们自己的事。我们更应该放下,然后从新进到法里。所谓进到法里,就是向内观心。我们应该检视自己的心,确定思想与行为的动机无误。只有你自己知道真实的动机。 55\*别人评论我们,无论对错,那都是别人说的。我们无法禁止别人说话,但是我们必须观察自己,是不是真的,只有我们自己知道。我们不需要依靠别人的话,我们这样唤醒自己,无论他们说了什么,也都是在唤醒我们。 56\*今天很快就过去了,太阳刚在白天升起,一天又要结束了。请下定决心,不要再让心晃荡。不要被别人困然与迷惑,做一个容易沟通、容易教导、不骄傲与不顽固的人。有自己的见解没什么不对,你们一直都有,但是不要被它们绑住了,因而陷入观念的泥潭中。放下它们,让它们离开。 57\*五蕴太沉重了,佛陀教导我们应该放下,它们只是积聚和合的蕴,只是色受想行识……记住这个“只是”不要握的太紧。如果你像这样觉知它们,解脱很快就会来到。摆在它前面的是约定俗成的管理与名称——“我和我的”如今放下之后,就轻松了,事情也就结束了。 58\*事物本身就在说法,所以注意你的环境是否整洁、干净。 59\*佛陀说开悟就是如实觉知事物的本质。如果不了解本质,我们一遇到状况,就会陷入混乱。我们因为渴爱而迷失,被现象愚弄,因此而感到痛苦。由于无知与感情用事,所以我们才会被愚弄。对事物本质无知,就是不了解法,因此佛陀才会教导自然的本质。 60\*对于佛陀的教诲,你也许也曾有思考过,但是不够彻底,因此没能出离,仍然执著于五蕴。但是当你真的明白见法的时候,你心中的佛性将会升起,因此你能得到真实法,看见诸行无常。一切事物出生之后,必然会转变和灭亡。那是再自然与平常不过了。 61\*得到诸行无常的智慧与洞见,了解一切事物从出生开始,经历中间的转变,最后终会结束的道理。“一切事物”指的是身心的所有现象,这些特征完全适用于它们,无一例外。这就是断除执著的因。相信有一个自我的我见与身见,被清楚看见与根除。一旦我见根除后,心中的疑惑也就跟着消失,对于现象不再有错误的想象。他对于事物的认知已经转变,不再执著于戒律与禁止等升起的谬见,没有疑惑与犹豫,并且深信因果,不再摸索。即使身体生病或遭遇其他变故,他也不会再有任何疑惑。所谓断疑就是断除贪与执,如果还有贪,对于身体的感觉就会藕断丝连,想再寻求其意义,这种摸索就是迷惑。当执著于身体为我与我所的身见断除,就不会再有不确定与迷惑的想法了。 62\*心不应该陷入善或恶的模糊地带,因为那会成为欢乐与悲伤的因。 63\*烦恼就是水,行者的心则是荷叶,它们互相接触--荷花不需要回避水---但是仍然彼此分开。行者的心就像这样,它并不回避。善法来时,它觉知;恶法来时,它也觉知。无论苦乐或好恶,心都清楚地觉知,它觉知每一件发生的事。但是它只是觉知而已,不会被渗透。 64\*如果从这一刻起,无论遇见什么,你都只看见生与灭。喜欢与讨厌的现象仍然持续出现在你的心中,不过你再也不会落入到极端的反应中。他的心稳固地建立在觉醒之上,不会再有情绪化的反映,你就得到了能如是观察的法眼,诸法实相的智慧已经在你心中生出。这就是觉知和见法者。 65\*心对某些事情敏感与不安,因此才会有这样的摸索。你要抱持坚定的意念,战胜你的焦虑!摸索的发生,一定是被什么东西所引爆。为什么会有摸索?因为有疑,所以会有这种不安的感觉。 66\*一个人为了寻找平静,换了一个又一个的地方。无论去到什么地方,情况都一样。他还是无法安心。他感到束手无策,心也始终动荡不安。这是因为他认为平静来自于外在环境。是的,它确实也重要,但是较大的因素在于正见,那才是平静真正的来源。 67\*刻意追求放下,则永远放不下,无论尝试多久,都不会办到。当你决定停下来休息时,放弃追求。只是用已经建立起来的正念进行休息时。你就觉悟了…… 68\*觉悟法就是放下,以智慧与觉知放下。它无法通过欲望与争取而获得,必须依靠正念。当心“稍作休息”时,便得以摆脱一切干扰。在没有欲望的打扰下,这个心很快就可以觉悟。记住:是欲望障碍了你的一切努力。 69\*涅槃似乎很遥远,不过事实上却很近,它就在你的心里,等着你去发现。事物产生,你了解它们是不确定的,“这不是真的,那不是真的。”什么才是真的?当下就是!放下对事物的执著,不要妄加判断与臆测。反复不定,只会让我们一直陷于痛苦中。 70\*佛陀教导法,目的就是让我们了解自然的本质,让我们放下与随顺自然。这里指的是关于物质的世界,至于心,你不能任由它随着自己的因缘而发展,它需要被训练。如果任由它随着本能的发展,会让我们变成动物。 71\*当我们的贪嗔念起来的时候,我们不应该由本能的冲动去发展,因为我们了解它发生的本质。我们如实地观看,并且让心知道它的实相,这就是如法的思维。 72\*有时候你会有一些虚妄的现象产生,即是你觉得它是真实的,你也应该告诉自己它们不是。对抗它,教导你自己内观。当心从自我角度看待事物,说“它是真的”时,你必须能够告诉它:“它不是真的”,你应该要能浮在水面上,而不是沉入世俗习惯的洪流之中;如果随波逐流,我们能清楚地看到正在发生的事吗?会有一个人在“看家”吗?你的椅子还在吗? 73\*一个人不需要以任何东西为目标,或渴望任何东西,只要瞄准涅槃即可。其他一切世间的善果、福报与功德,都会伴随而来。如果你只是单纯的想要功德、禅定和各种善果,最后你只能在原地踏步。不需要追求这些东西,只要对准寂灭即可。 74\*如果我们能够将财务分送出去,那么当呼吸停止的那一刻,我们将没有贪著与不安,因为一切都结束了。 75\*佛陀说:“在死之前先死。”在事物结束之前,先了解它们,这样你才可以轻松自在。让事物在瓦解之前先瓦解,在结束之前先结束,这是佛陀说法的意涵。如果你不了解这点,你将无法去除痛苦。并且得不到平静。 76\*持续的锻炼自己的心,觉知就会产生。一个能忍耐的人,最后一定会觉醒。 77\*在禅修中,无论发生什么事,我都只说:“这不确定”。那就够了。好的经验--这不确定;不好的经验--这不确定;那个人很好,我喜欢他--不确定;那个人很讨厌--这也不确定。一切都回到这点来,这些事情的不确定性不会改变。如果你认为某件事情很好,接下来你就会被它所困扰;如果你认为某件事情非常坏,那对你有帮助吗?你立刻就会走上两个极端,不是放纵就是自虐。 78\*你真正需要的是实际去修,而不是做一大堆复杂的思考。依照戒定慧去训练。 分享 我的博客 微博 微信 朋友圈 N 同时转发到微博 发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