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电流互感器
3.1.1 5A 还是 1A?
电流互感器(CT)的作用是将一次设备的大电流转换成二次设备
使用的小电流,其工作原理相当于一个阻抗很小的变压器。其一次绕
组与一次主电路串联,二次绕组接负荷。电流互感器的变比一般为 X:
5A——它的含义是:首先,X不小于该设备可能出现的最大长期负荷
电流,如此即可保证一般情况下 CT二次侧电流不大于 5A;其次,在
被保护设备发生故障时,在短路电流不使 CT饱和的情况下,CT二次
侧电流可以按照此变比从一次电流折算。
在超高压电厂和变电站中,如果高压配电装置远离控制室,为了
增加电流互感器的二次允许负荷,减小连接电缆的导线界面及提高准
确等级,多选用二次额定电流为 1A 的电流互感器。相应的,微机保
护装置也应选用交流电流输入为 1A的产品。根据目前新建 110kV变
电站的规模及布局,绝大多数都是选用二次侧电流为 5A 的电流互感
器。
3.1.2 10P10 、0.5 还是 0.2 ?
在变电站中,电流互感器用于三种回路:保护、测量和计量,而
这三种回路对电流互感器的准确级要求是不同的。最常见的三种准确
级就是我们上面所列的用于保护的 10P10、用于测量的 0.5和用于计
量的 0.2。简单地讲,测量、计量级绕组着重于精度,即误差要小;
保护级绕组着重于抗饱和能力,即在发生短路故障时,一次电流超过
额定电流许多倍的情况下,一次电流与二次电流的比值仍在一定允许
误差范围内接近理论变比。
对于 0.5、0.2级电流互感器而言,0.5或 0.2就是其比值误差,
计算公式为:(A-B)/B。
A:二次侧实测电流
B:根据一次侧实测电流和理论变比折算出的理论二次电流
比值差的最小值分别为±0.5%和±0.2%。需要注意的,此类电
流互感器的不保证在短路条件下满足此比值差。
对于保护级(P)的电流互感器而言,准确级分为 5P和 10P两种,
其额定一次电流下的比值误差是固定的,分别为±1%和±3%,复合
误差分别为 5%和 10%。5P20 级的电流互感器的含义我们可以简单
的认为是:在电流互感器一次电流为 20 倍额定电流时,其二次电流
误差为 5%。一般来讲,10P级已经能够满足 110kV变电站的需要,
至于是 10倍还是 20倍过流,需要根据实际的潮流及短路计算确定。
3.1.3 星形还是 星形还是 三角形? 角形?

电流互感器二次绕组的接线常用的有三种,完全星形接线、不完
全星形接线和三角形接线,其接线形式及电流方向如 图 3-1所示。
完全星形接线: :三相均配置电流互感器,可以反映单相接地故障、
相间短路及三相短路故障。目前,110kV线路及变压器、10kV电容器
等设备配置的电流互感器均采用此接线方式。
不完全星形接线: :仅在 A、C 两相配置电流互感器,反映相间短
路及 A、C 相接地故障。目前,35kV 及 10kV 架空线路在不考虑“小
电流接地选线”功能(以后简称“选线”)的情况下多采用此接线方
式,以节省一组电流互感器;否则,必须配置三组电流互感器,以获
得零序电流实现“选线”功能。
电缆出线时,由于配置了专用的零序电流互感器实现“选线”功
能,电流互感器均按不完全星形接线方式配置。
三 角形接线 :三相均配置电流互感器。在继电器保护时代,这种
接线用于“Y,d11”接线的变压器的差动保护的高压侧,使变压器星
形侧二次电流超前一次电流 30°,从而和变压器低压侧(电流互感
器接成完全星形)二次电流相位相同。目前,主变微机差动保护本身
可以实现因主变接线组别造成的相位角差的校正,主变星形侧和三角
形侧电流互感器均采用完全星形接线。三角形接线已经不再使用。
3.1.4 A 、C 还是 A 、B 、C? ?

