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四聖諦講記 】3

 timtxu 2017-04-16
【四聖諦講記 】3(20日)

苦諦的內容
無常變壞的依正二報,使眾生造業受苦。世間法就是無常的,不斷在變化,中國的《易經》稱它為「生生不已」,在佛法則是「生滅不已」。因為在生的同時,已經有了滅的、壞的現象,事實上,生滅是一體的兩面,同時進行。無常的現象,可分三類的四相,來解釋說明:1.生住異滅;2.生老病死;3.成住壞空。如果知道苦的原因就是因為無常,無常就是無我,若能實證現量的無我空性,就可以從苦因及苦果得到解脫。
苦的層次有三等
苦苦 是因不能自主而又不得不感受種種苦楚。由於自我的不安定性,便無法做自己身心的主人,更無法做環境的主人。因為一切現象都以因緣而產生無常的變化,不論是身、心、環境,都不是自我所能掌控的,所以很苦,
這就是苦苦。

也許有人不相信,認為自我的身心怎麼可能無法由自我掌控呢?這在平常可能感覺不到,可是當你在理智和感情產生矛盾、衝突時,就會天人交戰,相當地掙扎,這是自心不能自主。身體也是一樣,只要當你咳嗽、感冒、頭痛生病時,身體往往就不聽你的指揮了。

許多人喜歡控制環境,這可能嗎?對自然現象來說,希望它不要刮颱風、不下暴雨、不出炎陽,要它經常風調雨順、陰晴適時、涼暖適中,這雖理想但卻做不到的。對人際關係來說,希望某人能聽你的指揮,由你來管,或者某些人是你的靠山,是你所要倚靠的,偶爾運氣好似乎是做得到,但大多數是不可靠的。類似這些不如心意的期待,往往多過稱心如意的事;因為不自由,所以就是苦。

我經常遇到一些在家、出家的弟子,認為我就是他們所要倚靠的對象。他們會說:「師父呀!你要保持健康,我們以後就靠你啦!」我說:「阿彌陀佛!我靠的是佛法,你們也應當靠佛法啊!如果靠我個人,一旦我死了以後,你們又靠誰呢?」他們還會再說:「師父!你可不能死啊!我們還是要靠你的啊!」唉!這些人真是愚癡,光想靠別人,結果一定受苦;唯有親近善知識而自己修持佛法,才能離苦。
壞苦 是說一切現象,均是無常,不能持續永久,故名為壞。這是由於身心世界,經常變幻而不能保持,故使你受苦,名為壞苦。無常即是壞,這個壞,不等於是破壞,而是變易、變化、變形、變質、變量;今天的人、事、物,今天的環境,到了明天就會有變化的。所以壞是過程,未必是終結,世間一切現象,沒有最先的起點,也沒有最後的終點,它們不可能停留在某一個狀態,永遠是在過程之中。

每一個過程,又會有不同的因緣發生,就會產生不同的結果。有些人認為自己是得到了、完成了、成功了;其實,得到也好、完成也好、成功也好,這只是另一個壞苦的開始。譬如說,一對結婚多年的夫婦,最後不是你先走,就是另一半先走,這就是無常的過程,也叫壞苦。你如無法悟透這個變易的過程,便會經歷永無休止的壞苦的煎熬。

行苦 此行是五蘊中的行蘊,行蘊有造作、遷流的功能;造作是製作、產生,遷流則是生滅的變化。也即是說,世間的一切有為有漏諸法,都不能離開因緣生滅、造作遷流。一般人,都喜歡順利,不歡喜不順利。可是不論好事、壞事,永遠都在生住異滅,造作遷流,無法靜止下來,這就是「行苦」。

五蘊就是色、受、想、行、識,它們是人的生命的全部。

五蘊包括心法及色法,也就是心理部分和物質部分。心理部分又分為心王及心所,受、想、行蘊屬於心所,識蘊是心王;識是分別心、認識心,從認識心、分別心所產生的心理現象,名為心所,是屬於心王的心理的活動。因此,沒有心王,就無法產生心所。不過在原始佛典中,尚未把心理活動,分析成為心王及心所,只以五蘊的後四蘊,涵蓋了一切的心王及心所。

這裡所講的行苦,是指極微細的意識狀態,一般人如果能修到無想天,或是修到無色界的非想非非想處定,此時,雖然已經沒有物質的色蘊,已經沒有情緒等的心理活動,但是仍在三界之中,還是有一個心意的生滅起伏和遷流變化,行苦依然在運作。入滅盡定,往非想天,即停止六識的心心所法,極長七日不出定,亦名滅受想定。至第四果,出三果,便離五蘊盛苦。

若以三苦和三界相配而言,欲界的眾生,都俱有苦苦、壞苦、行苦的三苦;色界的眾生是在禪定中,只有壞苦和行苦;到了無色界時,便只有行苦。那是由於苦苦是最粗重的,其次是壞苦,所以欲界的眾生,能了解到苦苦、壞苦,至於行苦最微細,則不易體會;到了色界的眾生,知道有壞苦,也能體會到行苦;進入色界的無想天以及到了無色界的眾生,已進入無想非無想的深定中,苦苦、壞苦俱無,只有行苦還在,由於尚未出離三界,當他出定時,

又會回到被稱為萬丈紅塵的煩惱世界了。
苦的種類有八項

三界眾生,所受苦的種類有八項,即是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以及五蘊熾盛苦。八苦之中,欲界的眾生只能感受到前面的七苦,到了色界及無色界時,才能感受到第八苦(五陰盛)中的行識兩蘊所招致的苦,例如行苦,即是五蘊之一。第八苦總括了前面的七個苦,也即是前七苦的總結。新譯五蘊舊譯為五陰,此苦有二義:1.就苦而言,人皆各具五蘊,因而眾苦熾盛;2.由於具有五蘊之器的身心世界,盛滿眾苦,故名五蘊熾苦。

五蘊,在《阿含經》及《阿毘達摩》,稱作五取蘊。為何被稱為五取蘊?因為五蘊的產生,就是由於執取貪、瞋等煩惱,故稱五取;又因為五蘊能夠生起煩惱,故名五取蘊。換句話說,因為有煩惱,故產生五蘊之現象;因為有五蘊,故產生煩惱之執著;互相執取,互相依存,彼此糾纏。因此,凡夫所處的環境,稱為娑婆世界,不斷地由五蘊執取煩惱,由煩惱生起五蘊。只要五蘊還在產生活動,不斷地生滅,就是在三界之中的凡夫,受苦連連。

五取蘊,即是眾生,即是苦諦,即是世間,即是三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