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历史上,曾长期存在着一个学术研究非常浓厚的官衙——那就是古代的翰林院,翰林院从唐朝时期设置,到以后每个朝代都有设置尽管其地位在不同朝代有所不同,但性质却无大变化,直至最后一个王朝清王朝的灭亡。今天小编就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关于古代翰林院的相关知识。 在如今生活中很多地方都会出现翰林这个词,有的是把它当成店铺的名称,有的是把翰林作为名字使用,那么翰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其实翰林最早出现在汉朝文学家扬雄的《长杨赋》。把它作为官职使用的则是唐朝时期。 在唐朝初年唐玄宗时期玄宗专门选取了一些擅长文词的朝臣入居翰林起草诏制,后逐渐演变为草拟机密诏制的重要机构,任职者称为待诏。本来这种起草的事情是由中书舍人来做的(中书舍人就是君王或贵族的亲近属官)来做的,但是在唐朝初年,政局不定,所以唐玄宗为了保密原因才设置了翰林院这一官署用来,起草急诏( 兼撰拟诗文 )。此时的翰林院如果用今天的机构衡量大概相当于中央书记处,或者中央秘书处,但权利没这么高。 翰林院 到了安史之乱时期翰林院待诏权力在大大提高 安史之乱前后,唐朝军事事物十分的频繁,翰林学士地位愈来愈重要,不但在草拟诏制方面分割了中书舍人的权力,也开始参谋密计,分割了宰相的权利。唐宪宗以后,翰林学士很多人往往被晋升为宰相。到了学士院设置之后,与中书舍人院有了明确分工 。翰林学士是任免将相大臣、宣布大赦、号令征伐等有关军国大事的诏制,称为内制;中书舍人所起草的则是一般臣僚的任免以及例行的文告,称为外制。此时的翰林学士的地位非常厉害的,在实权上丝毫不输丞相,相当于国家的二把手。 翰林院 明朝时期的翰林院 介绍完唐朝的翰林院,再给大家说一说明清时期的翰林院。翰林院在明清时期特别的重要,明朝时期翰林院与杂流方术伎艺等供奉之事脱离干系。专门掌握掌编史册、科举考查,起草诏书等,备皇帝顾问。大概相当于中国社会科学院,但是还兼有这一部分秘书的工作,明朝时期把翰林院定为五品衙门,翰林官品非常低,但是却被视为清贵之选,名声地位不亚于其他官员。 翰林学士 清因明制,也设翰林院,但是在品级上要高于明朝,清朝设置掌院学士两人,满、汉各一人,从二品。不仅如此翰林的地位也在提高,翰林与皇帝及皇子皇孙接触的机会也比较多,而且南书房行走及上书房行走都是由翰林官当任。所有有人常说翰林院制度不始于清代而以清代为最完备,资料最为丰富,机构最为庞大,品秩最为突兀,规模最为壮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