变电站主要设备的电流互感器配置情况如 图 3-2所示。在 图 3-2
中,针对不同设备保护、测控的需要,电流互感器的配置也是不同的。
①变压器和电容器属于元件保护,必须在三相都配置电流互感
器;
②110kV线路属于大电流接地系统,配置有零序电流保护,而且
发生单相接地故障时保护应动作跳闸,所以必须在三相都配置电流互
感器;
③10kV线路属于小电流接地系统,允许单相接地运行一段时间,
为节省一组电流互感器往往只在 A、C 两相配置电流互感器。同时,
这种配置在同一母线上同时发生两条线路单相接地故障时,有 2/3的
机会只切断一条线路。由于两相 CT 无法计算出零序电流,所以在电
缆出线中配置了专用的零序电流互感器 LH,用于测量零序电流供小
电流接地选线装置使用。
3.1.5 接地还是不接地?
电流互感器的二次侧不允许开路,而且在星形接线中,电流互感
器二次侧中性点必须接地,只是在不同情况下的接地点不同。在110kV变电站中,只有主变高、低压侧用于差动保护的电流互感器二次侧是在主变保护屏一点接地,其余均是在电流互感器现场接地(不考虑110kV母差保护)。具体的接地方法将在各章节里详细讲述。
另:用于元件差动保护的各电流互感器的二次侧必须在一点接
地,例如主变差动保护、母线差动保护。高压线路差动保护是依靠光
纤传输电流量(经过变换以后)进行比对实现的,不是直接由差电流
启动保护元件,所以线路两端电流互感器二次侧单独接地
3.2.电压互感器 电压互感器
3.2.1 V-V、星形还是开口 、星形还是开口 三角 角?
电压互感器的作用是将电力系统的一次电压按一定的变比转换
为要求的二次电压,其工作原理与变压器基本相同。电压互感器的一
次绕组并联接在主电路上,二次绕组接负荷。电压互感器的接线方式
主要有 V-V接线和星形-星形/开口三角两种,如 图 3-3所示。
V-V接线 接线为不完全三角形接线,其一次绕组不能接地,二次绕组
接地。V-V接线的特点是:只用两支单相电压互感器就可以获得三个
对称的线电压,但是无法得到相对地的电压。V-V接线以前较广泛地
应用于各种电测仪表,目前新建 110kV变电站已经不再使用这种接线
方式。
星形 星形- 星形/开口接线 开口接线是目前广泛采用的接线方式,其一次绕组和
二次绕组均接地。在这种接线方式中,从星形二次绕组可以获得相对
地的电压、线电压和相对中性点电压。根据相关规程要求,计量电压
必须单独使用一组二次绕组。所以,在电压互感器二次侧,一般每相
配置三个线圈,两个分别接成两组星形接线,一个接成开口三角接线。
在以后各章节中,论及电压互感器时,均指此种接线方式。
3.2.2 开关场还是主控室?

图 3-3中所示的接地方式仅仅是一种示意,实际上,电压互感器
一次绕组和二次绕组的接地点是分开的。实际接线的原理图如 图 3-4
所示, 蓝色部分为用于继电保护和测量的星形绕组, 紫色部分为用于
监测零序电压的开口三角绕组, 红色部分为用于计量的星形绕组, 绿
色 色为主控室接地点。

在图 3-4中,我们可以看出,电压互感器的一次绕组在开关场接
地,所有的二次绕组在控制室一点接地(一般是在电压切换装置上汇
集成一点,然后接地)。需要注意的是,三个二次绕组的接地线 N600
是通过三根独立的电缆汇合到主控室接地点的。保护电压和计量电压
的相线在进入电压切换装置之前,还必须经过开关电器(空气开关或
熔断器),而零序电压和地线则不经过开关电器。
3.2.3 重 重 动还是并列 还是并列?
重: 动:电压互感器的二次电压在进入微机保护装置之前必须经过
重动装置。所谓重动,就是使用一定的控制电路使电压互感器二次绕
组的电压状态(有/无)和电压互感器的运行状态(投入/退出)保持
对应关系,避免在电压互感器退出运行时,二次绕组向一次绕组反馈
电压,造成人身或设备事故。
并列 :在变电站一次主接线为桥形接线、单母分段等含有分段断
路器的接线方式下,两段母线的电压互感器二次电压还应经过并列装
置,以使微机保护装置在本段母线电压互感器退出运行而分段断路器
投入的情况下,可以从另一段母线的电压互感器二次绕组获得电压。
目前,大多数厂家都将重动和并列两种功能整合为一台装置。如
许继的 ZYQ-824、南瑞的 RCS-9663D等,习惯性称为“电压并列装置”。
3.2.4电压 电压 并列与 电压切换 切换
这个问题原本打算作为专门的一章来写,后来考虑还是加在这
里,以便对一些概念进行比较。
“电压并列”、“电压切换”使我们最经常提到的跟“电压”有关
的两个名词,它们有什么区别呢?简单来讲,我们在 3.2.3中提到的
“重动”、“并列”是针对电压互感器的二次回路而言的,这两个概念
适用于某个电压等级母线上的所有电压互感器的配合。“电压切换”
呢?它指的是一个一次主接线形式为双母线的电气设备依靠隔离开
关在两条母线之间变换位置时,其二次设备如何对应的变换电压的来
源,即在两段母线上的两组电压互感器重动后的输出端上切换。
3.2.4.1电压 电压并列 并列

