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肾气丸——你不知道的真实作用

 阿弥陀佛度世人 2017-04-16

肾气丸又名崔氏八味丸,是汉朝或者以前的方子,由崔氏制方,然具体姓名却无人知晓。医圣张仲景祖师收载于《金匮要略》之中。钱乙氏以为小儿纯阳之体,故去附子、桂枝而得六味地黄丸,于是世间之医皆以为肾气丸温补肾阳,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成为医界千年不变的通识。然而肾气丸的作用到底是什么,是不是补肾阳,让我们走进医圣的原始文献。

熟知《金匮要略》的经方家都知道医圣关于肾气丸的记载,条文有五。《金匮要略》首载肾气丸于中风历节病篇,治疗脚气上入,少腹不仁。余下四条分别载于虚劳病篇、痰饮病篇、消渴病篇、妇人病篇。条文如下:虚劳腰痛,少腹弦急,小便不利;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妇人病饮食如故,烦热不得卧,而反依息者何也?师曰:此名转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其小便则愈。

从上面的五个条文不难看出,小便不利,少腹或痛或不仁才是其主要症状。当然你可以说这是肾阳虚造成的,但是历代有那么多温养的方剂,有那么多温养的药物为什么不使用,或者是用了而没有效果呢?原因就在于没有弄懂肾气丸这个方子的真实含义,利小便是肾气丸最主要的一个去向,就像每一个方子都有它自己的指向,而肾气丸的指向就是小便。

肾气丸重用熟地黄八两,山药四两,山萸肉、泽泻、茯苓、牡丹皮各三两,附子、桂枝各一两组成,桂枝、茯苓、泽泻、附子,其实就是五苓散和真武汤的一半,不利水而何?《黄帝内经》云: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这个气化很重要,气化就是要运足膀胱的阳气,阳气从肾中而来,因此用桂枝、附子温补肾中阳气,再也没有比桂附更好的温化阳气的药物了,桂枝、附子因为温养散寒,又可以出去少腹不仁或者疼痛,这就是补而兼散。

世人皆以地黄为滋阴之品,因此肾气丸用之必定是滋补肾阴,后世的三补三泻之说害人尤深。《神农本草经》载:干地黄主折跌绝筋;伤中,逐血痹,填骨髓,长肌肉;做汤除寒热积聚,逐痹,生者尤良。干地黄明明是去九生新的药品,却被定义为补肾阴第一药。膀胱中的废水如果不排出,水液的代谢就不通畅,因此在桂枝附子这一轮太阳的作用下,干地黄合同泽泻、茯苓一起将废水积液从小便排到体外。而且附子桂枝的作用不仅仅是温养膀胱,五脏六腑皆可以温,使三焦畅通,水液代谢恢复正常。

后世往往用肾气丸补肾阳,此是曲解了医圣原本的意图。各种肾阳不足尽皆使用肾气丸,诸如阳痿早泄、宫寒不孕等等,效果如何不得而知,但是原本肾阳虚导致的小便不利却很少有人用到。本人曾经用肾气丸治疗下肢水肿,小便不利,少腹恶寒之妇人,一剂而小便自利,水肿尽消,可见经方之神奇。仲景明训:腰以下肿,当利小便。倘若用什么淫羊藿、巴戟天等温养补肾的方剂或者中药,效果能有如此之神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