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博美养蜂人的苦与甜……

 海陆丰文化遗产 2017-04-15

博美养蜂人的苦与甜……

原创 2017-04-13 苦刺 博美人社区

从小就喜欢流连于家乡的田野山林中,自然而然地见过不少靠蜂蜜养家糊口的蜂农。但真正认识以及了解养蜂人,还是最近的事。

那是一个慵懒的午后,我们一行人顺着两旁都是郁郁葱葱草丛的乡间小路,来到了镇内某村落。这里环境优雅,依山傍水。宁静安谧的氛围,得天独厚的地理,恰好符合蜜源承载酿蜜的需要。还没到养蜂人居住的草屋处,便可见密密麻麻的蜜蜂像欢呼雀跃的孩子们,成群结队地迎接客人。这一刻,我们不再害怕蜇人的蜜蜂,反倒有种宾至如归的感觉。

养蜂人躺在一张藤椅上摇摇晃晃,似睡非睡。在他的四周,让人眼花缭乱的不只是那关不住的满园春色,还有蜂群。养蜂人的四面八方,都布置着陈旧的蜂箱,蜜蜂进进出出间,又是一个似水流年。即使轻声细语下,我们的到来还是打扰了养蜂人。或许他正在享受着一天中最惬意的时光,却因为一些风吹草动而睁开迷离的双眼。

养蜂人看着我们,热情洋溢地招呼我们坐在斑驳的石凳上,跟我们聊起了家长里短。这种感觉让我们这些在外历经不少人情冷暖的人,感到无比的舒适。在养蜂人眼里,我们仿佛不再是访客,也不再是顾客,而是久别重逢的故知。

聊天中得知,这个村落里,养蜂的人家在旧时代多如毫毛。只是后来经济利润低了,而且大部分人都出外打拼,养蜂行业一落千丈。现在养蜂的家庭,可谓是凤毛麟角。养蜂人祖祖辈辈都是务农的,他从事这个行业已经几十年了。几十年里,有过苦也有过甜,好几度都因为艰辛而想放弃。但没有文化的他,为了一日三餐,为了维持生计,却不得不一如既往地坚持下去。养蜂人告诉我们,养蜂并不像人们看到的那样美好浪漫,一开始的时候,由于对养蜂一窍不通,他吃了不少苦!后来好不容易在日积月累的摸爬滚打经验中,才可以做到熟能生巧。有时候一旦遇到天气的突变,蜜源便会化为乌有,甚至会造成倾家荡产。可这种艰辛与风险共存的职业,他却坚持了几十年……

养蜂人给我们盛满了热气腾腾的蜂蜜茶,看着我们连连点头道谢的模样,他笑得合不拢嘴,那种温暖人心的笑容,甚至让我们不再对他那一口黄牙产生反感。回到了自己的藤椅上,养蜂人接着指手画脚,跟我们侃侃而谈。他说,养蜂也是一门技术活,由于蜜源的种类和季节的不同,他们得留意花儿因季节的变化,从而做出是否养蜂的选择。另外,养蜂人必须学会识别蜜源,因为蜜源选择的好坏决定蜂蜜的醇正;找到一处称心如意的蜜源地后,还需考虑气候、其他蜂蝶对蜜源的需求,然后根据流蜜期来决定放置蜂箱的数量,否则就会出现“僧多粥少”或是蜜源浪费的现象;蜜蜂的越冬、繁殖、分群、收割蜂蜜等等都有着非常严格的流程,一个环节的稍有偏差,都会使蜂蜜的产量和蜂群的发展受到影响。

说到兴起处,养蜂人似乎感觉到自己过于失态,连忙停下长篇大论,比着手势示意我们喝蜜茶。养蜂人酿造的蜜茶,那清甜绵长的味道,闻着就让人如痴如醉。一口喝下去,更是芳香绵甜,齿颊留甘。养蜂人说,这得益于博美镇内纯净的自然环境和独特的蜜源,这样的地理环境,才能让他酿出没有掺杂任何杂质和水分的蜂蜜。

正当大家谈笑风生时,一位女性友人的尖叫划破了这个充满欢乐的氛围。原来,她的手腕处被蜜蜂蛰了一下,显得痛苦不已。养蜂人刷的一下,赶紧从藤椅处跑到她跟前。确定并无大碍后,对友人说,这并不会造成什么严重的后果,痛一阵子过后就会复原了。接着返身回草屋,拿出肥皂水给友人擦上。一边擦,嘴里一边说,他每天都会被蜜蜂蜇上十次八次。刚开始也是疼痛难忍,到了后来,也就习以为常了,忍忍就过去了。接着目不转睛地盯着地上的蜜蜂,口中叹息不已,对我们说:“只是这蜜蜂蜇了人,它也命不久矣了!”听到这里,不仅是我,包括那么受伤的友人,脸上都是哀愁和悲伤。我们感叹于蜜蜂的生命如此脆弱,也为养蜂人对蜜蜂的惺惺相惜而感动。

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和蔼可亲的养蜂人,我们踏上了未知的旅途。路旁那万紫千红的花丛处,芳香馥郁的荔枝林,总会蹦出几只小蜜蜂,似乎在向我们道别。

夕阳西下的归途中,我们都不约而同地谈起养蜂人。养蜂人是孤独的,也是寂寞的,甚至还伴随着潜在的危险。可是那位养蜂人却没把这些消极的因素传递给我们,反而是他那久违的笑容,让我们感到像蜂蜜一样甜。当他倒出蜂蜜那一刻,更让人感同身受他那一刹那的甜蜜。这种苦尽甘来,豁达乐观的心态,不正是我们当代人所缺失的吗?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如同这位戴着“果笠”,穿着簑衣的养蜂人,都在尘世漂泊,诸多艰辛。默默地工作着,辛勤的前进着,只希望一路嗅着花香,最终酿造出最甜的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