以 图 3-5中所示主接线,许继公司 ZYQ-824装置为例来说明电压
重动、并列的基本原理。
图 3-5所示主接线为单母线分段,两段母线依靠分段断路器和隔
离开关(DL、1FG、2FG)联络或断开,每段母线上均有一组电压互感器(PT1、PT2)通过隔离开关(1G、2G)与母线相连。在图 图 3-5中,这些符号代表的是高压配电装置,在图 图 3-6-1中,他们代表的是各自的辅助接点。

图 3-6-1所示为 ZYQ-824的重动、并列启动回路。红色为“重 红色为“重 动 ”启 动回路 , 紫色为“并列”启 动回路 , 蓝色为复归 回路 。 图 3-6-1中,端子 7D37外接正电源,7D48外接负电源,各辅助接点的状态(开 (开/闭) 闭)决定了回路的状态(通 (通/断) 断),实质上起到了开关电器的作用。
从 图 3-6-1 中可以看出,Ⅰ母电压重动的条件是 G1常开接点闭合,
即Ⅰ母电压互感器处于运行状态;复归条件是 G1 常闭接点闭合,即
Ⅰ母电压互感器退出运行。Ⅱ母电压重动回路与Ⅰ母类似。Ⅰ母与Ⅱ
母电压的并列回路是由分段开关 DL、1FG和 2FG的状态决定的,回路动作原理与重动回路也是相似的,不同的是,在回路中增加了切换开关 7QK。7QK的 1-2接点导通表示“允许操作”,即 1-2接点导通后,
由分段断路器即隔离开关状态变化造成的并列回路的自动起动或复
归都是允许的,1-2接点断开后,此功能被禁止;7QK的 3-4接点导
通表示“并列复归”,即不论分段断路器和隔离开关的状态如何,都可
以通过手动操作 7QK强制取消电压并列。
我们也可以从另外一个角度看 图 3-6-1 。 在电压互感器 PT1运行
时,即隔离开关 1G闭合后,“I母重动动作线圈”1YQJ带电;在电压
互感器 PT1退出运行时,即隔离开关 1G断开后,“I母重动动作线圈”
1YQJ失电;2YQJ动作原理与 1YQJ类似;在两端母线并列运行时,即断路器 DL与隔离开关 1FG、2FG闭合后,“TV并列动作线圈”3YQJ带电,此时,一般只有一组电压互感器在运行状态,另外一台退出运行。
简单地讲,在两段母线都投入运行的情况下,1YQJ、2YQJ、3YQJ 存在三种组合形式,如表 表 3-1所示。


