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洋 作为明清两代最有代表性的文人之一,张岱(字宗子)一生放浪不羁、潇洒绝伦,前人有评论将其与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相提并论,称“前有陶渊明,后有张宗子。”他的一生是与繁华、热闹相伴的一生,追求的是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趣味。 明末才子张岱一生著作宏丰,《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著作流传甚广,其中的名篇如《湖心亭看雪》更是脍炙人口。张岱作品中规模最大、内容最奇特的,却是一部鲜为人知的《夜航船》(三秦出版社出版)。 张岱在《夜航船》的自序中讲了一个令人捧腹的小故事。故事发生在江南一带,这里以航船为交通工具,夜里行舟更是普遍。一次在夜航船上作者听到一个读书人和和尚聊天,和尚问读书人,“澹台灭明(孔子弟子)是几个人?”读书人答道“当然是两个人。”和尚又问“尧舜是几个人?”读书人答道“当然是一个人。”和尚笑道,“且待小僧伸伸脚。” 有感于读书人这种不懂装懂、为人耻笑的普遍,张岱遍寻古籍、记录各方传言、异闻,编纂了这部包罗万象的《夜航船》。该书记录的不是高深学问,而是可以作为谈资的各种材料,从天文地理到四方星象,从古往今来到人物八卦,正经的、不正经的,靠谱的、不靠谱的,张岱都收集在一起,留待后世读书人一享眼福。 余秋雨曾说:“这是一部许多学人寻访终身而不得的书。” 张岱编纂《夜航船》是在他的晚年。69岁时(公元1665年)张岱为自己写下《自为墓志铭》,遍数自己一生的著作,其中并没有提及《夜航船》一书。当时也没有关于《夜航船》的记载留存至今日,清代三百余年间,《夜航船》尘封在历史的纸堆中,未被发现。 直至300年后,20世纪60年代,在某位江南富贾的家藏旧书中,有人发现了这部手抄本《夜航船》,这部手抄本来自清代观术斋,有格、白口、无鱼尾,四周单边,版框阔十二厘米,长十八点一厘米。全书以小楷抄写而成,前后可见明显的笔迹变化,很可能由不同的抄手所作。 这个手抄本出现后,引起极大震动,学人纷纷欣喜于《夜航船》的问世。著名作家、学者余秋雨称他的书架上就有一本,称“这部明代小百科的书名确实太有意思了,连我自己巡睃书架时也常常会让目光在那里顿一顿,耳边响起欸乃的橹声。”他表示“这是一部许多学人寻访终身而不得的书。” 几经辗转,观术斋抄本的《夜航船》入藏著名的藏书楼宁波天一阁,此次新出版的《夜航船》也是以这个版本为底本点校的。该书的点校者和编辑亲赴天一阁寻访底本,最大程度地还原了这部奇书的原始样貌。 作为明清两代最有代表性的文人之一,张岱(字宗子)一生放浪不羁、潇洒绝伦,前人有评论将其与晋代文学家陶渊明相提并论,称“前有陶渊明,后有张宗子。”他的一生是与繁华、热闹相伴的一生,追求的是物质和精神的双重趣味。 美国著名历史学家史景迁在他的名著《前朝梦忆:张岱的浮华与苍凉》中,分析了张岱戏剧性的一生,指出他的精神状态是对晚明时代的典型折射,也赋予了张岱这一历史人物更多的内涵。 张岱的这些特质和情怀,体现在他的笔下,也在《夜航船》中显露无遗。无论是搜集于典籍著作的条目,还是道听途说的小说家言,张岱都通过自己的阐释和演绎赋予了其独特的风格,也正是因为如此,《夜航船》才得以引起学者的兴趣、从众多古代笔记中脱颖而出、自成一派。 (原标题:张岱眼中的奇幻世界) (原标题:张岱眼中的奇幻世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