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挚国以呼功利,不务张其义、济其信<1>,唯利之求,内则不惮诈其民而求小利焉,外则不惮诈其与而求大利焉,内不修正其所以有<2>,然常欲人之有。如是,则臣下百姓莫不以诈心待其上矣。上诈其下,下诈其上,则是上下析也。如是,则敌国轻之,与国疑之,权谋日行,而国不免危削,綦之而亡<3>,齐闵、薛公是也<4>。故用强齐,非以修礼义也,非以本政教也,非以一天下也,绵绵常以结引驰外为务。故强,南足以破楚<5>,西足以诎秦<6>,北足以败燕<7>,中足以举宋<8>;及以燕、赵起而攻之,若振槁然<9>,而身死国亡,为天下大戮,后世言恶,则必稽焉<10>。是无它故焉,唯其不由礼义而由权谋也。 〔注释〕 <1>济:《集解》作“齐”,据《群书治要》卷三十八引文改。济:成。 <2>修正:整治。以:同“已”。 <3>綦:极。使动用法。 <4>齐闵:或称齐涽[mǐn 音敏],即齐闵王,亦作齐涽王、齐愍王,战国时齐国国君。 薛公:战国时齐国贵族,姓田,名文,号孟尝君,因为袭其父田婴的封爵而封于薛(今山东滕县南),故称薛公。他曾任齐闵王的相。后奔魏,任魏昭王相,合秦、赵、燕之兵共伐齐。 <5>齐闵王二十三年(公元前301年),与秦国一起击败楚国(见《史记·六国年表》),闵王三十八年(公元前286年),割楚之淮北(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6>齐闵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98年),与韩、魏共攻秦,一直打到函谷关。见《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7>齐闵王十年(公元前314年),乘燕国内乱而攻燕,大胜。见《史记·燕召公世家》及《六国年表》。对齐闵王的即位年代,古有异说。此事今人都认为发生在齐宣王在位时期;但也有人认为此事虽发生在齐宣王之时,却是齐闵王为太子攻燕,所以荀子归于闵王(参见于鬯说)。 <8>齐闵王三十八年(公元前286年),攻灭宋国。见《史记·六国年表》。 <9>此事发生在齐闵王四十年(公元前284年)。及以:相当于“及”。 振:拔起。 槁:枯木。 <10>稽:查考。 〔译文〕 领导全国人民去提倡功利,不致力于伸张那道义、成就那信用,唯利是图,对内则肆无忌惮地欺诈他的人民以追求小利,对外则毫无顾忌地欺骗他的盟国以追求大利,在内不好好管理自己已有的土地财富,却常常想取得别人所拥有的土地财富。像这样,那么臣下、百姓就没有不用欺诈的用心去对待君主的了。君主欺诈臣民,臣民欺诈君主,这就是上下离心离德。像这样,那么敌国就会轻视他,盟国就会怀疑他,即使权术谋略天天在搞,而国家也免不了危险削弱,到了极点,国家就灭亡了,齐闵王、孟尝君就是这样。他们在强大的齐国执政,不是用手中的权力去修明礼义,不因此而把政治教化作为立国之本,不凭借它来统一天下,而是接连不断地经常把勾结拉拢别国、驰骋于外国作为自己的要务。所以他们强大的时候,南能攻破楚国,西能使秦国屈服,北能打败燕国,中能攻占宋国;但等到燕国、赵国起来进攻他们的时候,就像摧枯拉朽一样,闵王便身死国亡了,成为天下的奇耻大辱,后代的人谈起恶人,就一定要提到他。这并没有其他的缘故,是因为他们不遵循礼义而专搞权术阴谋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