图 3-6-2所示为 ZYQ-824的重动、并列接线展开回路。PT1投入
运行后,Ⅰ段母线电压 (红色)从电压互感器输出后,经空气开关
1ZKK、2ZKK后由控制电缆接入 ZYQ-824的重动继电器 1YQJ的常开接点。由于 PT1 投入,隔离开关 1G 闭合从而使 1YQJ 带电,1YQJ 常开接点闭合。电压从 1YQJ 常开接点输出后即完成电压重动,可接入电压小母线用于输出。所有在一次主接线上连接于Ⅰ段母线的电气设备的二次装置的保护、测控电压取得点均为输出端 输出端 11,计量电压取得点为输出端 输出端 12。PT2投入运行后的情况与 PT1类似, 图 3-6-2中用蓝色 蓝色表示。
由以上可以看出,虽然我们平时说重动、并列的时候总是将这两
个词连在一起,但是在实际中的情况是,电压在进入二次装置前必须
经过“重动”,未必经过“并列”。那么并列到底是如何起作用的呢?
以两段母线并列运行、PT1 投入运行、PT2 退出运行分析,如果
没有 图 3-6-1 、图 3-6-2中的电压并列回路,则一切从输出端 21、输
出端 22 取电压的二次设备都会失去电压。事实上,由于分段断路器
DL和隔离开关 1FG、2FG的闭合,使 3YQJ带电,3YQJ常开接点闭合后会将输出端 输出端 11与 输出端 21导通, 输出端 12与 输出端 22导通,从而使连接于Ⅱ段母线上的电气设备的二次装置能够取得电压。当然,这个电压是由 PT1 提供的,也就是说此时从编号为“640”的Ⅱ段电压小母线取得的电压其实是编号为“603”的Ⅰ段电压互感器电压经过重动、并列回来送来的,不过这在逻辑上并没有混乱,因为分段断路器合闸后,一次主接线实际上就从单母线分段变成了单母线,任何一组电压互感器提供的电压供给原来任何一段母线上的电气设备的二次装置都没有问题。另外一个问题,之所以要用 DL、1FG、2FG 的常开接点串联来启动 3YQJ,是因为这样才能保证两段母线在并列运行,单独的 DL常开接点只能保证分段断路器在合位。
电压重动、并列的二次接线回路与一次主接线的变化是完全一致
的。
我们经常谈到的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重动”对设备及人身伤害的预防作用,我们来看一下它是如何工作的。以图 3-6-2为例,假如Ⅰ段母线电压无“重动”回路,将 PT1的二次侧电压直接接至输出端11上,Ⅱ段母线电压有“重动”回路,则在两段母线并列运行且 PT1退出运行的情况下,“并列”动作后,PT2的二次电压被 3YQJ的常开接点引至输出端 11,进而进入 PT1 的二次绕组,在 PT1 的一次绕组感应出高电压,使已经退出运行的设备带电!!而在有“重动”回路的情况下1YQJ1 的常开接点随着 PT1 的退出运行被打开了,PT2的
二次电压无法到达 PT1的二次绕组。
一次主接线为双母线时的情况与单母线分段是一样的。我认为,
从母线的角度来讲,单母线分段与双母线没有任何区别,不同只在于
对连接于母线的电气设备而言。
3.2.4.2电压 电压切换 切换

以 图 3-7中所示主接线、南瑞继保公司 RCS-941A装置的电压切
换回路为例来说明电压切换的基本原理。
图 3-7是典型的双母线接线形式,电气设备 A(可能是线路,也
可能是变压器,这一点不重要)通过断路器 1DL,隔离开关 1G 或者
2G连接到Ⅰ母或Ⅱ母上。Ⅰ母上接有电压互感器 PT1,Ⅱ母上接有电压互感器 PT2。在母联断路器 DL和隔离开关 1FG、2FG闭合的情况下,显然,通过在隔离开关 1G和 2G之间切换,可以使 A分别接至Ⅰ母或Ⅱ母。我们希望的情况是,在 A接至Ⅰ母时,从 PT1取得电压,接至Ⅱ母时,从 PT2取得电压。
首先,电压重动和并列的情况与 3.2.4.1是一样的,那么我们要
做的就是如何使电压(以保护电压为例)取得点在 输出端 11 和 输出
端 21之间随着 1G和 2G的状态而切换。

图 3-8所示为电压切换回路的启动回路及接线展开图。启动回路
图中,当 A通过断路器 1DL、隔离开关 1G连接至Ⅰ母时,1G常开接
点闭合,继电器 1YQJ*带电;在接线展开图中,1YQJ*常开接点闭合,将输出端 输出端 11的电压接进二次设备。
当需要将 A 改接至Ⅱ母时,先将 2G 合上,此时继电器 2YQJ*被
启动,其常开接点闭合,将输出端 输出端 21 的电压接进二次设备;随后断开 1G,1G 的常闭接点闭合,使 1YQJ*复归,其常开接点断开。在这一动作中,我们重点需要注意的就是,进行上述操作前必须保证图3-7中母联断路器 DL及隔离开关 1FG、2FG都在合位,即Ⅰ母、Ⅱ母已经处于并列运行状态,即 PT1、PT2的二次电压已经并列!!为什么呢?因为在 2G闭合后,存在一个 1G、2G同时闭合的时间段(此时报“切换继电器同时动作信号”), 输出端 11和 输出端 21的电压会在 图3-8中 紫色点 位置短接在一起,如果此时两条母线未并列运行,就会出现在此处强行将两条母线的二次电压并列的情况,这是绝对不允许的。当然,运行规程和操作票都会禁止这种情况的出现,我们在此只是从二次接线的逻辑上讨论一下这个不太可能出现的事故。